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医药学 » 中药常识 » 正文

新国学网:毛毡草_生境-菊科-线状-毛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9 
核心提示:目录“毛毡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别名】臭草、臭毛毡草【来源】菊科毛毡草Blumeahieraciifolia(D.Don)DC.,以全草入药。【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性味】微辛,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肠炎腹泻;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痒疼痛。【用法用量】全草3~5钱,水煎服。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或用全草水煎外洗。【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页首《中华本


原题:毛毡草
词频:毛毡,生境,菊科,线状,中华,分布,白色,花序,圆柱形,汇编,清热解毒,云南,花冠,福建,台湾,绒毛,别名,用量,摘录


目录“毛毡草”在《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在《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毛毡草

【别名】臭草、臭毛毡草

【来源】菊科毛毡草Blumea hieraciifolia (D. Don) DC.,以全草入药。

【生境分布】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性味】微辛,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治肠炎腹泻;外用治毒蛇咬伤,肿痒疼痛。

【用法用量】全草3~5钱,水煎服。外用鲜全草捣烂取汁外涂,或用全草水煎外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页首

《中华本草》:毛毡草

【拼音名】Máo Zhān Cǎo

【别名】臭草、鹅掌风、走马风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毛毡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umea hieracifolia (D. Don) DC.[Ergeron hieracifolium D. Don;Conyza hieracifolia Spreng.]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晾干。

【原形态】毛毡草 草本,高50-150cm。茎上部有分枝,具条棱,被开展的必绢毛状长柔毛,并杂有头状具柄腺毛,在上部和花序轴被毛更密,节间长1-2cm。叶主要茎生,下部和中部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7-10cm。宽2-3.5cm,先端短尖或小凸尖,基产渐狭下延,近无柄,边缘有硬尖齿,上面被白色短毛,下面被密绢毛状绒毛或绵毛;上部叶较小,无柄,长2-4cm,宽0.4-1.5cm,两面被白色密绵毛或丝光毛,边缘尖齿。头状花序多数2-7个簇生,排列成穗状圆锥花序;总苞圆柱形或钟形;总苞片4-5层,上部淡紫色,外层线状披针形,背面被白色绒毛,中层线状长圆形,背面被疏毛,内层极狭,丝状;花托无毛;花黄色;雌花多数,花冠檐部3齿裂;两性花较少数,花冠檐部5稀6浅裂,有疏毛和腺体。瘦果圆柱形,具棱10条,被毛;冠毛白色,糙毛状,易脱浇。花期12月至翌年4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田边、路旁、草地或低山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及福建、台湾、贵、云南等地。

【性味】味微辛;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主泄泻;毒虫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汁涂。

【摘录】《中华本草》

页首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