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李昌菊:中国油画学会的助力_沙耆-中国油画学会-大家专栏--学会-艺术-学术-油画家-创作-发展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三章节《学术与市场并行》的第二节内容,详细介绍了中国油画学会对当代艺术发展的助力。

    第三节   中国油画学会的助力

    90年代以来,中国油画界已开始走出集体运动氛围,逐渐脱离西方现代模式,步入沉静的个体探索状态。此时,油画展览竞相登场,艺术拍卖此起彼伏,构成了学术与市场并行的新景观。在学术推进方面,组织、举办大型油画展、研讨会的当属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和中国油画学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下属的专业学术工作委员会,是美协领导及聘任的专业咨询机构。中国油画学会(CHINA OIL PAINTING SOCIETY简称:C.O.P.S)是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及研究工作的专家、学者自愿组成的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自筹经费开展有关学术活动。两者成立时间相隔十年,前者为1985年,后者为1995年,后者以前者为班底。两者密切配合,都致力于团结、联络全国和海外有志于推进中国油画艺术创作、研究、教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开展与油画相关的学术活动,推动学术研究,促进中国油画的发展。

    g5DUGa12tGi3oPRu1lMxo85C0CnRhgARb3piGBTf.jpg

    图 3–3–32 1995年中国油画学会成立大会

    这其中,中国油画学会的成立(图3-3-32)对中国油画意义非凡。作为独立的民间学术组织,在建立学术标准,凝聚艺术家,引导油画发展等方面,它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组织不仅举办了一系列质量高、规模大、学术性强的展览,还围绕油画本体、油画与本土传统和现实等学术命题积极展开研讨,以切实多样的活动引领中国油画发展,其学术向度是“在吸收西方文化精华的同时,促进其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融汇并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建立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的目标而努力”。[1]

    应运而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和中国油画学会的相继出现和协同发展,与时代的召唤分不开。前者的成立缘于1985年4月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的召开,在该次会议上,来自全国的70多位油画家和美术评论家,就破除油画单一表现模式、批判题材决定论、主张观念更新、强调创作个性和合理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该会不仅为中国油画界廓清发展方向,还启发了通过艺委会推动专业发展的思路,促进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在同年11月的成立。

    油画艺委会成员由中国美术家协会聘请在中国具有影响的从事油画专业创作和研究的20位专家、学者组成,[2]它代表中国美术家协会对中国油画的创作、研究、展览等工作的领导和规划。该会成立后,很快开始发挥组织与领导作用。1986年4月14日至17日,油画艺委会在北京主持召开了“全国油画艺术讨论会”,国内百余位油画家、理论家出席了会议。会议提出建立具有“现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奋斗方向,会议还决定设立每五年一届的制度性的中国油画艺术大展——中国油画展。

    xsrNibIaJMGtRvaglxKvsPtyc6QeIauOUG8qzhtj.jpg

    图 3–3–33 《中国油画》1987年第1期

    “首届中国油画展”于1987年12月2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大厦举行,观众如潮,2个星期即达到23万之多。该展以“中国油画”命名,标志着中国油画以整体创作面貌出现在公众视野。此前,1987年1月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油画专业杂志《中国油画》(图3-3-33),以期刊名称的形式推出了“中国油画”这一概念。

    CQooggVLx3YmL1TqkPVbHWTZM8GBD9d1T7NMmaSF.jpg

    图 3–3–34 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成员在“中国油画年展”海报前合影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以展览、研讨、研修等多种形式力推油画,展览如“第一届中国油画年展”(1991)、“中国油画双年展”(1993)、“第二届中国油画年展”(1993)(图3-3-34)、“第二届中国油画展”(1994)等;全国性的研讨会如“第二届油画艺术学术研讨会”(1990)、“第二届全国油画研讨会”(1992);并分别在如1990年、1991年、1993年举办油画创作研修班,每期20人,为期两年。

    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热潮从外部冲击了油画,表现在艺术市场中油画商品属性的凸显,无形中影响着艺术家的创作心态。与此同时,国外涌入的后现代艺术提示了更为宽泛的表现形式,此时中国油画正处于迈向深入探索的阶段,该何去何从,在这个内外交集的转折点上,油画无疑需要立足本土现实,明确整体发展的路向,具备引导力、号召力、行动力的学术团体在特殊的情境下呼之欲出。

    PAAB95xZdacOSXT0cu6ECoCbOpEn0AM1G6ZNVDwF.jpg

    图 3–3–35 1995年中国油画学会第一届主席团

    鉴于更自主、便利开展活动的需要,在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的基础上,一个实体性组织“中国油画学会”应运而生。1995年11月8日,中国油画学会在北京欧美同学会礼堂召开成立大会。中国油画学会第一届主席团(图3-3-35)成员均为长期从事油画创作和教学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名誉主席为吴冠中,詹建俊担任主席,靳尚谊、朱乃正、闻立鹏、全山石、宋惠民、尚扬任副主席,秘书长为张祖英。中国油画学会成立时,由国内油画界的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理事会,全国理事共99人,下设相应职能机构负责日常工作,并迅速在全国各地发展多家油画学术机构为团体会员单位,与全国大量油画家建立了紧密的业务联系。该学会的出现,并非将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取而代之,而是保持着密切合作。

    导引与推动

    中国油画学会之自成立后,便开始积极介入油画发展。学会立足学术,以展览和研讨为核心,将作品展示与理论研究并举,围绕各种专题展开活动,呈现出角度的独特与层次的丰富性,从而树立了自身良好的学术形象。很快,学会成为全国油画发展的核心阵营,在推动中国油画艺术的深入发展、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拥有学术理想和学术目标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学会将推进中国油画创作与学术发展作为宗旨,在各个重要时期适时提出阶段性目标和相应学术课题。1985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成立时,面对改革开放大环境中各种思潮的涌入,其提出的目标是“创立具有时代精神、中国特色和个性特征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学会在1995年成立后,针对精神性弱化和缺乏现实关注等问题,提出“抱以真诚心态,关注社会现实,发扬民族精神,提倡多样探索”。这些及时的调整切合油画艺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具有导向作用。

    46Hbi8Mbo27GNZwmYHkZnUoTmIIviobC0GK3GovN.jpg

    图 3–3–36 1996年“第一届中国油画学会展”开幕式现场

    r8CwDpTIQOuzRW2J4WYjomZan43G81hO1SrklFei.jpg

    图 3–3–37 1998年“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巡展

    YseNfrKmQUKa5RGS7tSX041WbVEbUaS5mg21HdvO.jpg

    图 3–3–38 1998 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评选会议,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潘震宙出席会议

    oedspLx0eKGsQcuOhESU29cd7jGw7nrCyZljvgOd.jpg

    图 3–3–39 2000年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开幕式 

    举办展览是中国油画学会的重头戏,学会对各种风格和流派加以接纳包容,与中国美协油画艺术委员会一起,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6)(图3-3-36)、“中国油画肖像艺术百年展”(1997)、“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1997)(图3-3-37)、“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1998)(图3-3-38)、“20世纪中国油画展”(2000)(图3-3-39)等重要展览,这些展览以明确的学术主题和宏大的规模激起油画界乃至美术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如1998年的“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由7个集古今中外各个方位的分展组成,并邀请国内外约90位专家参与“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术研讨会”,这是本土首次在大型展览中以比较方式切入东西方艺术中的山水画、油画,其视角无疑具备开放性与开创性。再如2000年与文化部共同主办的“20世纪中国百年油画展”,展出本土百年来280余位画家400余件作品,体现了中国油画百年发展的总体状况与面貌,堪称一次具有历史性、学术性和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展览。展览对中国油画百年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几代油画家创作成就的呈现,体现了世纪之交学会对于中国油画的深切情怀。

    重视理论建设是中国油画学会的重要特征,为保证学术品质,学会邀请理论界邵大箴、水天中等著名美术史研究学者参与工作,从而加强了油画创作与理论的结合,提升了学术水准,学者的学术梳理与理论阐释增进了专业人士和公众对于中国油画的认识与理解。这些围绕展览写作的一系列文章,无不包含真知灼见,对创作具有启示意义。如邵大箴的“稳步地走向21世纪——为‘第1届中国油画学会展’而作”、“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专文”、“在交流中探前进之路”、“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等展览专文均是如此。“在交流中探前进之路”一文针对“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画展”,对西方现代艺术的“东方化”倾向,本土选择写实的原因以及写实对水墨发生的作用,东西方描绘自然的差异及其根源,油画对写意水墨的吸收等等一一分析,并指出“所谓‘民族风格’或‘民族风采’当然包含形式、技法因素,但主要的不是形式,不是技法,而是内在精神和气质”。[3]在“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一文中,作者从技术、形式和精神层面审视中国油画的特征,指出其现实精神与写实特色以及“写意性”的独特面貌。[4]除此,水天中对“中国油画肖像百年”、“中国山水画与油画风景”的学术梳理同样清晰而精彩。

    7P7vi3om2y54pULNeFWkyC7c632W4ggsqVqRrVgO.jpg

    图 3–3–40 1996年“吴大羽先生学术研讨会”

    gXiKTwnagYGItU62Eig8NqBQCKGP9BGwkbPG6QGP.jpg

    图 3–3–41 1997年“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学术研讨会”

    7sq0FCwrQMBw7kiHsMaGzvQPVqpGZ0ZAadk5DXhv.jpg

    图 3–3–42 1998年“沙耆七十年作品回顾展”座谈会

    研讨会是在观念碰撞中动态展开理论建构的重要方式,研讨会不仅针对大型主题、专题广泛讨论,也对艺术家个案进行拾遗式研究。学会先后举行了“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油画——关于中国精神文化的思考研讨会”(1996)、“吴大羽先生艺术研讨会”(1996)、(图3-3-40)、“王式廓先生学术研讨会”(1996)、“中国油画肖像艺术学术研讨会”(1997)(图3-3-41)、“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展学术讨论会”(1997)、“现代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中外比较艺术学术研讨会”(1998)、“沙耆艺术研讨会”(1998)(图3-3-42)、“引进与创造——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研讨会”(2000)等诸多研讨活动。

    如1996年2月学会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走向新世纪的中国油画——关于中国精神文化的思考研讨会”,会议针对“第一届中国油画学会展”举办的意义、宗旨和学术目标、时代性和精神性、民族精神、真诚心态与关注现实、艺术探索既要“多样”更要“深入”等多个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其中不乏对油画创作中精神情趣减弱、青年画家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等问题的指出;又如1997年5月11日学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走向新世纪——中国青年油画创作研讨会”,来自各美术学院的画家代表共同探讨青年美展的作用、青年油画家的创作状态以及市场经济与画家创作的关系等议题;而“引进与创造——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研讨会”阵容更是强大,众多美术批评家与画家探讨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艺术特色、其与民族文化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问题等,使中国油画在宏阔的视域内获得回顾与前瞻。这些深入、认真的学术讨论,不仅是及时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油画创作与教学的促动。

    OnDgLoxiAOXfJ4H2weIY6ZTEyepdopRMqYBvWKTu.jpg

    图 3–3–43 沙耆 《蓝瓶子的菊花》 32.3×54cm 1994年

    除此,对吴大羽、沙耆等油画家的艺术研讨,体现了学会对被历史遗忘的油画家们的尊重与珍视。以沙耆[5](图3-3-43)为例,学会不仅为之举办研讨会,还请相关学者撰写研究文章,对其传奇的艺术经历、不同时期的艺术特色、油画语言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如郎绍君的《使不被遗忘成为现实——沙耆和他的油画》,易英的《艺术—体验生命的方式——沙耆晚期作品分析》等,均发表在油画学会编的《油画家》(1998年10月版)。

    at3hmNvPXNk9d9go0JewL4Yk4G1qCbhvjjNBnwu4.jpg

    图 3–3–44 中国油画学会主编的出版物

    Q5UQMqTJfNnBcYat332bHmN8TsTOKm5il1O0P9ux.jpg

    图 3–3–45 中国油画学会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系列

    学术出版(图3-3-44)也是学会重视的一部分工作,学会不仅为各个展览编撰大型画集,还主编了《油画家》,并与文化部艺术司合作出版了三卷六册大型画集《20世纪中国油画》(图3-3-45),此画集获得了国家图书奖的提名奖,被列为文化部的优秀科研成果。在加强与国外艺术交流方面,学会共选送了8批(每批4人)油画家赴意大利进行艺术考察和研修。

    可见,学会在坚守油画学术品格的同时,没有单纯停留在“技”的探讨,而是兼顾理论的提升,将之引领到“道”的层面,为中国油画注入丰富的文化特质与智性成分。作为发展中国油画这一集体意志的代言和推动机制,学会清醒地意识到,“虽然从第一代油画家开始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实践,中国的油画艺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就东西方两大文化体系的对立与融合问题上,今天的油画家仍然面临着同样的课题,仍然处在如何能够创造出中国油画艺术独特面貌的思考与探索之中”。[6]为此,中国油画学会倾注了大量心力,很难想象这些工作是纯公益的。出于发展中国油画的责任与担当,学会专家们在确定学术目标,梳理油画史,展示成果,培育新人,发展分会等方面无私奉献了他们的精力与智慧,向世人证明了其推动中国油画前行的意愿与效力。

    注释:

    [1] 见《中国油画学会章程》中的“总则”第四条,转引自中国油画学会编:《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61页。

    [2] 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由詹建俊担任;副主任为闻立鹏、何孔德;委员是艾中信、朱乃正、汤小铭、肖锋、何孔德、妥木斯、吴冠中、宋惠民、罗工柳、张祖英、闻立鹏、秦征、高虹、闫振铎、詹建俊、靳尚谊、葛维墨;秘书长为张祖英。见“第一届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组成人员名单”,转引自中国油画学会编:《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43页。

    [3] 邵大箴:《在交流中探前进之路》,转引自中国油画学会编:《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20页。

    [4] “100年的中国油画轨迹没有离开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道路,这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邵大箴:《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国油画100年》,转引自中国油画学会编:《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245页。

    [5] 沙耆(1914—2005),浙江省鄞县人。1932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又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1937年1月,由徐悲鸿介绍,前往比利时留学,成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巴斯天(A.Bastien)的弟子。学业优异,1938年获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授予的金质奖章。1946年回国,一直为精神疾患而困扰,生前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6] 见“首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6)的致辞,转引自中国油画学会编:《中国油画学会文献集1995—2010》,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41页。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学会,艺术,学术,油画家,创作,发展,油画 沙耆 中国油画学会 大家专栏
    内容标签: 学会 艺术 学术 油画家 创作 发展 油画 沙耆 中国油画学会 大家专栏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