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我们永远生活在之前教育局限的影响中_傅雷家书-王犁-纯真年代--自己的-孩子-刘海粟-社会-教育-父亲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bAHqmEZU7ZIjtnR1GUBhu7Ar49HNFq0FPmBicGfc.jpg

    bU6GbUXtrARO4wXlzUgFjmzAW0tINykWiiiJDdgU.jpg

    纯真年代书吧提供

    缘起:2019年3月1日,我读到王犁的文章《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傅雷》,微信他:“王犁兄,记得当时《傅雷家书》出版后,我们读书的人几乎是人手一册。当时家长跟孩子的相处都是日常生活上的相处,却有傅雷和儿子的通信,是精神层面上的交流……到了现在这本书仍旧有它的意义,我在想,是否我们约一个群大家一起读,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后聚在一起,请王犁老师坐镇,做个分享会呢。”2020年4月13日,我再次微信他:“王犁兄,来催“作业”了。其实不是啦,是想你支持我们“纯真年代”呢。疫情之下,书店真的挺难的。但是生活还要继续,文化沙龙仍旧需要开展,所以就想到是否有可能在4月25日或者26日下午《傅雷家书》线下十几人的读书会,当然想是你坐镇,做个此书的分享会。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参与此项活动,我们届时也同时进行线上直播。而这个共读一书的活动想在18日下午先做个线上启动仪式,你可否讲几句话,比如做个导读,或给读者“布置些作业”,10-30分钟,可否?”(朱锦绣)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傅雷家书》的出版是当时轰动性的文化事件,三十多年来一直畅销不衰。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既平凡又典型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是可以使我们更好提高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然而,傅雷是个怎样的父亲?如果让你选,你会选他这样的父亲吗?4月25日,纯真共读《傅雷家书》,书友们认真聆听了领读者、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王犁副教授关于《傅雷家书》的阅读分享,也分别谈了自己的感受。王犁老师的分享内容丰富、旁征博引,是一场别致生动的讲座。

    朱锦绣:由于疫情原因,今天我们“纯真年代”书吧小范围地线下做共读《傅雷家书》读书会活动,同时也线上直播,由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王犁领读。我记得《傅雷家书》出来时洛阳纸贵啊,那是多少年之前的事了。最近为了做这次的读书会我重读了这本书。人生阅历不同,自己也有了孩子,因而有了更多的收获。傅雷对孩子在音乐、艺术、事业、人生上的指点,都是我们做父母要学习的,这是一本必读的书;还没做父母的我觉得也应该早点读起来,对人生都起着指导作用。

    王犁:我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王犁,我常说自己的三个身份:文学爱好者、教师、画家。前几年开专栏,编辑问我名字后的括弧里写什么身份,我说还是注文学爱好者比较好。朱锦绣老师半年前就约我做《傅雷家书》的领读者,面对书籍我更是一个普通读者。

    4ssms01KfIQpbjYGzNXh7tHvVChhvQQ9BSbuJKzS.jpg

    GlvzqKyPVQcBrJ5B7s8BuVGZnwgwOcGGQJOQXAQX.jpg

    纯真年代书吧提供

    在杭州,大家都知道“纯真年代”书吧,这里是著名作家的驿站,也是普通读者的家园。十多年前,我骑着自行车跑到文三西路老书吧,发现原来杭州还有一家人文味道这么浓的书店!二十年下来,纯真年代和另外的许多书店发展得很好,说明杭州是一个热爱阅读的城市,以及媒体对阅读的重视,形成一座城市的人文氛围。我们杭州不仅有西湖,以及散发着明清以来文化气味的城市角角落落,还有朱锦绣老师这样对文化热心奉献的人。

    我听说过朱锦绣老师开“纯真年代”的原因,因为身体不太好,找点事情做,这一做就二十年,大家都知道二十年对一个人的意义,她未来还会做下去,相信之后会变成永恒,哪怕不做了,大家也知道杭州曾经的“纯真年代”。

    很高兴参与朱锦绣老师组织“共读《傅雷家书》”的活动,我先聊聊傅雷是什么样的人,再聊聊《傅雷家书》。

    傅雷1908年出生,时代大变革的前夜,三年后就是辛亥革命(1911)。大时代容易出大英雄,我们中国人每个人都向往英雄的大时代,其实大时代很跌宕,被时代裹挟的个体,并不是我们想象那么动人,有太多的无奈和痛苦。作为老百姓还是和平稳定的小时代好,比如喜欢阅读的人,有一个温和舒缓的环境,那才叫怡人的生活,这就涉及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快乐的理解。

    民初很多人留学欧美,周恩来、邓小平、徐悲鸿、林风眠等,或公费或勤工俭学。傅雷父亲很早就过世,妈妈对他很严格,他不愿意呆在家里,在表哥顾仑布的影响下留学法国。傅雷的家庭有一定经济条件,至少可以自费留学,但也不像徐志摩他们家那么有钱,可以忘乎所以的东玩玩西混混。去法国前,在母亲的催促下与朱梅馥定了亲,如果他留学不回来,就不给他寄钱。傅雷这个年龄段远离家庭独立面对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对他一辈子的重要性,人的在成长阶段想干什么马上就干,越是穷的时候,离开家庭去闯荡天下,对一生影响越大。

    谈到教育,其实我希望大家做父母,对孩子不要那么严格,宁愿孩子不成功,还是快乐一点好。中国改革开放40年,好不容易有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对于老百姓的生活多么重要,希望接着稳定下去。在过往不是太稳定的年代,父母亲对子女的成功要求很高,把自己主观的理想,或者说不容易做不到的未尽之意,转嫁到孩子身上,单向的去塑造孩子,其弊端旁观者都明白,当局者有各种自己的理由蒙蔽自己。理想的父母养育孩子的状态,最好不要孤注一掷的希望孩子成功,让孩子有个幸福的童年,假如童年太辛苦,再成功的人士,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障碍,这个心理学、教育学的专家都有研究。

    因为母亲太严格,傅雷想尽快离开家庭,去法国留学也是逃离的一种方式,还好法国房东老太太对他非常好,让他异国他乡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傅雷国内学了一点法语,去法国的船上,边学习法语边写《法行通信》的游记,向国内投稿发声,这也是那个年代留学生与国内学界的勾连,还能赚到稿费,补助留学的生活。上个世纪初,留学欧美的作家开始写作的本意,很大一部分原因赚取稿费养活自己,还没有上升到文化思想传播的高度。

    傅雷以游学的方式留法三年半,旁听了索邦大学和卢浮宫艺术学校的课程。回国刘海粟请他当上海美专的校务主任,介于教务与校办之间的一个职位,在这个职位上,傅雷帮助刘海粟完成了中国最早的私立美专教学制度的完善。刘海粟跟军政文化各界人脉很盛,重心并不在教学上。傅雷性格固执,讲话很直,容易得罪人,他认为刘海粟办学是“商店作风”。为了妈妈放心刚回国也没有其他选项,才接受刘海粟的聘任,母亲过世后就放弃上海艺专的职位,还为好友张弦的过世,与刘海粟断交足足十年之久。

    正是傅雷这种做事决绝的性格,在我读《傅雷家书》的时候,想到如果我是傅聪,就不希望有这样的爸爸,当他的儿子很辛苦,成长经历中的傅聪也为此离家出走。父子关系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平复下来的呢?傅聪在国际上得奖回国后,我们看到《傅雷家书》是1954-1965十年之间的通信,这个时候父亲傅雷46岁,儿子傅聪20岁,傅雷给傅聪写信,开始像朋友那样谈心了。这个时候傅雷开始反思自己以往对儿子过分的苛刻,书信中甚至有很多自责

    有时,我想到有宗教信仰的人很幸福。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因为从小的教育,让我们没有宗教信仰,基本上是无神论者,因为无神论相信没有下一辈子,当一个人知道自己只生活一辈子,个体精神容量的丰富性就不一样了。

    我想到了梁漱溟先生,活了九十多岁,三十几岁与晏阳初一起游说政府要员出钱,发起乡村改造运动,1932-1936年间在邹平,每天早课发表演说,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朝话》一书。我这样从小喜欢画画,有机会读了美院,到了毕业的时候才发现工作不好找,这个时候从艺术生的骄傲落到冰点,就感觉一个替代父亲的角色告诉我该怎么做人,摆好心态,面对并不公平的社会,当时看了《傅雷家书》,也看了梁漱溟的《朝话》。在读《朝话》时,我以为七十多岁老者的人生体悟,实际上那时他才三十几岁,人家就有了七十几岁的心智,又活到了九十多岁,这样的人一辈子是不是活到一般人二百多岁的容量啊?阅读会给人带来参照和思考,人生最后总得说服自己才不会抱怨,我是为自己活着的,对自己负责,但自己又了解自己多少呢?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有意无意的遮蔽自己,说的厉害一点是欺骗自己,这几天不是有一个武林高手,自己说着说着以为自己已经很厉害了,这是阅读给我带来的思考。

    “常识”已经不是一个很时髦的词了,疫情期间我一边临帖一边听梁文道的音频,他对疫情下社会反应的一些看法,总是镂到我的心坎里,把我对社会的无知讲清楚。我在大学从事教育工作,大学的精神是批判与质疑,这是面对世界的一个态度,质疑更多的是质疑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肯定地说自己一定是对的。我们也知道我们社会信息的管控,我们面对再大量的信息都是片面的信息,我们作为个体思考社会问题时,先不要认死理很快做出自己的判断。疫情期间,朋友问我担不担心,一开始新闻媒体表现的弱智时,我倒是担心疫情的不可控,后来国务院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我就放心了。我们就是这样,随时生活在认识的矛盾中,认知的局限是一个常态,而不是偶然的现象。

    我是个普通画家,从事教育工作,1970年出生,这些身份标识可以读出我的知识背景和局限。我有一个成长记忆,上小学加入红小兵的时候改成了少先队员,我就很痛苦,有点失落,觉得还是“红小兵”更光荣。这个经历告诉我,我们永远生活在之前教育的局限直接影响后来认知的落后。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接受上一辈人教育时,经常听到“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一分为二看问题,我觉得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仅仅辩证的看待问题还是不够的,实际上这个世界有一分无数的可能,一分为二和不是对就是错的思维模式,已不足以解释我们面对的世界,反而使我们的思考简单化,对错之间各种各样可能性,我们的日常普通生活,很少有大是大非貌似崇高的价值判断。

    “首先是人,再是艺术家,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家书》里非常经典的诉说,《傅雷家书》的核心是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人该是怎么样的,什么叫赤子之心。现在大家对专业技能、成功诉求、职业规划要求过细,奋斗一辈子什么都拥有了,才发现好像跟一个完整的人没有什么关系。《傅雷家书》让我们获悉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一个人成长中,父亲怎么做,孩子怎么做。但傅雷式的精英教育不适合普通家庭,作为父亲这个角色的人文素养能不能具备是一个问题,但阅读《傅雷家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家庭人文教育的高度,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成长教育,《傅雷家书》就是成长教育的标杆。傅雷对孩子的教育是自己编语文、英语教材,数学等自己不能教的请朋友教,现在看来这样做也有很多弊端,成长阶段孩子跟同学交往的养成,比学什么都重要。我越来越觉得现在最好的教育,是合适的年龄赶紧让你的孩子去谈恋爱,好好谈恋爱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好的教育,分手的时候有健康的心态,不要弄的要死要活。问题是偏偏女生接受的教育更好,造成了优秀女生多,而男生相对晚熟。我自己的成熟是45岁左右,后悔结婚太迟,参照《傅雷家书》,想到自己的顽劣不负责任,应该在高中就看《傅雷家书》,在人的完善上面会有很大帮助,但高中的年龄又读不出后来的深度。

    大家都是人,所犯的错误差不多,成功也差不多。我们成长阶段,英雄主义式的宣传,老是要把人塑造成特殊的人,这是残忍的。良性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幸福的人,再成为音乐家、画家、物理学家……幸福快乐以后,自然会有更大的力量把你推的更高,而不是成功的光环遮蔽成长的无趣。很多年长得朋友退休后没事干,说明他原来割裂了工作与自我完善的关系,有人生追求的人,退休后会过上另一种更快乐的生活。古代官员退休后告老回乡,修路开书院,惠及乡邻,这与好莱坞电影里宣扬“力量越强,社会责任越大”是一样的,没有东西文化的差别。现在当了次长尚书的有回乡养老的吗?这又涉及到个人对乡土的情感和社会的城乡差距,难道古代没有城乡差距吗?再回到社会对东西文化的看法,我自己对西方文化了解也就是好莱坞电影水平,对传统文化了解估计也就是高中文言文的程度。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想说近半个世纪时代的断裂,造成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水平都不深,不然浅近的鸡汤国学班怎么会大行其道,我们得承认这个既成事实的结果。在了解不深的前提下,不要有意把中西方认知对立起来,在一个认识的同温层里和生活的公共空间里,不要拔高一方获得实际与己无关的盲目自信。

    中国有家书的传统,古代交通不方便,烽火连天的岁月,更是家书抵万金。家书是古人重要的沟通方式,第一目的当然是给家人看给子女看,中国士人总有兼济天下的目的,于是家书留存下来惠及他人。傅雷寄出家书前就让夫人朱梅馥女士抄录一份留存。大家都知道傅雷后来的处境,我们看到《傅雷家书》大部分是收件人傅聪保存下来的部分。

    近几年,也读到梁启超的家书。梁启超晚清民初的大人物,参与时政论战、政治活动、大学演讲等,日常事务上比傅雷忙太多。在那个时代的学人里,比不上当时学问更深的人,但他时刻思考中国的大时代需要什么,中国走向现代文明需要什么,应该是晚清民初最有影响力的人,成为那个时代不可替代的人物。他几个孩子学习指向现代文明社会建设需要的各个专业方向。繁忙的梁启超给孩子们写信时说,以后你们碰到什么事,兄弟姐妹间一定要商量商量,哪怕估计我会反对,你们商量后就去做吧,要爱一个家庭,就要爱兄弟姐妹。还有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书是文言写的,读起来相对吃力。曾国藩兄弟都是晚清重臣,我们细看曾国藩家族的谱系,后代接受的教育非常好。家庭教育中身教的力量,比言教厉害多了。

    有感于家书,要劝同学多读书,自己就得多读书。劝同学多画画,自己就得多画画。傅雷除了上海美专那个阶段,和他的好友滕固相约短暂的工作,不愿意去单位工作,翻译是他选择适合自己的谋生方式,于是成就了一个大翻译家。他的母语修养好,建立在自身文化修养上对世界的理解,翻译西方人的著作不是直译,而是追求《诗经》所推崇的“信、雅、达”,现在外语口语好的人很多,达不到这个水平的原因,最后还是因为母语没有那么好。

    通过朋友的介绍和推荐,我参加了两届傅雷国际学术研讨会,获悉傅雷研究的现状,国家层面推进的研究,主要是他翻译上的贡献,其他还是民间力量推进。我对他艺术评论和艺术鉴赏这一块感兴趣,面对傅雷的身后事,傅雷收藏的艺术品有些还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着,没有归还家人,具体到历史遗留问题上,很多是一本糊涂账,跟你我没有直接的关系仿佛很正常,对于社会完善来说这正常吗?

    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前几年社会仿佛有大跃进式的亢奋,以为自己很厉害了。回到现实时,家里出现一个重病患者或摊上一点法律纠纷,社会有一个放心的机制让你安心吗?而我们还是生活在家里不要出大事,出点大事第一反应还是想找关系的社会环境。在“后现代”一词用滥的现在,实际上我们还处在现代文明社会并不完善的阶段。疫情期间社会的反应,面对突发疫情的应急机制,全民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还停留在管好自己的层面。对社会现象的判断,还存在不是左就是右或不是爱国就是卖国的撕裂状态,其实,正常社会人们对爱与恨之间的理解有更广阔的空间,这个时候人的教育比以往阶级教育的优势就凸现出来。

    以上借《傅雷家书》,七七八八的谈一些我的想法,实际上我的思考能力也停留在一个浅层经不起追问的矛盾中。

    JsqcJRO5ojOlAN2KhySrTztyP6yjngx6OCMCiACO.jpg

    1964年译著《艺术哲学》出版后的傅雷夫妇

    书友一: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可不可以这样说,作为傅聪他不希望有这样一个爸爸,我可不可以说我更高级更佛系。

    朱锦绣:一个成功的孩子未必会开心,开心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功。我觉得傅聪很可怜的,是他父亲严格赋予的价值体现。人生可以选择的话,他可能会有别的选择。有段时间他不给父亲写信,把他拉黑了。

    王犁:很幸运的是他有个可以弥补严父不足善良温和的妈妈,甚至傅雷也要她哄的。傅敏先生回忆里有个插曲是他爸爸傅雷有个时期爱上成家和的妹妹成家榴,母亲朱梅馥不得不央求成家榴:“老傅都翻译不下去了,你还是来家里坐坐吧。”看到一个非常善良宽容的母亲,说明有这样一个妈妈起到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小孩子,我的观点是总要有个人宠爱的,不然哪来幸福的记忆。回忆自己的童年,父母亲没有宠我,童年来自外婆无原则的庇护。另外,更佛系的话题和有时碰到那个更高级,仍然有我们今天话题反向的成功学的嫌疑,我们这里聊得是需要的那部分。

    朱锦绣:盛厦是我娘家孙辈中最小一个孩子,哥哥们都说我对孩子太宠了,我说人是不会被宠坏的,给他多少宠,他就会有多少爱长出来。

    盛厦:宠小孩,价值观首先要正确。我现在也接触到为人父母,比如小学阶段家长特别焦虑。傅聪非常痛苦,贵族家庭教育就是痛苦的,就像美国上流教育,就跟我们传言中的美国教育非常不一样,他们孩子的课业压力、各种乐器的学习压力,比中国大部分普通民众都要大。而普通民众的孩子,没有这种所谓对你的要求。中国最大的问题是,全民接受精英教育,最终怕选择失败,所有父母逼得很紧,这就是导致我现在不想生孩子的原因。其他的孩子太拼,没有做普通孩子的这个选项。

    书友二:我是生孩子之前没有打算好,孩子出生后一片茫然,不知道该怎么跟他交流,后期我还抑郁期,我真正没有准备好做妈妈,就拼命想让自己走出来,我希望孩子看到的妈妈带有正能量的。育儿先育己,曾经的我不敢当着这么多人讲话,做了父母之后很不一样的。孩子爸爸现在也是做了父亲之后,两个人各自找寻自己的力量,生孩子之前我对什么事情都特别感兴趣,但生孩子后我感觉变成另一个人了,2016年以后慢慢走出来,我感觉现在已经找到了自己。就像王犁老师说的,我成为了我自己。

    小辉:育儿需要影响力。《傅雷家书》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觉得这个父亲真的是事无巨细,连写信哪个字怎么写都要示范,我身边的人很少这样,告诉孩子应该要怎么做。读这本书,好像身边有个父亲的声音叫你怎么做人,很多父母做不到这样。我也在修养学习怎么教人,其实都需要学习,很多东西都要具备吧,我现在两个孩子真是焦头烂额。

    朱锦绣:《傅雷家书》里读到这一则:“既然我们请了奥国专家来参加我们北京举行的莫扎特纪念音乐会,为什么不能看机会向这专家提一声呢?只要三四句话富于暗示性的话,他准会向本国政府去提。这些我当然不便多争。中央不了解,我们在音乐上得一个国际大奖比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得几个第三第四,影响要大得多。”以为傅雷只有谆谆教导傅聪,没想到对国家的事这么认真,这么有社会使命,促使中国更多音乐人才在社会上展露,做的事情就像我现在做的事情一样。印象中他有点冷冰冰的,但他夸奖傅聪,还说“妈妈说你这封信sparkling”,他的内心其实是非常温暖的,只是他要求很高。尽管在一个事事要求高的、事事都是很精神洁癖的父亲下面,很辛苦。但他对一些人的评价非常不屑,道不同不与为谋,是非常正直的,65年以后的事情他没有写下来,他接受不了这种肮脏的、黑暗的现实,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着非常高洁的灵魂。

    王犁:《傅雷家书》写这个信的时候,傅聪已经二十岁了,走上成功之路了。傅雷教做人细到什么程度,傅聪出去送礼,送什么又要体现中国文化,又要拿得出手,不要让西方人觉得我们有点穷酸,送的合适,对方要喜欢,都考虑得非常仔细周全。我希望班里同学寒暑假回家,一定要去看看成长经历里有所帮助的美术老师,不需要带什么礼物,大学生又没挣钱,买什么都不合适,我说你就大学里的作业带去给老师看看,告诉他你在美院的学习情况,这就是我从《傅雷家书》里面学来的。我的美术启蒙老师胡则周先生,每次回千岛湖都会去他家坐坐,几十年下来就把老师混成了亲人。

    WAw3cBKNdSVJoBduYcLNlOqoPCEeOeHxaMHrIpAa.jpg

    1966年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遗书墨迹

    朱锦绣:王犁老师真是教书育人。读到一段,傅雷特别牛:“艺术没有止境,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人生也没有perfect【完美,十全十美】的一天!为其如此,才需要我们日以继夜,终生的追求、苦练;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腻了!”霸气!

    王犁:有些话想说给盛夏听。这几年想到假如有后悔的事情,觉得结婚应该早一点,这辈子假如有小小遗憾,就是结婚迟没有孩子。一个男人对孩子好,对老婆好,会更有责任心,人经历后才会成长。结婚前我从来没有考虑经济方面,结婚后为了生活得更好些才考虑卖画赚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胸怀会广阔起来,很多需要承担的东西,只有承担后才会获得无法言说的内心需求。

    我姐姐王牮经常给我讲起,小的时候从事林业工作的父亲的教育,对她后来思考问题的重要。母亲年轻的时候是千岛湖农村的裁缝,退休后学英语在国外独立生活基本没有问题,她现在多伦多一家西人的老年院从事老年护理工作。聊到生孩子的问题,母亲也顺着我说,国内空气那么差,不要也罢。家人的宽容开明与自己的思考是两个话题,所以建议你早点要孩子,你付出带孩子的辛苦后内心才更广阔,什么年龄段最好做这个年龄段需要做的事。

    小辉:说到这里,孩子可能会给我们不同的启发、感触,我记得生了女儿,她一岁多,中午午睡两三个小时,我就画孩子的画,去年跟几个朋友做了个联展,请朋友过来聊一聊,看到小生命的时候觉得生命好神奇,没有小孩的时候不会体悟到生命又宽了一些。

    朱锦绣:99年我癌症手术后在重症室,盛厦生日,我就要家人别把我的病情告诉他,带他去过生日。我当时的感觉就是,有这个孩子,我的生命有个延续。我先生走的时候,书吧也是这样,就像家里有个孩子需要照顾,我不能放任自己的悲伤情绪,要收起心思,打理书吧。这段时间这本书放在家里我和盛厦轮流读,盛厦还在一句话下面画了线,“老是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目的”,盛厦你讲一下为什么画这一句话?

    盛厦:人是蛮容易迷失的,还是要跳出来想一想,必要的空闲还是要有的。我的感觉是2018年开了这家店后,过于忙碌了。去年到今年我每次邀请王犁老师,都问王犁老师论文写完了吗?他在写博士论文,那个很难写嘛。对我们来说也是,今年复工前,是最闲最可以给自己做事的一段时间,书也看了一些,电影电视剧都看了好多。我有个在武汉的朋友,这两个月都联系不上他,一直到四月十几号才联系上,四月初电话打通了,问问他近况怎么样,他心态非常好,想既然已经这样了,就看书写字冥想,人反而获得了一个安定状态,那就非常需要腾出一两个月时间。

    朱锦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多人走着走着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我们做这个书吧没有忘记,很幸运保住初心。盛厦也非常努力。

    王犁:没想到从《傅雷家书》读后分享聊到自己,当然自己的经历才是最切身的感受,借与大家的分享《傅雷家书》自己又有重读的冲动,好书总是可以一读再读的。谢谢朱锦绣老师与盛夏兄的邀请!

    (“纯真年代”根据4月25日下午读书活动录音整理)

    关键字:自己的,孩子,刘海粟,社会,教育,父亲,傅雷 傅雷家书 王犁 纯真年代
    内容标签: 自己的 孩子 刘海粟 社会 教育 父亲 傅雷 傅雷家书 王犁 纯真年代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