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李昌菊:女孩·爱情·母子_女性艺术家的生命自语_喻红-闫平-申玲-女性绘画--中国-生命-画家-观照-作品-艺术家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编者按:2017年11月,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昌菊的最新著作《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在人民出版社出版。20世纪初,油画作为改良中国画的重要画种引进中国,参与到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过几代油画家的努力,油画已成为本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中,李昌菊大致依循20世纪前期(1900—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1949—1978年)和新时期以来到世纪末(1978—2000年)三大部分,探讨中国不同时段的油画本土化现象。本篇文章为第三篇《开放、多样的格局》(1978—2000)的第二章节《表现流派的纷呈》的第十二节内容,详细介绍了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代表画家以及她们的绘画特色。

    第十二节    女性绘画

    女性主义艺术运动在西方兴起于20世纪的70年代,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达到了空前的高潮,造成了普遍而广泛的影响。女性主义进入到中国艺术领域的时间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在北京召开世界妇女大会之后。短短十余年间,女性主义思潮迅速地波及中国当代女性创作中,给年轻一代的女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体系和新策略,促使她们作为一个觉醒的性别——而非第二性活跃在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成为我国当代艺术中不可忽视的先锋力量。自此,中国女性艺术从男性话语中分离出来,转向对自我价值的探寻,她们以特有的直觉和女性视角观照自身与世界,将个人经验、心灵事件、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之中,从而展示出一种不同于男性经验方式、感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创作力,凸显出一种独立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

    4uKo9kITOBT7Spa1taLFeKZD6p0XWWF98gHgOkuL.jpg

    图 3–2–70 申玲 《爱情·情人》 190×220cm 1999年

    HT0B54iu1a3pKmm78IMtOEcBeCE5l3hwj6FBYiFO.jpg

    图 3–2–71 韦蓉 《汽车站》 1990年

    这个女性油画家群体包括喻红、申玲(图3-2-70)、闫平、蔡锦、韦蓉(图3-2-71)、陈淑霞、夏俊娜等人。其共性在于关注女性自身的感受,如对爱(两性之爱、母爱)等的体验,和对自我作为一种女性的发现。正如批评家廖雯所说:与男性话语侧重关注社会、文化等理性、重大问题不同,女性方式则集中体现出非常同一的对生命意识以及与此相关的身体、繁衍、体验、感觉的倾心和迷恋。

    不少女画家围绕对生命与爱的体验展开了细致丰富的叙述。申玲以鲜明的表现主义画风展现自己的家庭和周围熟悉的生活,其中大多是她与王玉平的夫妻肖像。她擅长使用强烈的色彩,跳跃的线条笔触,以充满热情的想象力和表达欲望,痛快淋漓地表现自己的生活,展现了一个现代女性的生命热情。申玲的作品是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的,但同样也是她个人情绪的释放——随意而真诚。

    gApmdkD0rMzhbPLfsAXhWreP0gzSfN9CiYvKMcpe.jpg

    图 3–2–72 闫平 《母与子之十九》 149×120cm 1995年

    女性,作为生命的创造者,正是处在一种“永久性的发生意义上”。因此,她们在揭示生命的本质与生存的底蕴方面,更容易显示女性特质。闫平也描绘自己熟悉的生活,曾几年中连续画了近20幅《母与子》(图3-2-72),体现出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情结。《母与子》、《杂技班子》、《花园》和《我的画室》等作品中,大量厚重而鲜艳的颜料堆积在一起,纷乱的色彩,夸张的造型,洒脱的笔触,使人感受到艺术与人性中的欢快与明朗。

    女性更贴近自然,自然孕育生命万物与女性作为生命本源是同义的。因此,女性艺术家观照自然便会带上从自然中反观自我的特殊涵义。徐晓燕不厌其烦地画秋季风景,那种创作的兴味与冲动感一点不亚于醉心于母子题材中的闫平。大地衍生万物又包容万物的母性胸怀,有大量可供女性表达的话语。女性的母性意识不只单纯体现在“母与子”的关系之中,它在广义上更表现为一种创造生命与关注生命的意识。

    2d3MehF357pPPOAfshVtzLDeWh0UcH5njPBkyc0w.jpg

    图 3–2–73 徐晓燕 《秋季风景系列之十六》 160×160cm 1995年

    徐晓燕(1960—2012),1982年毕业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她的画面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那奔放的笔触和粗犷的刀刮,流露出她内心真实的情绪——那些秋收之后残败的庄稼和一望无际的大地(图3-2-73),经过她的语言转换,田野呈现出某种诗意。她曾经说过:我一直以我最浓厚的情感关注大地万物,那田地、荒野中是一切听任四季的安排,周而复始,几经盛衰,而终归于土地。我感受到了那蕴含其中的强大力量,那生长,那沉寂,震撼着我,净化了我的心灵。作品从形式上看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基弗的影响,但徐晓燕表达出了自己对大地与生命的理解。

    观照自我,发现自我,体会女性的生存感受,意味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点在女画家的画中有明显表露。喻红笔下所展现的大多是女性形象,她这样说过: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女性形象,很多是我熟知的人,我了解她们的性格和生活处境,她们是我艺术中的语言,我喜欢画她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现实社会中,任何人的感悟都会折射出社会的涟漪,这是喻红在作品中最想表达的东西。

    y9wH0Mw0q2921OZZsth9q3H5U8JhzlnWIKV1LqiI.jpg

    图 3–2–74 刘虹 《自语—6》 150×150cm 1995年

    刘虹(1956-),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多年来,她一直以单一的女人体作为自己的基本语言与图式。女人体本是一个学院化的题材,也是许多男性画家乐于描绘的对象。而刘虹的女体却不是作为一个被描绘的对象出现,它是一种女性自我观照的方式,带着浓重的自恋意识和情绪化特征(图3-2-74)。她首先以色彩的主观处理与同类题材相区别,用冷色调强化它的非现实感,淡化性感特征(而这一点常常是激发男性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从而不再构成一种欲望的指涉。后来,她的画又凸现出一种新的变化:脸部被一个画着多褶布料的方形所蒙蔽,这块多褶的布团象大脑般在背景上进一步扩展,暗示出画家在人生与情感领域莫释的迷思。

    tfQxfLYdpPb9C2J012KbTcbnUmJhqh4KBYyMb1EP.jpg

    图 3–2–75 申玲 《美的时光》 145×112cm 1996年

    画家申玲从不去表现太多哲学思考,而是描绘心中的感受与切身的经验(图3-2-75)。在传统文化中,“性、身体”虽然是与女性直接发生关系的事物,但长久以来女性却无权就此发表任何意见,阐释权牢牢掌握在男性手中。申玲的画里总是隐隐地透着女权主义的影子,她采用感官效果强烈的表现形式,以直截了当的情感宣泄,传达出女性对于“性”与身体的独特经验。

    9gOquupOhH55LNCALlQmYZ4j5DDT8Il5ej7YVFyv.jpg

    图 3–2–76 叶南 《重负》 130×100cm 1996年

    与以上画家形成对照,在表现女性承受的生活负担方面,也不乏优秀的画作,如叶南[1]的《重负》(图3-2-76),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概括的形体,单纯的意象,强化了背负重物的辛苦,寓意着女性在现实中的角色担当。

    V4fFnDMY6F6hbvxJMzBlUYfD3iyRvlJNGnLql0ss.jpg

    图 3–2–77 陈淑霞 《粉红色的花》 140×120cm 1990年

    除了冷静、理性与坦率的观照自身,也有较为平和与浪漫的方式。陈淑霞(1963-)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灰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其绘画的主要色调,也是她艺术创作中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一只玻璃杯,一块衬布还是一个人物,总是被处理在灰色的氛围之中(图3-2-77)。这一切,其实都是艺术家恬淡、孤寂、宁静心境的外化。

    5jZVvvvoQ9lz18NvdFDfknXOPQcVgRkWmIEgvZSE.jpg

    图 3–2–78 夏俊娜 《女孩》 180×180cm 1995年

    夏俊娜(1971-)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作品大多以女性为表现对象,并且是以城市中的现代女性为核心。作品中洋溢着亲情和温馨,给人一种平和、松弛的心态和向往浪漫生活的乐趣(图3-2-78)。

    以花自喻,将之作为“自我”的替身,进入一种“自赏”状态,是女性艺术家钟爱的一种方式。雷双的花、许敏的花均属此类,它们都是在暗喻一种人的生命状态或象征一种精神愿望。

    vU6fTNBVkCUpU8hlfi1INxs8L4TfM06h8KN3cotE.jpg

    图3–2–79 蔡锦 《美人蕉51号》 200×190cm 1994年

    较为特别的是蔡锦(1965-)的花,出现了某种变异。画家笔下的美人蕉和梨子黏糊糊、油腻腻,还翻卷着溃疡式的斑斓,给人一种难言的感觉。自然生长的美人蕉之美在画家的笔下不复存在,特别是那些刺目的肉红色和蠕动着的绿色及紫色所构成的整体,像是肌体内部已经被腐化而正向外表扩散。蔡锦要表现的是生命被侵犯之后的某种状态,她执意扩大美人焦固有的斑状肌理,象布满神经和血管的有机体,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生命意象(图3-2-79),它传达出画家潜在的内心体验:生理刺激、生命痛楚?很难一言道尽。

    20世纪以来,潘玉良、方君壁、关紫兰、蔡威廉、丘堤、孙多慈等女性艺术家,以开拓精神和勇气在中国油画发展进程中留下浓重的一笔。如果说,这些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艺术家在中国油画早期起到先驱者的作用,那么1990年代以来的女性艺术,则更为自由奔放,她们挥洒天赋才情,宣示自我存在,是油画界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为中国油画的多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 叶南(1968—),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同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89年由国家选派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1996年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注:原标题为《女性绘画》,现标题为编者自拟。)

      更多内容尽在[李昌菊专栏]

      李昌菊简介

      湖北荆州人。1994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2000年获该院美术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学文理学院美术史系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近年在《美术》《美术观察》《中国文艺评论》等专业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民族化再探索——1949至1966年中国油画的重要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人民出版社,2017年)。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艺术学青年项目1项,2篇文章分别入选第十一届(2009)、第十二届全国美展(2014)“当代美术创作论坛”。曾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优秀博士论文奖(2008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2014年),2016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评论作品,“历史与现状”首届青年艺术成果优秀论文奖(2017年)。

    关键字:中国,生命,画家,观照,作品,艺术家,油画 喻红 闫平 申玲 女性绘画
    内容标签: 中国 生命 画家 观照 作品 艺术家 油画 喻红 闫平 申玲 女性绘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