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春暖花开时,别来无恙否?2020年的新冠疫情,让整个世界停摆。此时的艺术圈沉寂消极,在封城、隔离、足不出户的日子里,我们反思,我们警醒,思想与情感在尘封的世界里自由飞翔。“危机之下,艺术仍具有凝聚和联系的力量”。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特殊日子里的感动、泪水与勇气。——基于此,瀚阳携手艺术头条推出系列艺术访谈,是为记录,更在深思。
疫情是重新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时机
文/张克端
疫情期间的状态
Q:疫情期间,您的真实生活状态。
A:独处还好;时间都是自己的(过去了的这段时间)。
Q:有过绝望或焦虑的时刻吗?
A:没啥绝望或焦虑的;疫情是个重新理解和思考世界的时机,所有人经历的时代大事件。
Q:创作是否停滞?
A:稳定,有干扰(一段时间不能进工作室)不大。
《胸像》 2019 53x40x30cm 猪皮,稻草,粗线
对疫情的反思与理解
Q:如何看待疫情对艺术行业的影响?
A:疫情的影响有待观察,疫情对艺术行业的影响也有待观察。
Q:如何看待“云展览”、线上讲座等线上艺术呈现形式?
A:线上艺术呈现形式作为推广的方式是可以的,有它的长处,但不能就意味着线下展览可以被替代了。
Q:从实际经验和趋势判断,“艺术上线”是否必要?线下的哪些特点是线上无法替代的?
A:线上作为展览推广的方式是比较理想。看展览理想的形式还是在现场(线下),作品和观众之间的直接性是作品生效重要前提,比如空间,材料,视觉或身体的感觉体验,以及作品的参与性等。有更多线下展览的观展经验,是理解接受线上展览的必要准备,线下线上互补的结合是有现实意义。
Q:2020年这场疫情对全球的影响深刻且持久。从您个人的角度,可否谈谈从这一前所未有灾难事件的感悟和反思。
A:思危,检验已有的认识和观念。
对创作的影响与规划
Q:严峻形势下,您对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过质疑吗?
A:这样的形势对“当代艺术”家来说是好时机。
Q:生活逐渐恢复后,您面临的挑战。
A:会面对一个怎样的世界,是否会发生战争,是否能过正常的生活?
Q: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面临疫情下种种考验,您的体会?
A:我同意经历大灾大难对人是一次励炼,也激发思考。疫情过去了的日子我在杭州,在家,只是我居家抗疫体验,还远不能下结论,疫情的影响还没结束。
《椅子》 2019 床单,头发,沙发
张克端,1960年生于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1980年至1985年就读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1988年11月- 1991年2月受学校委派赴法国进修。张克端的创作涉及具象雕塑、以物品形态为对象的创作,以及纤维艺术、公共艺术等。
参加的展览包括:第1至3 届“中国姿态·中国雕塑大展”(2008/温州,2011/山东,2014/厦门)、“新姿——2015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第6、8、9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2012)、“37度——张克端作品展”(杭州瀚阳艺术中心,2018)、“以时间为契机”( 杭州,1994)、“45°作为理由”(杭州,1995)、“集结——2017浙美15 人艺术展”( 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2017)、第1-4届“中国杭州西湖国际雕塑邀请展”、“中国·芜湖第四届刘开渠奖国际雕塑大展”。
关键字:线上,中国,雕塑,展览,杭州,影响,张克端 瀚阳 瀚阳访谈录内容标签: 线上 中国 雕塑 展览 杭州 影响 张克端 瀚阳 瀚阳访谈录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