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河清:杜尚——一位被神化的法国混混_杜尚-王瑞芸--法国-混混-欧洲-玛丽-责任-富婆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JG4lwvLbb2KPHKrQNpsU90l4WQCp7DsMmZy8Paqm.jpg

    最近得闲,读了王瑞芸的《杜尚传》(1),感觉有点过于美化杜尚之嫌。王瑞芸坦承最初想写一部杜尚的传记无从下笔。后来发觉杜尚身上有一种中国佛教把一切都放下、破除了“我执”的精神,认为杜尚之所以实现了如此巨大的艺术成就,正是因为杜尚“无我”,无名利之心……终于找到写《杜尚传》的“文眼”。

    在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论成千上万部研究歌颂杜尚的大合唱中(2),终于有了一部中国版歌颂杜尚的文本。

    我个人以为,即便像王瑞芸那样学术研究能力精湛、功底扎实、学风严谨、且有西方长期生活阅历、见多识广的中国艺术史家,面对西方人写的艺术史,终究还是缺乏了一点批判精神,终究不能免俗,随了西方艺术史的主调大流。百年中国艺术史,基本上人家写什么,我们就搬什么。人家说好,我们也说好。前些年,国内艺术史界曾提出“走出编译时代”。然而最终我们还是没有走出“编译时代”。

    王瑞芸对待杜尚,可谓不吝赞美之辞,从头夸到尾。试举:

    “(杜尚)开启了动态雕塑、开启了现成品、开启了概念艺术,开启了行为艺术……为什么杜尚至今无人及得过呢?……那就是他的活法与众不同……他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无我,即无‘我执’,这个无我执让他达到了超然……他不仅超然于艺术之上,他甚至超然于他的人生之上,这个实在太厉害了!我们普通人做不到,遍布全球的艺术家甚至更难做到。”(自序)

    王瑞芸甚至把杜尚抛弃艺术、抛弃绘画的消极或破坏性行为,也当作正面成就来歌颂。比如:“他把那些最不能算艺术的东西拿进艺术,他甚至把小便池‘扔到人的脸上’来羞辱艺术,这个方式的确更彻底地摆脱了动手,摆脱了美,摆脱了艺术。”(89页)“当杜尚发现了‘现成品’时,他的反绘画、反艺术的思想才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安顿处。”(149页)“他的‘现成品’后来成了颠覆整个西方艺术观念的杠杆,造成了艺术史上最大的变革。这便是杜尚的能耐……(他)完成了一件大事:让艺术成为非艺术,结果经然导致整个西方艺术的改道。”(101页)

    既然是非艺术,不玩艺术了,怎么又完成了“艺术史上最大的变革”或“西方艺术史中地位最高的艺术家之一”?既然逃离绘画,逃离艺术,怎么“这一连串的‘逃离’构成了他对艺术史的卓越贡献”(167页)?

    “杜尚把瓶架子这类俗物放进艺术,就是最大限度地蔑视艺术的权威,否定艺术中的美、趣味、高尚等东西。杜尚用现成品,要的就是彻底冷漠、无趣味。”(152页)杜尚挑明了是在否定艺术否定美,但由于王瑞芸对杜尚崇拜,否定艺术否定美也具有了崇高的正面意义。

    明明是逃避战争的懦夫行为,但在王瑞芸笔下却有了崇高的意蕴:“杜尚去美国,从表层看躲的是战争,从深层说,他躲的是比战争远为普及持久的东西——艺术。”(121)真是欲加之颂歌,何患无辞啊。其实,很多王瑞芸歌颂的杜尚所为,同样一些事例,如果换一种角度,以一种平常人平常心去看,不受西方艺术史界对杜尚的大合唱影响,马上就可以看出这原本是一些非常不可取的消极行为,甚至是恶行。

    还是要感谢王瑞芸翔实的资料,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具有丰富生活细节的杜尚。如果我们用常识看事物,如果我们不被西方艺术史给杜尚头顶套上的光环所迷惑,我们会发现,杜尚原本是一个十足的混混。从年轻混到了老,从法国混到了美国。

    所谓混混,就是没有事业心,好逸恶劳,没有正业,玩世不恭,过一天算一天,逃避生活中的任何责任,不要娶妻生子,不想国家兴亡,只顾自己玩乐……杜尚,正是这样一个混混。

    1.吃软饭,找富婆

    纵观杜尚(1887-1968)一生,除了自己有几段时间到图书馆干一份小活赚一点小钱外,还有他父亲去世前给予接济,基本上都是靠了形形色色的富婆的资助过活。

    ZcATLY2xRPJ4PTNZyu4FbPOJhLh6ksipeWieEHII.jpg

    杜尚 1915-23 《大玻璃》(新娘甚至被光棍们剥光了衣服)

    早先他没能考上传统的美术学院,“在绘画上既不勤奋,才能也平平”。(22页)他画过一段时间画,但自1912年画完《走下楼梯的裸女》之后,就不再画传统的油画了。他开始“逃离”传统绘画,热衷于机器和工业产品,在玻璃上画(《大玻璃》)……主要精力都放在下国际象棋。

    杜尚既放弃以画家谋生,同时也不想做一份正常职业,所以他常常生活过得很清苦,吃的很少,住得很差。有时困顿潦倒到一天只吃一顿饭。(204页)不过,如果不算一度闪婚的富商女儿,他一生有幸认识了四位富婆,总体上日子还算滋润,尤其老来与第四位富婆结婚,晚年过得很富足。

    1915年杜尚去美国,认识了一位富婆德赖尔(K. Dreier)夫人,“感情上依恋”杜尚,杜尚也对她“有求必应”。据说两人没有男女私情,但德赖尔夫人给了杜尚很大的资助,一直收藏杜尚的各色作品。杜尚一有经济问题,她都尽力帮忙。

    1923年,杜尚在巴黎认识了美国富婆玛丽,从此与她开始了几十年的情人关系,时断时续在一起生活。玛丽死了丈夫,很有钱,对杜尚很好。杜尚跟她在一起,好吃好喝好玩。最后玛丽1950年去世,她弟弟看到姐姐对杜尚的情意,用玛丽的遗产给杜尚一份年五、六千美元的年金,一直供到杜尚逝世。

    yFwp68qVkU0tEoEtNaUzT5NxQrMcHVrsCR1I8fmk.jpg

    1927年,尽管杜尚已经认识了玛丽,但似乎更中意于一位更富有的汽车制造商的女儿丽蒂亚。这位富商小姐长得很肥胖,尤其按今日审美,实在上不了台面。固然,杜尚以喜欢丑女著称。佩吉·古根海姆(P. Guggenheim)在其自传中披露:“他(杜尚)有一个独特的怪僻:他更喜欢丑的女人。”(3)但杜尚愿意与丽蒂亚结婚,并非喜欢丽蒂亚之丑,而是更喜欢她老爹给她的钱。他本想与她结婚后,日后可以衣食无忧,舒舒服服混日子。但没想到,丽蒂亚的老爹是个葛朗台,在婚礼举行前跟杜尚签了一份协议,他只给自己女儿每月一笔仅够她自己花的钱。所以这个婚姻在婚前就注定不能持久。杜尚与丽蒂亚混了三个多月,就提出离婚……

    DN3YpEwQrLZgKr3WFEtIjuAj4T2rmnJqmV9sxPYL.jpg

    杜尚1927年首次结婚的妻子——丽蒂亚

    第三位给杜尚一生带来重大帮助的富婆,就是西方现代艺术界的风云人物——佩吉·古根海姆。杜尚在纽约时,一度住在她的家里。她也是杜尚的情人。尽管她在自传中说她是在1942年第一次与杜尚偷情,但实际上他们的暧昧关系,早在20年代的巴黎就已开始。佩吉·古根海姆一生放荡,她的丈夫们也淫乱。她30年代的丈夫、戏剧家萨缪尔·贝克特(S. Beckett)曾两次试图将她献给自己的朋友睡觉。(4)她40年代的丈夫马克斯·恩斯特也有一次向杜尚提议与自己老婆睡觉,杜尚没有应允。结果他暴打佩吉·古根海姆,而杜尚则在一旁冷眼旁观,保持着“他惯常的超然。”(5)

    第四位让杜尚安度晚年的富婆,是马蒂斯的前儿媳:蒂尼(A. Teeny)。她跟马蒂斯的儿子离婚后,分得了许多房产和大批艺术品,底子很殷实。1954年,67岁的老光棍杜尚与蒂尼结婚。当时杜尚的状况是:“还住在月租25美金的那间小公寓中,只有一套西装。他出门时就把两件替换的衬衫一起穿在身上,在口袋里放一把牙刷,就可以上路了。”(348页)也就是说,虽已到花甲古稀之年,杜尚还是混混。

    但杜尚一辈子有女人缘,一辈子混混吃软饭,居然得以善终。有福,有艳福。

    2. 懦怯混世,逃避责任

    王瑞芸把杜尚描写得非常超然,毫无挂碍。其实杜尚是懦怯。而懦怯和逃避责任正相关联。杜尚的懦怯,当然还有懒散,导致了他一辈子逃避责任。国家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工作的责任,艺术的责任,对于所有的责任,杜尚一概逃避。

    1914-1918年,法国参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全民动员。杜尚的几位家人都参加了战争,保家卫国。但杜尚,却于1915年夏,悄悄溜到了美国。

    1917年春,美国参战。美国到处是征兵站,甚至外国人也可能被征兵。于是杜尚又一次恐慌起来,想逃离美国,到一个中立国去。1918年夏,他乘船去了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回到美国。他在阿根廷整日下棋,基本是无所事事。而他的祖国,为了这场战争死伤了五百万青年。如今法国各地村镇到处可见的一战纪念碑,可见战争之惨烈。他自己的二哥,也参加战争并死于战争给他带来的疾病。而杜尚置身度外,一逃再逃,怎么说,也说不过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杜尚也是同样态度。1939年法国北方被德军占领,杜尚和情人玛丽继续住在巴黎,心安理得做亡国奴。1942年,杜尚彻底离开法国去了美国。国家的概念,对于杜尚来说是不存在的。

    他不仅对国家不想负责任,对他人生至为重要的女人们,也不想负责任。他只想与她们交欢,但不想为她们承担任何责任。王瑞芸也看到了这一点:杜尚长期保持单身汉生活不结婚,是因为“婚姻是使人生丧失自由的最大‘杀手’。”(30页)杜尚可以与所有女人亲近,但都保持距离。所以杜尚始终给人一种冷漠、或王瑞芸所谓“冷峻”的印象。冷漠并不是杜尚的本性,而是懦怯、逃避责任的结果。

    杜尚对正规工作也逃避。工作的责任也会让他“丧失自由”。杜尚一辈子没有人生计划,只是“活着”,混着。在第一次逗留美国期间,杜尚只是教点法文,后来在一个图书馆的法文部做图书管理员零工,每天工作四小时,从下午两点到六点,月薪一百美元。有这点钱,杜尚就可以保证最低限度的生活。图书馆管理员零工,可以说是杜尚一辈子最正经的工作了。

    杜尚1942年定居纽约后,一直住在一间月租25美元、很小的公寓房间里。房间不仅小,而且又脏又乱,灰尘积得很厚,居然在房间中可以踩出一个直通床铺的小径。一位朋友这样描写:“那房间看上去像是从来没有被打扫过,甚至好像他在刚搬进来时都没有打扫一下……房间里的积尘会那么厚,简直叫人难以相信。”(219页)可见杜尚的懒,也达到惊人程度。

    杜尚的房间里没有一本书,也“一向很少看书”。(109页)可以说,杜尚不关心,或者根本不去思考历史、社会、人生等问题。王瑞芸则赞美杜尚不看书是具有了“不立文字”的禅宗精神。

    杜尚不工作,但生活毕竟需要钱。尽管看起来杜尚对金钱好像很超然,但实际上杜尚有时想钱也想疯了,有些省钱、赚钱方法令人匪夷所思。1919年,为了支付牙科医生115美元的费用,他居然画了一张支票给人家。

    jgTXTDRkTHLf2ydgYtju9QL9R3WkV2MjkMpqYVB5.jpg

    杜尚画给牙医的支票

    1924年,杜尚自信找到了赌场轮盘赌的奥秘,设计了“一套通过精密计算可能取胜的系统”。然后自己印制了一套“蒙特卡罗债券”,向朋友圈发行,每张面值500法郎,保证每个购买者20%的收益。真是穷疯了,竟然想到用赌博来赚钱!当然,这种疯狂的事情最后没有成功。

    DnJmicUVoivlzElInPVs5BFUelqQoA8dgGeDKbIW.jpg

    ​杜尚 《蒙特卡罗债券》 31.2x19.3cm 1924

    他总想不劳而获,还想到过用别的方法搞钱,如跟人合伙开过染坊,但始终没赚到什么钱。

    倒是那位跟他厮混几十年的情人,死后给他留下一份不薄的年金。但当人家在巴黎病重之时,杜尚还迟迟不想去见。是玛丽的弟弟给杜尚买了船票,杜尚才去的,可见杜尚的无情和冷漠。

    3. “爱欲就是生活”(罗丝·瑟拉薇)

    1920年,杜尚让朋友雷·曼给他拍了一张穿女装的照片, 给自己取了一个女人名字:罗丝·瑟拉薇(Rose Selavy)。

    杜尚长了一张小白脸,这也是他一辈子情人无数、一辈子吃软饭的先天资本。他给自己涂上口红,画上眼影,穿戴女式衣帽,活脱一位时尚美夫人形象。

    杜尚一辈子恶作剧,玩生活游戏,也玩文字游戏。王瑞芸没有点明的是,这个所谓“罗丝·瑟拉薇”名字的法文拼写Rose Selavy,用字母拼读,就成了:“Eros, c’est la vie.”意思是:“爱欲就是生活。”

    这个名字,其实也是杜尚的人生格言。

    杜尚一辈子,就是在爱欲、在女人堆里混。除了下棋,他人生的一切都围绕爱欲和女人转。他一辈子的“作品”,也几乎都是爱欲和女人主题。

    6N2l1g6XK8KjUtHEiq0X5lM2zFcGdOqUPETpqPc3.jpg

    1919年,他在一张蒙娜丽莎的明信片照片上,给蒙娜丽莎画了两撇胡子,取名“L.H.O.O.Q”。用字母拼读,就成了:“Elle a chaud au cul.”直译是:“她B眼热了”,极其下流作贱。

    杜尚的主要作品大玻璃,本名叫“被光棍们剥光衣服的新娘”,意思很色情。他晚年做了十几年的一件装置作品,名为“现场”(Etant donné),场景也很色情。该装置是一个门,透过门,人们可以看见一个仰天八叉躺着的裸女,旁边一盏煤气灯……这个女人是被人强奸了呢还是自己脱光衣服在等待情人?任人猜想。一般人们都把这件作品翻译成《给予》,并不确切。“Etant donné”的直译是“被给出”或“已给出”,类似小学算术里的“已知……”,意译为“现场”,更为明确。

    据有的资料,这件作品的女人体,与杜尚的情人、巴西驻美国大使的夫人玛丽亚有关。两人交好多年,关系密切。这件作品,可能是纪念他与玛丽亚交往的一些私密细节。

    杜尚晚年娶到了一位富婆,依然不失淫欲本色。他送给了她一个礼物——贞洁塞,真是老来也色情。

    应该说,“爱欲就是生活”本来无可厚非。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学说,早就解释了性欲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杜尚一生耽于爱欲,也没什么问题 。但是要把这样的混混人生拔高到“艺术史上最大的变革”,却是有问题的。

    4. 我爱美国,美国爱我

    杜尚终其一生,都是在混混,弄点恶作剧,搞笑搞怪,惊世骇俗而已。本来,这个混混也就这么混过去了,混入历史的茫茫尘埃之中。

    但杜尚这种不务“艺术”正业、颠覆艺术的行为,刚好符合了美国战后颠覆欧洲文化艺术主导权的战略。

    二战以后,美国在世界经济势力范围上取代了英国,大片原先属于英国的地盘,如中东等地,战后落入美国的控制。在文化艺术方面,美国取代了法国。巴黎艺术之都的地位,被转移到了纽约。

    开始,美国人是用抽象表现主义,将其奉为“美国式绘画”(格林伯格),来与欧洲争锋,后来发觉没有意义。60年代开始,美国干脆抛弃了绘画,搞起了日常物品的“装置”,所谓“波普艺术”,彻底颠覆了欧洲的绘画,颠覆了欧洲的“艺术”概念。

    而这位法国混混杜尚,因为“逃离”了绘画和艺术,早在1917年就送展过一个小便池,自发地玩过现成品“装置”,还搞过各种恶作剧,正可以为60年代以后各种花样的“美国式艺术”提供了艺术史依据。

    杜尚摆弄现成品,喜欢机器。除了不想正规地画画,其实也受了20年代欧洲普遍盛行的“机器崇拜”的影响。意大利未来主义,整个就是“机器颂”。奔驰的汽车,啸行的飞机,旋转的螺旋桨,闪耀的电灯……都是未来主义者讴歌的对象。德国人弗里茨·朗拍过一个《大都会》,里面也是摩天高楼和机器的世界。杜尚喜欢纽约的高楼:“看看这些摩天大楼吧!欧洲能够拿出笔这更漂亮的东西吗?”(125页)

    所以杜尚喜欢美国,最后加入美国国籍,成了美国人。德国当代艺术明星博伊斯曾于1974年表演过一个行为艺术,名叫“我爱美国,美国爱我”。而杜尚可谓在博伊斯之先,早已历史地表演了:杜尚爱美国,美国爱杜尚。法国混混杜尚之所以被人从历史的昏暗中拉出来,打上聚光灯,大红大紫,正是因为美国爱杜尚。杜尚是美国捧红的。

    1962年,美国人在加州帕萨蒂那美术馆为杜尚举办了第一个大型回顾展。接着,1964-1968年间,美国人又把这个展览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16个城市巡回展出,在国际上捧炒杜尚。

    王瑞芸也承认,“推崇杜尚是从美国人开始的。”(390页)正当杜尚在美国颇有名气之时,杜尚在法国根本不为人知。1967年法国出版的艺术家人名辞典中,收入了杜尚大哥和妹妹的名字,却没有杜尚的名字。

    我以为,王瑞芸对杜尚的歌颂有点过头:“这是个对一切人一切事都无‘挂碍’的人……他活在从容镇静中,清静无染中,他的高贵和优雅便由此而生。”(221页)“杜尚取消艺术,为的是建设人心,健全人心……杜尚根本是一个智者,一个开悟者。他让我们面对的不是艺术,而是人生。”(417页)不过,我依然钦佩王瑞芸的学养,治学严谨有文采。

    杜尚一点都没有像她推崇的那样了不起,而不过是一个被神化、被神话化的法国混混。

    事实上,王瑞芸的书中也是可以读到一些对杜尚的恶评的。比如,斯蒂格利茨就“觉得杜尚就是一个巴黎混混”( 134页)。马蒂斯的儿子、蒂尼的前夫彼埃尔更是厌恶杜尚,认为杜尚“是个无所事事、毫无责任的人”。(354页)无所事事,毫无责任,真是点出了杜尚的人生精髓。

    毕加索也不认可杜尚取消艺术,把艺术拉向“毁灭”。毕加索在听说杜尚去世时,喃喃地说:“他做得不对……”(416页)

    杜尚颠覆欧洲艺术的做法,恰恰为美国摆脱欧洲艺术领导权、自立门户、确立全球文化艺术霸权,帮了大忙。欧洲崇尚艺术、崇尚阳春白雪,我们玩非艺术、玩下里巴人(popular所谓“Pop art”),然后把非艺术命名为艺术,下里巴人就是阳春白雪!美国人正是如此从法国混混杜尚那里找到了“美国艺术”(后来命名为“当代艺术”)的形象代言人。

    因此,杜尚是美国的恩人,却是法国的罪人,欧洲的罪人。

    一个法国混混助成美国夺取了西方、乃至世界艺术霸权的历史使命,如此“历史”、 艺术史”,不亦荒诞乎?

    本文已刊于2013年第1期《美术研究》杂志。摘自作者博客

    注释:

    (1) 王瑞芸:《杜尚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 “到2000年时,关于杜尚研究的书单已达17页之多。”(自序)

    (3) Peggy Guggenheim: Ma vie et mes folies(《我疯癫的一生》),Perrin/Plon, Paris, 2004, p.57.

    (4) 同上,第137页。

    (5) 同上,第222页。

    关键字:法国,混混,欧洲,玛丽,责任,富婆,艺术史 杜尚 王瑞芸
    内容标签: 法国 混混 欧洲 玛丽 责任 富婆 艺术史 杜尚 王瑞芸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