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廖廖:NOEZA小组——仿真时代的游戏化战争_-作品-艺术-艺术家-德里-真实-游戏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W5WOtKLagm9eIpulYLuoj6m88QDjBvoFjCjaLvfh.jpg

    两个扫地机器人在阿富汗战场的地图上,不停地游弋、碰撞,机器人顶部安装着摄像头,通过摄像头视觉追踪,同步在屏幕上显示出战场上的坦克与虚拟三维地形图。

    罗心聆与边治平在作品中选择的扫地机器人来自全世界最大的扫地机器人生产商iRobot公司,该公司最初是生产用于战争与外太空探险的机器人。艺术家把这个作品命名为《谁是你的敌人》,很明显地指向一些关键词:战争的新形式、人工智能、虚拟游戏场景、仿真时代等等。

    XqQXxvEcJlwbIKwCqzRJ8eIrXIrTtK7P1MNtbeck.jpg

    uwcQflXnFQ1eFXP1n0Z3jYMBB7S9Ai857aQModiP.jpg

    战争观念的变迁:

    尽管没有强烈反战的意味,作品还是让人想到今天的越来越电子化、游戏化、人工智能化的战争新形式。作品中的扫地机器人的研发公司,本身就是武器生产商。事实上,很多民用科技都是源自于武器研发技术,战争从来都是科技的催化剂。只不过到了今天,人工智能不仅增加战争效率,还重新定义了战争与生命。

    从古希腊开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无数的艺术品赞美战争与歌颂战斗英雄。战争诞生了英雄,而艺术则让英雄不朽。战争意味着暴力,而艺术让暴力定格。战争的本质从来没有变,一直都是族群之间为了利益或者信仰而进行的暴力活动,而战争背后的艺术史却一直在变化着,从歌颂平民英雄,到赞美骑士精神,从颂扬贵族和国王,再到英雄主义的陨落,从讴歌民族精神和国家主义,到反对国家暴力、反对战争。

    西方传统认为战争是万能药,能够驱除资产阶级的软弱,清除商业社会的腐朽,能够稳定国内的动荡形势,能够统一国内的分歧,国家意志因战争而得到强化,价值观和信仰的空虚得到填补,统治者也会利用战争压制反对派的声音,稳固自己的政权。19世纪开始,恐惧成为战争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和平主义和反战主义的呼声越来越高,逐渐掩盖了对英雄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赞美声。古希腊的战争英雄雕像与中世纪的骑士英雄画像,在一战之后,成为油画描绘的毒气弥漫的惨烈战场,二战之后,贾科梅第用被烧焦的人来替代了战争英雄造像。

    RsO8CD8thJFP2xq4WENAbILgRfGVVrp5Ib38oeVz.jpg

    当代艺术的作品中,涉及战争主题的作品唯一政治正确的选择就是反战,不再有战争英雄。而艺术家的这件作品也指出了现代战争中越来越凸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人作为主角在战场上的缺席。从“沙漠风暴”的大规模空袭再到近年来运用越来越广泛的无人机攻击,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几乎不用派遣地面部队就能解决局部战斗的问题。人工智能在战场上的运用,让战争越来越“游戏化”,坐在控制室的战斗人员在电子屏幕上遥控无人机进行“定点清除”,战场上的敌人的肉身变成了电子屏幕上的一个移动的白点。人工智能不仅增强了战争机器的效率,也把人的生命、肉体重新定义。

    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不仅仅是在战场上,不仅改变了战争的定义,同时也引起了人类生产方式的革命。

    人工智能

    作品中的扫地机器人的激光定位、图像位移定位、无线载波室内定位系统等等都属于人工智能,作品也因此指向了后工业时代的人工智能带来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取代了大规模流水生产线上的工人,无论理解为对枯燥劳动的解救还是理解为失业率的提升,后工业化时期的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改变了流水生产线的旧模式,这是前所未有的自动化对人工生产模式的冲击。在西方,人工智能甚至影响到白领的工作,比如初级律师的咨询业务、医疗领域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劳动力阶层,表现为多阶层的冲击,这是人工智能对于全球生产力结构的巨大改变。

    悲观主义者说,这将会造就新时期的“弃民”,乐观主义者说,人工智能、5G的实现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相关工作岗位,但是无论如何,人类的生产方式面临着彻底的转型。

    311o1KK3NmoqomtbBOJAQxqHdsc4SxXGjqrEPcKe.jpg

    游戏的符号系统

    作品中的大屏幕显示出的三维地形图中的坦克与战场,给人感觉就是一个电子游戏,但又不具备一个真实的电子游戏的元素,因为没有玩家从通关中获得愉悦与快感,也没有游戏所设置的规则。但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又具备某些游戏的外在特征,作品表达的内容其实也跟某些“反战”的电子游戏异曲同工。

    电子游戏通常克隆了现实世界的规则或者构建游戏的世界观,并且让游戏者在其中获得通关的快感,但是也有一些“批判性的游戏”,把暴力、娱乐与反思融合在一起。

    比如美国艺术家约瑟夫·德拉普设计的一系列反战题材作品。网游《星际迷航:旅行者——精英部队》(Star Trek: Voyager-Elite Force Online),他在枪林弹雨中捧着金斯堡的诗集,在聊天区里敲出了《嚎叫》的全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被“击毙”了若干次,这是艺术家对射击游戏的暴力的讽刺。约瑟夫还针对美军的无人机创作了名为“杀戮之盒”的电子游戏,让玩家分别从美军与被袭击殃及的平民两个视角来体验新技术应用的残酷。

    《谁是你的敌人》这件作品,与批判性游戏相同的地方在于,作品重新建构了一套游戏符号系统。通常游戏都会建立符号系统、世界观,这些符号与世界观操控着游戏者。NOEZA小组与艺术家约瑟夫·德拉普一样,重新构建的游戏符号、语法与价值观体现了创作者的批判性。

    MHRBHOwkZtHAs6nUlIZs1vcJQZF0ji4cpYxS2MZn.jpg

    仿真时代

    1991年1月4日,鲍德里亚在法国《解放报》发表了“海湾战争不会爆发”的预言,战争很快就爆发了。鲍德里亚在几个月之后以《海湾战争不曾发生》为题出版文集,并且解释道:“我依靠虚拟生活。”他的意思是,就在联合国军调兵遣将的战争酝酿期间,当时的媒体已经铺天盖地做出了各种预测,这实际上已经模拟了战争的发生。这种模拟甚至影响了现实,所以真实的战争是否发生已经不重要了。按照鲍德里亚的观点,NOEZA小组的作品也是一种对于战场的仿真与拟像。

    鲍德里亚在《拟像与仿真》中写到,他认为拟像在先,真实与模型之间的差异消失,模型生成真实,超真实出现了。我们进入了“仿真时代”,特点就是真实的符号代替了真实本身。就像作品中的模仿者可能成为了原版本身。在超真实的世界里,没有真与假,没有对与错,没有善与恶,一切对的都是错的,一切错的都是对的。虚拟的真实与真实虚拟,这是今天的拟像社会。物与其象征的符号一起构建了这个世界,营造出这个消费社会、符号社会。

    因为今天的新闻媒介太强大,它们是仿真时代的生产者,是超真实话语权的制造者,它们控制着现实,生产着超真实。鲍德里亚认为,仿真时代的艺术也不再是为了表现世界而存在,而是成为符号的复制生产。

    罗心聆与边治平不是在作品中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界,艺术家营造的是仿真与拟像,阿富汗地图与战场的三维地形图都有真实的存在。从博尔赫斯的角度来说,就是“副本”的概念。苹果公司与通用电气等超级巨头就正在实验一个1:1的虚拟镜像世界,现实世界里的物品全部都在虚拟镜像中呈现。这个镜像世界作为现实世界的副本,提供了无数的幻想与可能性,其创造力与生产力可以与工业革命或者互联网技术媲美,镜像世界即将创造无数的机会,同时也带来全新的问题。

    tJyvWjCEbUmpRvZdYaiR3RbLETjMFidT5rHI2Ipt.jpg

    结语

    当艺术家用作品来讨论新技术的时候,往往有一个尴尬的问题。按照加拿大通俗小说家阿瑟·黑利的说法,当一个技术进入到公众视野的时候,它已经过时了。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非常滞后的消息和认知——所有关于新技术对人类文明影响的议题进入到艺术家视野的时候,已经过时,我们对于战争新技术、人工智能、游戏空间的讨论已经非常多。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艺术家对于新技术的讨论不必“及时”,艺术介入现实的意义也不在于讨论社会学意义的深度,艺术生产者更重要的用有趣的方式来让人思考新技术变化的背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博弈,人类获得了什么以及付出了什么代价。

    DWo0g3DLobAoKdNIefXoUNYUs2Zgtz6GxTxH34R8.jpg

    2MJfjXyujpEbTXjKa8gHhLO9A8GMTUHsAOCZok8i.jpg

    作者简介

    廖廖,策展人、艺术评论人、文化专栏作家、香港艺术季展览总监兼内容总编。

    9PFBd2BzoCyi6Qh8XwqDqmlzZLepc3lWMqmc7oCX.jpg

    ▲艺术家NOEZA小组(罗心聆、边治平) 2019获得第十届新星星艺术奖年度实验奖

    艺术家简介

    NOEZA

    NOEZA是活跃于中国杭州的先锋媒体艺术组合,以audio-visual现场演出、VR虚拟现实、声音艺术以及社交媒体艺术为主要研究方向进行创作。团队成员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时刻关注当下媒体艺术发展,致力于运用先锋手法及艺术理念对当今社会进行反思及反讽。曾参加多次先锋audio-visual 演出,包括北京,杭州等地“声纳”系列,“九个明天”大型演出现场,并与真锅大度、Richard Devine等国内外艺术家以及艺术团体同台演出。

    任何人都能成为NOEZA的一份子参与进来,不断向未知的区域探索是NOEZA的最终目的。

    罗心聆

    1997年生于广东

    2019年本科毕业于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2019至今研究生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艺术科技创作与研究方向

    罗心聆是一位居住与工作在杭州的媒体艺术家,工作领域涵盖数字影像、游戏与装置。通过对日常电器与网络档案的“考古挖掘”,她在作品中融合了虚拟语言与现成素材,并对隐匿于事物背后模糊的技术道德进行了讨论。

    边治平

    1997年生于杭州

    201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

    201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

    现就读于柏林艺术大学艺术与媒体方向

    先锋av团体NOEZA成员,专项实验不寻常声响,制造严肃虚拟现实,致力于对当下进行反思以及提出问题,通过声音的多种可能性,在作品中重新构建听觉。工作涵盖audiovisual、装置、机器人等媒介。曾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地演出,代表NOEZA独立发行了录音室专辑《More than an AI》。

    关键字:作品,艺术,艺术家,德里,真实,游戏,人工智能
    内容标签: 作品 艺术 艺术家 德里 真实 游戏 人工智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