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马健:以文化扶贫助力民族地区脱贫攻坚_文化产业--攻坚-聚居-扶贫-彝族-文化产业-贫困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四川省深度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原藏族聚居区和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民族地区是四川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四川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实践表明,文化扶贫能够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注重补齐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短板

    四川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四川省启动“千村文化扶贫行动”,以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重点内容,每年分批次重点推进约3000个贫困村的文化扶贫工作。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截至目前,“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已支持建设749个贫困村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院坝)、403个贫困村的广播“村村响”(应急广播系统)、2.5万户未通电视贫困户的电视“户户通”(卫星直播电视)、850个贫困村的阅报栏以及50个贫困村的少年宫。到2020年,“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将实现全省88个贫困县“县县有双馆”(图书馆、文化馆),11501个贫困村村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阅报栏,并且做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电影“月月放”。通过补齐文化短板,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二、注重脱贫攻坚先进典型的选树和宣传

    四川省以“感恩奋进”主题教育活动为抓手,积极选树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宣传先进事迹。组织脱贫先进个人现身说法,讲致富故事,说生活变化,谈脱贫感想,积极营造贫而知耻、穷而思变、富而思进的主动脱贫氛围。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中共甘孜州委、州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润育工程”激发群众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的意见》,提出实施宣教聚力行动、文化浸润行动、典型示范行动等五大任务。其中就包括在农牧民中选树一批脱贫先进个人,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中选树一批优秀干部,并对这些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进行宣传和报道。目前,甘孜州已选树“身边脱贫致富人物”数十名,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千余户,开展脱贫攻坚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宣传活动上千场(次)。

    三、注重破除让群众增加负担的陈规陋习

    为了遏制某些民族地区在婚丧嫁娶、生日寿诞、升学参军、乔迁建房等活动中的高额彩礼和铺张浪费之风对扶贫成果的蚕食,四川省大力破除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的文明新风,切实减轻“人情消费”负担,实现“脱贫增收不返贫”。例如,凉山州金阳县人民政府就于2015年12月在全州率先制定实施《关于遏制婚丧事宜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的实施细则(试行)》,提出包括“婚嫁彩礼不准超过6万元”、“送亲车辆不准超过6辆”等要求在内的“十不准细则”。

    四、注重学前双语教育与村校(幼)共建

    为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四川省在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率先实施重大教育扶贫工程“一村一幼”计划,在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的2586个建制村设立幼儿教学点,由四川省财政出资为每个幼儿教学点选聘2名高中及以上学历、懂得彝汉双语的辅导员。通过发展学前双语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儿童的双语听说能力,培养儿童良好的语言习惯、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并通过儿童影响和带动他们的家长。“一村一幼”计划于2017年扩展至四川省的51个少数民族县(市)。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利用闲置教学用房、村委会活动室以及租用民房、新建教学用房等方式,解决“一村一幼”计划所需的教学场地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村小学校、村幼儿教学点、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等资源,开展村校(幼)共建乡村图书馆、乡音广播站活动,开辟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

    五、注重支持藏羌彝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

    为了加大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力度,加快高原藏族聚居区和大小凉山彝族聚居区文化产品展销体系建设,四川省文化部门从2018年开始实施专门针对深度贫困地区,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为核心,具体包括文化产业提升计划、藏羌彝音乐数据库建设计划在内的“文化扶志”七大计划。四川省首个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行动计划《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不仅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四川省藏羌彝聚居地区支柱性产业的方向,而且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使四川省藏羌彝聚居地区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突破5%、争取达到8%的具体目标。为此,四川省以项目和产业为立足点,重点实施文化创意精品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工程、文化品牌传播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推动藏羌彝聚居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PNK2W1L0lCJmBC1Y3JITdm6QPWpoIcvS3A4AoHIB.jpg

    壤塘县非遗传承人正在绘制唐卡

    96hDw39BB66fMZ4U3zVDfZrJvdRDWVFKjDMA7UdP.jpg

    YuatFmfnWTKCxJPvBompDZGLdE566vlEjodhWdL0.jpg

    壤塘藏戏

    六、注重发挥“非遗”对脱贫攻坚的作用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提出,鼓励和支持对具有市场需求与开发潜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四川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充分利用“非遗”资源,积极探索鼓励“非遗”传承人创业,建立“非遗”合作社,“互联网+非遗”等“非遗+扶贫”模式。例如,阿坝州壤塘县就高度重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工作。通过“政府扶持、传承人自主创办”的方式,鼓励和扶持“非遗”传承人创办由中共壤塘县委和壤塘县人民政府共同命名的“非遗”传习所26个。其中,2017年实现盈利的“非遗”传习所有15个(占57.6%),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500万元。截至目前,这些“非遗”传习所已带动510户贫困户(2000余人)通过“非遗+扶贫”的方式实现了脱贫。

    (作者简介:马健,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西南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创意产业委员会副主席。)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0年2月25日第6版。

    关键字:攻坚,聚居,扶贫,彝族,文化产业,贫困,非遗 文化产业
    内容标签: 攻坚 聚居 扶贫 彝族 文化产业 贫困 非遗 文化产业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