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文化可以养心,艺术能够怡情抗疫更要防“郁”_自己的-疫情-生活-阅读-情绪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近一段时间,每天清晨醒来,滑开手机了解最新的疫情信息,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闷”在家里一个多月,伴随着变化的病例数字,焦虑、烦闷、躁郁的情绪也开始在不少人心里滋长。对于这场“抗疫长假”,大家逐渐变得“不愿消受”,殷切期望疫情早日结束,回归正常生活。这提醒我们,抗疫的同时也要防“郁”。

      出现种种负面情绪和心理不适十分正常,关键是要调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已经“闷”了一个多月,不妨再坚持一些日子。正如上海市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所言,“你很闷的时候,也把病毒给闷死了”。

      文化可以养心,艺术能够怡情。在疫情防控即将迎来拐点的紧要关口,我们不妨给自己的“宅生活”注入更多“文化料理”来调适个人情绪,增强精神的“免疫力”。

      日前,一张网上广为流传的照片感动了很多人:武汉方舱医院里,一个年轻人戴着口罩,躺在病床上,静静地看着书。照片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在这段大家感到不安的时间里,它传递出了从容与宁静。

      是的,阅读与知识可以给予我们力量和希望。遇到挫折、沮丧、痛苦的时候,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阅读来抚慰自己的心灵。众所周知,毛主席一生酷爱读书。在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他总是抓紧行军打仗的间隙读书,长征途中,即使患病躺在担架上也手不离书。他认为,读书能读出“神仙”来,可以解除痛苦、恢复精神上的平静。抗疫期间,人最容易紧张和焦虑,阅读正是缓解焦虑心情的良方。今天的疫情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和“无聊”,但正如耶鲁大学教授布鲁姆所言,阅读最大的功用是帮助我们善用孤独和享受孤独。所以,在这个难得的长假里,我们与其郁闷、发呆、惆怅、茫然,不如捧起一本好书,通过阅读来获取心灵的宁静,也为复工后的紧张工作蓄积力量和智慧。

      事实上,国家新闻出版署近日已发出通知,要求注重发挥网络优势,加大优质出版内容的供给和传播力度,鼓励出版单位和网络出版传播平台加强合作,精选一批优质文学、历史、社科、科普等方面的数字内容免费开放,更好地满足特殊时期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武汉方舱医院里,感动人的不仅有那张年轻人戴着口罩读书的照片,还有医生护士带领患者唱歌、朗诵、跳广场舞、做健美操的新闻。其中透露出的不仅有战胜病魔的乐观,更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于居家抗疫的我们而言,除了可以在阅读中享受独处时光,还可以积极拥抱舞蹈、音乐、琴、棋、书、画等艺术,为“宅生活”增加乐趣和色彩的同时,也疏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

      古诗中有这样的词句,“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一点芳心休诉,琵琶解语”。音乐对改善不良情绪不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位春风化雨的“使者”,它既能净化心灵,又可以减轻焦虑,还能够释放积聚压抑的情感,解除负荷沉重的心理负担。居家抗疫期间,夜晚失眠,可以听听《菩萨蛮》《蓝色多瑙河》;情绪低落,可以选择《忧郁小夜曲》《汉宫秋月》《病中吟》;想让家里的气氛活跃一些,可以播放《步步高》《欢乐歌》《花好月圆》。

      即使阅读、音乐都不适合你,网络上还有各种有温度的抗疫主题美术作品,你可以从中了解抗疫的细节和故事;短视频平台上,有大批网友录制的抗疫舞蹈,随便跳上两段,可以活络一下筋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荧屏上还有各种优质影视作品,喜欢的话,你可以尽情刷剧。

      疫情是暂时的,生活是永恒的。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闷”在家里,日子也不会是苍白的。学会用包括文化艺术在内的多种方式来调剂自己的居家抗疫生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让我们起身打开心灵的窗户,抖落疫情带来的尘埃,共同迎接疫后新生活的到来。

    关键字:自己的,疫情,生活,阅读,情绪
    内容标签: 自己的 疫情 生活 阅读 情绪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