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具有特定意涵的艺术形式,它包含了笔法、结构、章法等外在的形式美,此外还具有东方文化、哲学的独特魅力,因此更能使人回味与沉思。书法作为中国独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作为古老的艺术,历史上有过四次发展高潮,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魏 晋 风 度
魏晋是中国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各个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即使是上层权贵也惶惶不可终日。同时,这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文人们对于世事无常呈现出两极化的表现,思想言行极为自信潇洒、不拘世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士大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书法境界,让后世读书人无不向往膜拜。
魏晋风度作为人文精神的表现,是当时社会审美的主流价值取向,他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在这群人中王羲之当属代表,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唐太宗带进了昭陵殉葬,他在书法界的地位至今无人可以企及。
作为核心人物,王羲之的贡献是完善了书法技法。书法在早期是书写的工具,然而在魏晋时期人们从中发觉了艺术的美感。王羲之潜心钻研,总结了书写的规律和技法,把无意识的信息录入变成了有意识的艺术行为。
楷书方面,王羲之在钟繇的基础上使点画有了明确的分工,从此楷书正式从隶书中分离出来。在行、草书方面,他一改前人古朴的风格,运用笔锋创造出妍美多姿的风范。从无法到有法,王羲之创立的技法成为了千古的范式,成为学习书法者的必修课。
魏晋书法上承汉代的天真自然,极富创造活力,是书法史上的里程碑,对后世书法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书法的发展。
隋 唐 法 度
隋唐结束了南北朝割据、混乱的局面,社会回归到了较为安定的时期,并且逐渐走向了强盛。社会生活的富足促使文化兴盛,唐代创造出了璀璨辉煌的传统文化,可谓是封建王朝的最高峰。
书法在这个时期也到达了极盛,各种书体都已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唐代遗留下来的书法墨迹是中华文化财产中最珍贵的部分,也是现代人研究书法从成熟到完备的重要实物资料。
楷书作为最后一种形成书体在唐朝时期进入全盛。唐朝国力鼎盛,统治者重视法度的制定,国家一切的行为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反映在书法领域内,楷书的书写必须要体现出歌舞升平的盛世风貌,一笔一画不仅有着严谨的法度,还有着很高的技巧。
由于书法有了高深的技巧,所以在唐朝书写工作不再是谁都可以完成的,而是成为了专门的职业。中央政府中,中书省和弘文馆都设有专门的抄写人员,为政府的公文进行书写,其中还规定如果出现错误要受到处罚。在民间,也有经过训练的人替百姓书写私人文书。
唐朝把前朝的艺术兼容并包,让书法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唐楷的法度严谨并没有造成呆板枯燥的局面,反而是千姿百态盛况。这一点不能不说是唐人对于书法技法的贡献,我们今天研究古人技法,还必须从唐人真迹中去一丝一毫地探寻究竟。
宋 元 逸 品
宋代文人的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把理性思考放在首要位置,着重强调书法要有哲学性、书卷气、个性化和意境。尤其是文人领袖苏轼,他倡导要追求意趣,因此书画“逸品”在当时被提升到最高的境界。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擅长行、草书,他深受苏轼治学思想的影响,苏轼不仅是黄庭坚文学上的老师,而且也是其书法的学习榜样。黄庭坚晚年看到船工摇桨,从中领悟出了大开大合、出神入化的要诀,从而创立了“荡桨笔法”。黄庭坚对于笔法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开创了中国草书的新境界。
晚 清 复 古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阶段,文化艺术相应的也逐步没落,书法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也失去了源动力。明清的文人们虽然在经史学问上颇有建树,但是他们在前人所创造的书法丰碑面前显得毫无底气。
清代书法衰败之势尤盛,文人们苦于寻求书法兴盛之路,于是他们把目光集中于金石考据之学,希望能够追本求源找到创新的灵感。碑学作为与传统帖学相抗衡的书法体系应运而生,众多书家从碑刻中领悟出用笔的新意,让书法艺术焕然一新。
关键字:黄庭坚,书写,技法,楷书,文人,魏晋,宋元逸品 晚清复古 隋唐法度 魏晋风度内容标签: 黄庭坚 书写 技法 楷书 文人 魏晋 宋元逸品 晚清复古 隋唐法度 魏晋风度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