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七一”探访“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_凤阳县-金昌-参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7-02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叶攀  
核心提示:中新网合肥7月2日电(记者张娅子)7月1日8时,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便民服务中心活动室里聚集了清早从各自家里赶来收看电视直播的村民,他们或站或坐,聚精会神地收看。四十多年前参与“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带头人、今年已77岁的严俊昌也在其中。他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小岗村能有今天的变化,村民都过上幸福红火的日子,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7月1日,香港游客詹梁杰(中)在“



“七一”探访“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

中新网合肥7月2日电 (记者张娅子)7月1日8时,当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便民服务中心活动室里聚集了清早从各自家里赶来收看电视直播的村民,他们或站或坐,聚精会神地收看。

四十多年前参与“包产到户”的大包干带头人、今年已77岁的严俊昌也在其中。他感慨地对记者说:“我们小岗村能有今天的变化,村民都过上幸福红火的日子,这一切得益于党的好政策!”

7月1日,香港游客詹梁杰(中)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沈浩纪念馆参观。张娅子 摄7月1日,香港游客詹梁杰(中)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沈浩纪念馆参观。张娅子 摄

40多年前,小岗村的18户村民按下红手印,签下大包干“生死契约”时,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全村老百姓可以住上小洋楼、开起农家乐和小超市。如今的小岗村面貌一新:双向车道、沥青路面的“改革大道”穿过村中心,路两侧是徽派新民居、农田和一片片光伏发电板。

7月1日,严金昌在自家的“金昌食府”里向客人介绍花鼓灯。张娅子 摄7月1日,严金昌在自家的“金昌食府”里向客人介绍花鼓灯。张娅子 摄

在小岗村村口最显眼处矗立着“沈浩纪念馆”,这是小岗村村民为纪念因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一线的小岗村原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而建。

在”沈浩纪念馆”,记者偶遇随朋友一起来参观的游客詹梁杰。今年57岁的詹梁杰对记者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个特殊日子里来小岗村参观,很有纪念意义,非常羡慕这里村民安稳和谐幸福的生活。

来自上海的李先生一家五口在当年小岗村18位村民在“大包干”契约按上血红手印的茅草屋前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李先生说,暑期带着家人来参观这个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的村庄,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7月1日,民众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茅草屋”景点荡秋千。张娅子 摄7月1日,民众在“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茅草屋”景点荡秋千。张娅子 摄

今年78岁的严金昌是当年小岗村签下“大包干”契约者之一,他利用自己的“名人效应”开了一家“金昌食府”,成为到小岗村参观游客的“打卡点”。7月1日这天,慕名而来“金昌食府”的食客络绎不绝。每当游客到店里进餐时,严金昌总是乐呵呵地边忙活边不厌其烦地给客人讲述当年大包干的故事。“当年真的是穷急了,饿怕了,究竟怎么能搞上一碗饭吃,怎么能不再出去要饭,只有冒着风险把地分到每家每户……”

严金昌还告诉记者,这几年“金昌食府”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年收入近20万元。他的几个儿子也分别在村里开了饭店、超市,一大家子人生活得有滋有味。(完)

【编辑:叶攀】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叶攀)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 凤阳县 金昌 参观 探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