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茱萸鼓酒
词频:茱萸,调味料,烟熏,用法,用量,调味品,食物,果实,贼风,辣椒,石菖蒲,肉豆蔻,腥膻,米醋,膏状,阴虚,明末清初,等分,豆豉 [药物组成 仓茱萸子二升鼓三升
[功能主治 治中风,口偏不语者。
[用法用量 冷服,每次半升,日三服,得汗即愈。
[制备方法 上二味药以酒五升,煮四五沸。
[资料来源明·《普济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附方
①治脾泻:豆蔻二颗,米醋面调裹之,置灰中煨令黄焦,和面研末,更以炒榄子末一两相和。又焦炒陈仓米为末,每用二钱煎作饮,调前二物三钱,旦、暮各一服。(《普济方》肉豆蔻方)
②治赤白带下:档子、石菖蒲等分。为末。每旦盐酒温服二钱。(《经验方》)
③治蛇咬毒:食茱萸一两。为末。冷水调,分为三服。(《胜金方》)
④治中贼风,口偏不语者:食茱萸子一升,豆豉三升。以好酒五升。和煮四、五沸。冷服半升,日三、四服,得汗便差。
⑤治皮肉痒痛:酒二升,水五升,食茱萸子半升。煎取三升,去滓。微暖,洗之。
⑥治脚气冲心:食茱萸和生姜煮汁饮之。(④方以下出《食疗本草》)[2]
食用价值
食茱萸是能发出香辛气味的重要调味品。食茱萸古来与花椒、姜并列为“三香”。
以四川食物为例,历史上有以下用法:或者将食茱萸果实煎熬成膏状,作牛羊猪肉菜的配料,以除去腥膻味;或者用整粒食茱萸果实作羹臛的调味料;或者用作酒的味料。到明代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中记载: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明末清初引进了辣椒,古典川菜中的食茱萸就让位于辣椒了。
"食茱萸,二月、三月栽之,宜故城堤冢高燥之处,候实开便收之。挂著屋里壁上,令荫干,勿使烟熏,烟熏则苦而不辛也。用时去中黑子,肉酱鱼鮓偏宜用。 ——《齐民要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