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医药学 » 中药方剂 » 正文

新国学网:白散子_附子-用量-摘录-处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8-27 
核心提示:《中藏经》:白散子【处方】白附子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牵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姜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麦炒,候麦黄赤色,去麦不用。须极慢火炒之)【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发背。【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蜜酒调下,续饮温酒适量,候所苦处刺痛为度。微利三五行,泻出恶物即愈,次用清凉膏贴之。【摘录】《中藏经》页首《普济方》卷三五五:白散子【处方】大川乌(去皮脐)1两,南星1两,半夏1两,白附子1两,羌活5钱,黄芩5钱。【


原题:白散子
词频:制法,用量,摘录,处方,附子,用法,页首,功能主治,上为,香附子,甘遂,卷一,藏经,慢火,苦处,霍乱,赤色,伤寒,牵牛,微利


《中藏经》:白散子

【处方】白附子 大香附子各15克(炒)黑牵牛60克(半生,半炒令熟)半夏7.5克(姜炙)大甘遂7.5克(以大麦炒,候麦黄赤色,去麦不用。须极慢火炒之)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发背。

【用法用量】每服6克,以蜜酒调下,续饮温酒适量,候所苦处刺痛为度。微利三五行,泻出恶物即愈,次用清凉膏贴之。

【摘录】《中藏经》

页首

《普济方》卷三五五:白散子

【处方】大川乌(去皮脐)1两,南星1两,半夏1两,白附子1两,羌活5钱,黄芩5钱。

【制法】上生用,锉散。

【功能主治】产后痰血结滞,发为寒热,心胸如火烦躁。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5片,水1钟半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五五

页首

《杨氏家藏方》卷十四:白散子

【处方】牡蛎3两(煅,研),寒水石1两半(煅,研),天南星(炮)1分,白僵蚕(炒,去丝嘴)1分,龙骨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止疼痛,生肌肉,灭瘢痕。主破伤风。

【用法用量】掺疮上。

【注意】避风将息,勿令着水。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十四

页首

《三因》卷十五:白散子

【处方】晋矾不拘多少(煅)、轻粉少许。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妬精疮,痒不可忍,皮肤诸疮,手抓疽疮,漏疮。

【用法用量】掺疮上。如治漏疮,每挑1钱,入黄柏末1钱、轻粉半钱。

【摘录】《三因》卷十五

页首

《三因》卷十二:白散子

【处方】附子1枚(煨熟,新水浸1时久,去皮脐,焙干)。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久年咳嗽不愈。

【用法用量】每服1钱,白沙蜜2钱,水1盏,煎7分,通口服。

【摘录】《三因》卷十二

页首

《三因》卷二:白散子

【别名】白散

【处方】大附子(生,去皮脐)半两,桂府半两,滑石半两,园白半夏(汤洗21次)3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呕吐痰沫,头目眩晕,上实下虚,真阴耗竭;兼治阴证伤寒,六脉沉伏,昏不知人;霍乱吐泻,饮食不进,小便淋沥不通,眼赤,口疮,咽喉冷痛。

【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2盏,加生姜7片,蜜半匙,煎7分,空腹冷服。

霍乱,加藿香;小便不利,加木通、灯心、茅根煎。

【摘录】《三因》卷二

页首

《中藏经·附录》:白散子

【处方】白附子半两,大香附子半两(炒),半夏1分(姜制),黑牵牛2两(半生,半炒令熟),大甘遂1分(以大麦炒,候麦黄赤色,去麦不用,须极慢火炒之)。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发背。

【用法用量】每服2钱,量患人虚实加减,以蜜酒调下,续饮温酒1两盏。候所苦处刺痛为度,微利3-5行,泻出恶物即愈,次用青凉膏贴之。气盛者1服2钱,余更裁度。

【摘录】《中藏经·附录》

页首

《圣济总录》卷一七五:白散子

【处方】栝楼根、知母(焙)、贝母(去心)、甘草(炙,锉)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小儿咳嗽。

【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匕,煎黄蜡、米饮调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页首

《圣济总录》卷一五六:白散子

【处方】白药子不拘多少(为末)。

【功能主治】护胎。主妊娠伤寒。

【用法用量】用鸡子清调涂在纸花上,纸可碗口大,贴在脐下胎存处,干即以温水润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页首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