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婴育命基 » 一三岁婴幼 » 正文

新国学网:和孩子谈论死亡其实是让孩子更热爱生命_会有-死亡-生命-孩子-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4-11  版权声明,必须查看=>点击进入

新国学网公众号本文非新闻类内容,拥有理论知识产权著作权。未经同意和授权就转载者,等同于认可支付每篇文章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稿酬/版权使用费/且收取每点击阅读一次100元的计次费。使用/引用而未注明出处者甚至改造者,等同于认可向本站支付不低于5万元的费用,版权详情查看

核心提示:孩子遇到的情况,有家里的亲人故去的,有同学发生意外的,也有家里的宠物离去的,或者,看书和电影的情节中出现死亡的……就算没有这些,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我的女儿,在三岁大小的时候,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也觉得无从说起。但是,我也不想回避。就大致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说,每个人都会死去的,生物也都一样,要不,从古至今,地球上的恐龙、猛犸象、剑齿虎,还有我们人类,早就挤不下了。而且,你早上起来

原题:和孩子谈论死亡,其实是让孩子更热爱生命
词频:孩子,生命,死亡,会有,痛苦,家长,我也,事情,谈论,会死


孩子遇到的情况,有家里的亲人故去的,有同学发生意外的,也有家里的宠物离去的,或者,看书和电影的情节中出现死亡的……就算没有这些,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

我的女儿,在三岁大小的时候,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和所有的家长一样,也觉得无从说起。

但是,我也不想回避。

就大致用孩子能听懂的话说,每个人都会死去的,生物也都一样,要不,从古至今,地球上的恐龙、猛犸象、剑齿虎,还有我们人类,早就挤不下了。而且,你早上起来,要问爸爸妈妈好,爷爷奶奶好,太爷爷太奶奶好,太太爷爷和太太奶奶好,太太太爷爷和太太太奶奶好……

那么,死去的人呢,都到天堂上去了吧。爸爸妈妈也会死去,就先到天堂上等着你。而且呀,你一个人在地球上也不孤单,爸爸妈妈都会在上面看到你呢。

说到这儿,我就觉得可以停止了,因为我并无任何依据,仅凭着对西方宗教的一些印象,想尽量把死亡描述的不那么可怕和可悲,不让孩子有心理的阴影而已。

后来呢,我真的有意地找来一些相关的书籍来阅读,《圣经》、《古兰经》、《无常经》、《西藏生死书》、《神曲》、《相约星期二》、《最好的告别》、还有儿童图书《爷爷变成了幽灵》、《天蓝色的彼岸》、《活了100万次的猫》、《我永远爱你》、《祝你生日快乐》、《獾的礼物》等等。

可是,看了这么多书,我反而更加困惑了,一是关于死亡并没有公认的所谓真理存在;二是对于儿童如何理解死亡,大多是情感上的慰藉。这还是不能解决如何理解死亡,如何向孩子解释死亡的问题。

那么,究竟父母该不该向自己的孩子谈论死亡呢,又该如何谈论死亡呢?

其实,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对死亡和生命的认识,就是家长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果你自己想清楚了,也就知道该如何讲给孩子听了。

之所以很长时间,我没有去回复这类的问题,的确是自己没有想清楚。死亡,对于我来说,是一个还没有形成鲜明态度的问题。

后来,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了。死亡,不仅是我,古往今来的很多人,都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那是人类还不能清晰地去描述的最重要的领域。

但是,并不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就去恐惧它,躲避它,恰恰相反,这类没有标准答案的话题,是很适合和孩子一起平静而客观地去交流和探讨的。

想到了这一点,我也就彻底释然了。

于是,我就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思考了究竟什么是死亡,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它们。也就有了下面的这些文字。

一、我们要坦然地去面对死亡,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事情。

我们都害怕死亡,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生命是美好的,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一个充满生机的生命就此停止,当然是令人恐惧和悲伤的;而从生命到死亡的过程,基本上都是痛苦的,表现出来也会是丑陋和可怕的。

于是,当孩子问道,“爸爸妈妈,你们会死吗,我也会死吗”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在心里嘀咕:会,当然会。不会那不成神仙了。每个人都会死亡,这是事实,咱们不能骗孩子。

但是,同时也会考虑:孩子这么小,心理承受能力肯定很弱。告诉孩子自己会死,孩子也会死,而且自己会死在孩子前面。这,未免太残酷了些。或许,随着孩子年龄渐长,他自己会明白的吧。

更不用说,在中国的文化里,虽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但其实中国人大多都信一些鬼神,所以一直都很避讳谈论死亡,尤其是和孩子谈论死亡,“不吉利”,“惹晦气”。

正如鲁迅曾经写道,孩子满月的时候,有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在现实生活中,这样不通人情世故的人,自然是要挨打的。

但是,很多的父母,把这个忌讳的时间和范围都扩大了,就算孩子已经很大了,上学了,会思考了,提出死亡的问题了,也不和孩子讨论这个话题。很多的时候,就采取“含混”和“拖延”的方法,来嗯嗯啊啊地应付过去。

说实话,我自己就很讨厌死亡。

生命的终结,往往伴随着病患、折磨、痛楚、无助,还有葬礼上的悲伤、泪水、劳累、喧闹。我当然也不希望我的孩子过早地接触到这些。

但是,一次在法国巴黎的经历,让我有了不同的想法。那次,我们去巴黎旅行,就住在蒙帕纳斯公墓旁边,一个修道院改建的小酒店里。每天早晨,我们都要穿过这个公墓,步行到地铁站。

可是,我们却真的没有感到可怕,也丝毫没有觉得不吉利!

这个墓园里,干净肃穆,布满绿树鲜花。除了普通市民之外,还有莫泊桑、波特莱尔、萨特和波伏娃、杜拉斯等我们很熟悉的人长眠于此。墓园的工作人员还给了我们一张简易的地图,方便我们去寻访。

这以后,我特意去找来很多西方葬礼的书籍和电影来看。我发现,原来生命的终结,也可以不是尊严尽失,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哭天抢地的。对离去的人,也可以是静静地追忆,甚至可以善意地调侃。

这样的对离去的人的追思方式,这样的环境和氛围的墓地,其实,是可以让孩子接触的。

无独有偶,我后来专门地去询问了一些在欧美国家生活的华人朋友,他们告诉我,那里的家长的确会特意带着孩子们一起去墓地。

而老师也会让小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的,去医院参观殡仪馆,看动物的解剖,去老人院做义工,“这其实就是一种死亡教育”。

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大多西方国家都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死亡教育,一般是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令人吃惊的是,接受死亡教育的孩子,虽然会表现出害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小的孩子都能够保持适度的平静,并不会大哭,或是表示受到特别的惊吓,而且积极参加讨论。

而且,在他们后来的岁月里,不仅自己的生活更加乐观,而且乐于帮助他人,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投入的时间也比较多。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开导别人,自己遇事时,也显得理性和豁达。这项教育能让他们终身受益。

这让我过了心理的第一关,就是我们可以坦然和孩子谈论死亡,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二、死亡是一种自然的变化,我们还不能完全地解释。

很多人大概都听过这个故事:

佛陀的时代,有一位妇人失去了独子,非常悲伤,去寻求佛陀的安慰。佛陀说,你去村子里,找一家没有死过人的,讨一把芥菜籽回来。结果呢,那妇人空手而归:一把芥菜籽倒是不难找,但无法寻得一家没有死过人的。

我听到这个故事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到:死亡,其实就是一个变化而已。

这个变化,人会有,动物会有,植物会有,甚至地球会有,宇宙也会有。但是,这个变化,其实我们都远远还没有搞清楚。

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

我们可以坦诚地告诉孩子,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智慧还不足以全面地知道所有关于生命变化的秘密。我们人类其实还很幼稚,对于人的身体和心灵,了解的还很少很少。

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因为这就是实情。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会有人可以那么坚定地认为,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已经有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可以告诉你这就是对的,那就是错的。

在生命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应该在孩子面前讲真话,承认人类的弱小和无知。

我们可以对孩子说,死亡是生命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变化,至于这个变化究竟会发生什么,是到了另一个地方,还是再会回到这里;是保持了灵魂,还是彻底地转化为其他形式;是每个人都一样,还是人人都不同;是保留生命的记忆,还是重新开始……我们都无法明确地知道。

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不断地去寻找这个未知的过程中。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预测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会遇到这个变化,但是,我们谁也无法预测到这个变化究竟什么时候来。

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减弱的时候,也就是老年的时候来;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的壮硕的时候,青年和中年的时候来;甚至,有的时候,它会在生命刚刚开始的时候来,就是童年的时候。而且,它来临的形式,也是我们所无法预测到的。有的时候,是来自自身的变化,有的时候,却完全是来自外界的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地”、“明确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在哪个时候,以什么形式终结。

正因为生命的无可掌控,我们反而无须畏惧。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反正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努力,短时间内都无法知道死亡之后究竟会发生什么,也无法长生不老,那么,我们就不要为此害怕,活着瞎想。

那么,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很简单,就是无论我们的生命有多长,我们都让它过得有质量。

这个时候,我就有了新的认识:就是我们和孩子讨论死亡,其实是在和孩子讨论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

三、怎样度过有限的生命,珍爱我们的生命。

我们可以和孩子做一个简单的逻辑题。

已知:我们无法知晓生命的长度。

问题:如何延长我们的生命?

讨论:如果在现有的生命中,我们不去浪费生命,不就相当于延长了生命吗?换句话说,生命的意义,是不是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度过的质量?

那么,对于孩子,怎样让他们度过有质量的人生呢?

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美好。

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甚至是一块石头和一颗砂砾,其实都是生命的一种体现。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体会,一棵小草,从种子到发芽的过程,从小苗到长满枝叶的过程,到开花散叶,繁殖生命的过程,到落叶枯枝的过程。

在这个生命的周期里,有伤病,有干旱,有虫子……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容易。但是,这就是正常的生命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那么,孩子就会发现,其实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都是鲜花美景的。

我们要让孩子感知到,热爱生命,就是热爱生命的每一个状态。幼小时的稚嫩,青春时的甜涩,年轻时的力量,中年时的智慧,老年时的从容,甚至,临终前的“悲欣交集”,这都是生命之奇妙,生命之美。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命呢?如果我们养不好一株花,就扔到垃圾桶里,再去买一棵;如果我们要搬家了,就把宠物扔到街上,到新的地方再买一只。你觉得,我们的孩子会尊重生命吗?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家里,父母不尊重一花一草,一物一人,那么,我们的孩子也就对生命变得漠然和冷酷。

其次,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痛苦是生命的体现。

很多家长特别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包裹在巨大的安全气囊里,哪儿都伤不到。

但是,正如任何生命的成长,其实都是伴随着痛苦一样,人的生命的体现,其实本身就是痛苦的。

这个痛苦,在孩子长身体的时候,会是骨骼的发育;这个痛苦,在心灵上,会是不断地坚强;这个痛苦,在人生上,会是不断地磨砺。

我们带着孩子去运动,打球跑步游泳,疲惫酸痛之后是不是会有一种舒畅的感觉;我们看着孩子学习,苦思冥想犯难,终于攻克之后是不是会有一种成就感。

生命的张力所体现的,不正是在每一个类似的痛苦时刻吗?我们如果屏蔽了孩子受苦的机会,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享受生命的权利。

现在有很多孩子,一遇到些许的挫折,不及格啦,玩游戏啦,失恋啦,批评啦,就产生自杀的极端做法。其实,就是缺少这样的一课,如果他们能够明白痛苦其实就是生命之根本,那么无论遭受到多么大的困难,都可以扛得过去的。

神奇的是,当扛过去之后,会特别怀念当初让你痛苦不堪的那段经历——几乎所有人在情感上都怀念没有在一起的初恋,在事业有成之后怀念创业的热忱,在功成名就之后怀念艰苦的奋斗。

这么说吧,没有体验,没有过程,没有对比,哪里来的什么成功,来的什么幸福,来的什么满足?!

最后,我们要帮孩子寻求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

我经常对小丸子说,如果让我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无论给我多少钱也不会做一辈子,更不愿长生不老。

道理其实很简单,我们活着,就是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如此,那我们为什么活着呢,生命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呢?

我知道,肯定会有人说啦,生命中哪有那么好的事情,肯定要浪费一些了,肯定要屈服一些了。的确,我也承认,这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经历过。但是,至少,我们不应该就此彻底投降,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去放弃对生命价值的追求。

其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真正地活过。死亡不过是一秒钟的事情,但是,为了这一秒钟的恐惧,我们不敢去大胆地度过生命中的那几十亿秒,那简直就太可笑了。

我也知道,有很多家长会以“稳定”、“保障”、“安全”来要求孩子的职业和生活。我也知道,很多家长并不期望孩子将来能够做出多大的成就,只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是的,这是我们对生命的最底线的理解。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我们的束缚,而失去了体现生命精彩的机会,那岂不是也是对孩子不公平的吗?换句话来说,不是白白来世上走了一遭?

作为家长,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价值,也都有自己成长的轨迹。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

这,就是把这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给予他的最好的礼物。

当孩子主动问你关于死亡的问题的时候,不要逃避,更不应该欺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帮助孩子正确地理解死亡和生命。

家长要坦诚地向孩子分享你所知道的关于死亡的知识,不要给孩子唯一的答案,把多方面的信息给到他,鼓励孩子自己思考。

帮助孩子了解死亡和生命的知识,培养孩子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接受生命中的挫折,享受生命中的困难,要乐观积极向上。

我们其实给不了孩子一个完全的“生命保险”,要培养孩子自己去寻找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价值,他自己找寻到的,才最幸福。







新国学网公众号新国学网公众号新国学网(www.sinology.cn)的新国学理论&新国学启蒙运动&理想社会&文化整理四大板块(本网站中,新闻类未标注版权声明的板块除外),文章都做版权声明和保护(使用/引用观点理论者也请注明《新国学和基元学》双重字样的出处),未经同意和授权就转载者,将视为同意支付每篇文章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稿酬/版权使用费/且收取每点击阅读一次100元的计次费。使用/引用而未注明出处者,也将视情况予以法律追责。凡是转载/引用/使用而引起纠纷者,因本站已经声明在先,故而视同被告同意由新国学网及其有关人员以约定在先原则自主便利地选择起诉地和管辖法院。New Sinology Website(This Website-sinology.cn)'s New Chinese Studies Theory & New Chinese Learning Enlightenment & Ideal Social & Cultural Organisation (except for the section on news, which is not marked with a copyright statement), articles are copyrighted and protected. (use/quote theory) Please also indicate the source of the double word "New Sinology and Cosbu". Those who reprint without consent and authorization will be deemed to agree to pay the remuneration/copyright usage fee of not less than RMB 500,000 per article. The fee for reading 100 yuan per click is charged. Those who use/quote but do not indicate the source will also be subject to legal blame as appropriate. Anyone who causes disputes due to reprinting/citing/using, because we and the site has already stated first, it is deemed that the defendant agrees that we and this website and its related personnel had gained the rights to choose the place of prosecution and the court of jurisdiction by the principle of prior agreement.
 

新国学网公众号新国学网的新国学理论&新国学启蒙运动&理想社会&文化整理四大板块(本网站中,新闻类未标注版权声明的板块除外),文章都做版权声明和保护(使用/引用观点理论者也请注明《新国学和基元学》双重字样的出处),未经同意和授权就转载者,将视为同意支付每篇文章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的稿酬/版权使用费/且收取每点击阅读一次100元的计次费。使用/引用而未注明出处者,也将视情况予以法律追责。凡是转载/引用/使用而引起纠纷者,因本站已经声明在先,故而视同被告同意由新国学网及其有关人员以约定在先原则自主便利地选择起诉地和管辖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