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内家外家是一家-高凤岗
词频:内家,少林,拳术,武术,松溪,习练,技击,武当,拳法,劲力,相互,武当山,少林拳,摔跤,套路,流派
久闻武术界有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何谓内家拳?何谓外家拳?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什么不同?内家拳与外家拳是否有高低、优劣之分?把中华武术分成内家拳、外家拳是否科学合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我国早期武术分为角觝、手搏、导引、剑术四大类。角觝术指相扑、摔跤等项目。手搏即搏斗、散手、拳术套路等。导引术则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和其它一些气功导引术。剑术则泛指武术器械类的习练和技法。后期武术分类有按地区分类和按山岳分类两种方法。按地区分法是将武术分成南北两大派。大致以长江为界。南派流传于长江淮河以南,四川等地,如南拳、咏春拳、峨嵋派等拳术。南派以柔韧见长,动作圆润灵活多变。北派流传于我国北方各地,如少林拳、查拳、华拳、戳脚、翻子拳、八极拳等。拳式动作刚劲遒猛,功力深厚雄健,作风硬朗,尤其以腿法见长。按山岳分类则可分为少林、武当、峨嵋三大派和其它。少林派荟汇中华武术精英,兼含南北拳种,内容丰富,体系完整,支派繁衍。堪称中华武术的缩影。同时少林武术也由各方高手传授于全国各地。如南少林寺、武当山、峨嵋山、福建、广东、湖南以及我国华北、东北、西北各地。“少林武术来民间”,“少林功夫甲天下”,“天下武术出少林”的美誉少林实当之无愧。武当山的武术起源也很早,到了元末明初(另一种说法是宋朝)张三丰从少林寺学武有成遍游天下,成为一代武术泰斗。后来居武当山招徒授艺,又融少林等各地武术以及武当山原有武术之长,参以道家气功导引之术,创立武当内家拳系。天下高手慕名而来甚众。呈现了少林寺极盛时期的盛景。武当拳讲究刚柔相济,以静制动,尚意不尚力。峨嵋派武术决不在少林武当之下,只是历来保守甚密,一般不广纳门徒,对外也很少切磋交流。其拳法小巧玲珑,风格多样,神奇多变。纵观我国武术发展史,除了内家拳在其拳理拳论中阐述其内家拳理论以及将外家拳与内家拳作比较外,未见将武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的文献记载。
有关的内家拳的提法,较早见载于明末清初黄宗羲所撰写的《王征南墓志铭》。“少林以拳勇天下,然主搏于人,人亦得而乘文。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黄宗羲之子文学事业上的资助者百家在其《内家拳法》中写道:“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丰即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王征南墓志铭》 还记载着:“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传于陕西,而王宗为最著。温州陈洲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 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张松溪在继承前人拳术的基础上,又兼收“僧、岳、杜、趙、洪、智、慧、化”八家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松溪内家拳”。内家拳是张三丰在少林寺学武有成之后,居武当山,汇少林及各家武术之长创立的拳术,以后流传到陕西,并由陈洲同学得后传回温州故里,张松溪学习之,兼收各家武术精华,创立“松溪内家拳”。内家拳创立和流传的过程叙述的很明白了。自此,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逐渐流传于世。
随着以内练为主拳术的兴起和发扬,内家拳拳理拳论的不断丰富和升华,促进了中华武术文化的弘扬光大。但是当前武术界流传有如下一些论点。
1、中华武术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以武当为尊,外家当推少林。通常以太极、形意、八卦为内家,其它拳种为外家。
2、内家主于练内,练意练气练劲,外家主于练外,练筋肌的强壮,练力的强度和速度。内家重在柔缓,外家主在刚猛迅疾。内家主静,以修身养性,身心双修为宗旨,重在防守,以静制动。练的、用的是内劲、整体劲、活经巧劲,借力打力,以巧取胜,四两拨千斤。外家主动,以打斗搏人为目的,以动对静,练的用的是外力、局部之力、本力、拙力、僵力。每每易被人所乘而仆跌失败。这些论点在一些内家拳大师的论著中表述的很清楚。他们在其内家拳拳理的著作中,一方面传授习练内家拳的要旨,一方面与外家拳作了鲜明的对比。“……虚灵顶劲……神贯于顶,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通流,含胸拔背,使之气沉丹田也。松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分虚实。沉肩垂肘,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乎外家之断劲矣。用意不用力,全身松开不使用分毫之拙劲……极松柔然后能极坚刚也……。然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则甚轻浮,可见其劲乃外劲,浮面之劲也。外家之力最易引动,故不尚也,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力,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断,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息者……。太极以静御动,虽动遒静,……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以上言外家拳术,派别甚多。不外以力以快胜人。若遇力过我快过我者,则败矣,是皆充其自然之能,非有巧妙如太极拳术之不恃力不恃快而胜人也。
3、由上述论著中,可见内家拳这些大师们对于内家拳与外家拳在技击等方面的功效、功力与内涵、孰高孰低、谁优谁劣,不是表达的很清楚了吗?这些论点,在更早的内家拳论述中,表达的更是明白,更为断然《王征南墓志铭》中论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黄百家之《内家拳法》更是断言:“……张三丰即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还记载着内家拳轻取外家的例子。“……僧知其松溪也,逆求试,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跌来蹴,松溪稍侧身,举手送之,其僧如飞丸陨空,墜重楼下,几鼈。众僧始骇服”。为什么外家拳如此不堪内家拳一击呢。《武魂》杂志曾经登载一篇有关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论述,作者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原委。原来,“国外所有的搏击术都应归于外家范畴。或者说是用的本力。外家拳的习练者则简单的多。因为习练过程中所用的力就是劳动用的力,这种用力方式与生俱来,不用重新下功夫去学去改。如果训练武器、保安、警卫人员,最好用外家方式,简单易学,立竿见影,对付一般人就行了。”“练好外家功,可以对付一般人,但是遇上内家好手,外家功夫多么好都没用,作者在文中还举了例子,两位身高马大,功力极高的外家名手,当遇上一位瘦小身材的内家好手,怎么打怎么输,什么原因呢?作者给出了解答。”不是他们(外家拳名手)功夫不够,是他们(外家拳与内家拳)拳理不在一个层次。不但在技击方面两者不能相提并论,就是养生保健功效而言。由于外家只注意练外,只练筋骨皮,只求肌肉发达,增强力量。主搏于人而心浮气躁,为了练好功夫,提高技艺,不惜影响身体健康,乃至折寿。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所以身心安康,健康长寿。一位内家拳大师甚至武断地说:“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身(生)”,外家拳的伤身折寿,内家拳的养生延寿,不是表达的很清楚了吗?
4、内家拳与外家拳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范畴拳术,两者不论在拳理拳论,功夫、技击、乃至养生保健各方面都毫无共同之处。两者是不能相通的,不能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学习和借鉴,不能吸取彼此优点、取长补短。更是不能相互学习,相互参练的。《武魂》杂志之载有关内家拳外家拳之文就曾断言“兼学内家外家,几乎不可能,因为用力方式与指导思想两者相反,互相矛盾、内家功是用来对付人的,不能用来干活。”“国外所有的博击术(作者归之于外家),都是用来对付死物的力来对付活人。”笔者不仅认为练外家拳者不能习练内家拳,甚至认为“以体力劳动为职业的不宜练内家拳,因为“练内功需要除去本力影响,而他们从事的职业(工作)本身又是在增强本力,把练的(内功)都抵消了,白白浪费时间”更甚至认为内家功不容易,甚至就不适合大范围推广。本来就是高雅艺术”。对于众多的内家拳习练者,作者评论道:“只有外形没有内涵的内家功是没有灵魂的屍体”。“没有脱胎换骨的决 心和毅力的,或悟性太差的,不学内家拳也罢,学几年但没有真正入门的也不少。”原因是这些练内家拳的人“用自己低层次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内家拳”。“没有真正进入内家拳的轨道。”练的“己经不是内家拳的东西了,而是掺杂了大量低层次的东西,说是金子,实际一多半是破铜烂铁”。作者还引用了一位内家拳名家的一句话,“现在说练太极拳的,百分之九十练的不是太极”。
然而,不少武术界前辈,同仁并不赞同内家拳、外家拳之说。孙门武学文化创始人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中,明确表示,“今之谈拳术者,每云有内家外家之分。或称少林为外家,武当为内家。在道为内家,或以在择为外家。其实皆皮相之见也。名则有少林武当之分,实则无内家外家之别。”金一明先生在《少林拳图解》一书之《拳术结论》一章中,这样写道:“拳术本无分少林武当,后世之人,以少林为方外所传,故曰外家,武当为师所授,故曰内家,又谓少林派重姿势,不务行动,目之为外家,武当派重运气,不重姿势,目之为内家,以致分为两派,矜长揭短,各不相能,是皆未各拳术之初旨。今人动辄谓内家精于内功,外家精于外功,亦若有内即无外,有外即无内,更属非是,夫能刚者岂不能柔,知静者安不知动,有阴即有阳,万物一理,有内即有外,人体一律,外功练成,亦有内劲,内劲练成,亦有外功……。夫少林武当者,拳中之名称,书中之颜抑也,不能因名而忌其拳,更不能因辞而害其意。”当孙禄堂先生就内家拳外家拳问题求教于形意拳大师朱世荣先生时,宋师回答说:“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善养气者即内家,不善养者即外家。(不论练什么拳)拳术之功用,以动而求静,坐功之作用,由静而求动。其实动中静、静中动本是一体,不可歧而二之。由是言之,所谓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静即系相生。若以为有内外之分,岂不差这毫厘,失之千里”。宋师又说“拳术中亦重中和,重仁义。(不论练什么拳)。若不明此理,即离不开外家。若练至中和,善讲仁义,动辄以礼,见义必为,即可谓之内家……。拳之名称虽异,其理则一,向以为有内外之分者,实所见之不透,认理之未明也。”在1998年第5期《武魂》杂志第37页,该杂志明确表明:“武魂不同意内家外家之议久矣”。
关于武术界内家外家之说:我仅谈谈如下几点看法。
一、中华武术源渊流长,博大精深,拳种繁多,流派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百花齐放。众多的拳种和流派,有其共同的拳理、拳法,功法习练和技击方式方法。但是各个拳种和流派间还是存有各自特有的拳理、功法、技法特点和内涵。相互间既有相似相近之处,但又在内与外,刚与柔,动与静诸方面有各自的独到见解和有所侧重,所以内家拳外家拳的提法是可以理解的。正确地理解和对待内家拳与外家拳,把拳理、拳法相似相近的一些拳种进一步归纳分类,对研讨中华武术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中华武术文化进一步弘扬光大 是有帮助的。
内家拳和外家拳,都有丰富优秀的套路流传下来。如外家拳有洪拳、红拳、查拳、华拳、八极拳、擢脚翻子拳等。内家拳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意拳、心意五合拳等。武当派内家拳支派有松溪派、淮河派、神剑派、龙门派、玄武派、玄真派等。松溪派内家拳有六步拳、尺拳、问津拳、指迷拳、七星拳等名拳盛传于世。
二、少林武当同源同宗,天下武术本是一家。内家拳、外家拳虽然在拳理拳法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之间的共性,他们的相同点是主要的,本质的。任何不同的拳种,不同的流派,甚至同一门派相同的拳术套路,不同的拳师对拳的领悟,习练的风格和心得也会有些不同,正因如此,中华武术才出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武术大师们所以对内家拳外家拳的提法持有异议,本意并不是反对内家拳外家拳提法的本身。例如孙禄堂先生在其《拳意述直自序》中,就有“……所以内家拳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则一也”之句。孙先生这里用了内家拳这个概念,并明确表明形意、八卦、太极属内家拳范畴。武术大师及先辈们有所非议的是某些人的主观而片面的,带有局限性和误导性的“内家外家论”。这些内家外家论者们抹杀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共性,把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差别扩大化,绝对化,在内家拳与外家拳之间筑起一堵不可逾越的墙,着主观臆想,毫无根据地矜内家之长,栽外家之短,外家拳果真练外不练内,笨拙之力,僵带之力吗?答曰:否!《武魂》杂志1984年第二期登载蔡龙云先生一篇文章,《论武术的外家与内家》。“……既然武术的内家是以内功练气见长的,那么被别之为外家的拳当然是被认为不善于调理内功气息的了,可是事实并不如此。被明确地别之为‘外家’的少林武术却偏偏也是主于修炼内气的。”少林拳气功修炼有:养气与练气。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以柔而刚为宗旨,以刚而柔为极致,刚柔相济,虚实并用。少林内功主要有《少林易筋经内功》和《少林金刚内功》两大功法。功法说:“易筋必须练筋,练筋必须练膜,练膜必须练气,练气之法首在养聚,次在行达”。“培其元气,守其宗气,保其真气,养其谷气,合而言之,则一内气耳”。练功之时要领首先姿势要正确……,其次,动作要圆活而不僵滞,刚柔相济,肢体动作要符合呼吸的节律。第三,要心力俱到,心到则神贯,力到则精注。练功要求,以静为主,以动为辅……。意到气到劲到。“易筋经内功修炼以禅定为先,即守中积气之法,须闭目瞑心,淡定……。”再以少林五拳为例,龙拳练神,练时周身无须用力,气注丹田,遍身活泼……。虎拳练骨,练时须鼓实全身之气,一气整贯,始终不懈。豹拳练力……。蛇拳练气。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节节贯通。鹤拳练精,以缓急适中为宜,鹤之神在静,练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神闭志睱,心手相忘。除少林内功外,还有许多偏于内练的套路,如心意拳、心意把、柔拳等都是少林门派享有盛誉的拳术。即使是偏于外练的少林拳术或是其他门派的外练拳术套路,也是很注重练内与练外、练意气和练力、劲力的。“刚”与“柔”、动作的“缓”与“疾”相结合相协调的,例如华拳拳法各势讲究一个“连”字,忌一个“断”字,要求以气脉不断使拳法势势相连,并提出意连和气连的概念,意连由心动而始,气连由心动而生。因此些拳有“心动则气生之说”,认为内在的心意活统领拳法的一切。“心动形随,心坚则精劲”。查拳则有“力随意发”,“无意不行拳”之说。查拳演练时,尊崇五合之说:不但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之间的外三合要做到、更要贯注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之内三合。内三合与外三合也要相合,因为“有内无外不成拳,有外无内难成术”。查拳习练和攻防技法的“十字要诀”:缩、小、绵软、巧、错、速、硬、脆、滑,体现于内家外家拳术内涵的高度概括。再以八极小架拳为例,两仪顶、跪胯、闭肘等动作时则比较刚猛迅疾。八极小架整个套路各个拳式,都很注意刚柔相济,缓疾相间、虚实变换,一张一弛的节奏感,《武松拳谱》之鸳鸯腿是典型的外家拳,然而拳谱在《学拳精言》中指出:练拳时,打拳于运力之外,尤须善于运气……,人之一身,精、气、神三者为主……拳法有阴阳虚实,阴阳明而手足得其用,虚实定而攻守得其宜。反过来说:内家拳也不完全是纯柔无刚,只缓不疾的,例如内家拳之形意拳,心意五合拳就是比较刚猛疾烈,由刚至柔,刚中求柔的。陈氏太极拳的拳式动作也是有刚有柔动静结合,缓急相间的,就是柔缓者称的杨式太极拳,也不是完全求柔不刚,缓而无速的,一位太极大师说过。有人说太极拳要软绵绵地练,而且练习时往往给人一种瘫软无力的感觉,其实这都是对“松”的认识不清所造成的,其症结是混浊了刚与僵的概念。……刚则属阳劲,击远摧坚,其锋宜锐,柔则属阴,走化运转,如云似水。杨氏太极拳还流传有杨式小架,或称为“用拳”的太极拳,它是一套技击性极强的拳术套路,用拳的特点是拳架较低,动作快速劲捷,技击时似快取胜于人,发劲讲究冷脆、击远摧坚,要有抖弹崩炸、碰撞、冷劲、寸劲、透劲。
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阴阳两个相互对应,相互依存相互消长和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中华武术亦然。不论内家拳和外家拳,在习练和技击中,都存在着内与外,意气与劲力。劲力的刚与柔、整体与局部之力,本力与七劲等不同侧面的一对对阴和阳对应面。这一对对的阴和阳之间相互依存,就是有阴必有阳。拳术有内必有外,有刚必有柔,意气和劲力是统一的,整体劲与局部之力,巧劲和拙劲,都是相对的,拳家支:修练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别。或曰:呼吸有内外之分,拳术无内外之类别。就是说:在练一套拳过程中或搏击之时,劲力必须有刚与柔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过程。一般在蓄劲化劲之时,多用柔劲,发力进击之时用刚劲。在蓄劲化劲转化到发力进击时,劲力也由整体劲将力集中于进击的一点,即局部之力,而这时进击点的局部之力,也必须靠整体之劲作为后盾,作为依托,将全身之力高度集聚于进击点,而不是单进击脚体如手臂局部发力。巧劲与拙力,也是相对的,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技艺再高的人,遇到更高水平的人,你原以为是巧劲,灵劲,就显的笨拙僵滞了。技击招式的运用,劲力的转化,必须意念领先,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外三合,内三合,内外合一。关注人体内与外,人身与周围环境的合一。
三、内家拳与外家拳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武术各个拳种流派,都保存有许多优秀的拳术套路和技击招式,并且都对健身保健有着良好的功效。经历长时期的实战考验。不论内家拳还是外家拳,历史上都出现很多名家高手,他们或是挫败外国技击家的挑衅,用卓越的中华武功教训他们, 或是投笔军戎,为保家卫国立功建勋。例如武术名家,外家拳名师蔡龙云、王子平、马永贞等;内家拳名师韩慕侠等人都曾让外国挑衅者败在铁拳之下,一身兼具内家拳外家拳功夫的李小龙先生,更是以他创立的截拳道让全世界领略和折服中国功夫。再如内家拳的孙氏八卦掌,起势即是撩阴和按掌。形意拳、心意五合拳都是简捷明快技击性很强的拳术。太极拳不但有杨式小架,技击性强,更有丰富的摔法、擒拿,击打等招法,杨式太极拳的散手亦称太极拳对打,更是享誉神州。近来我国和国外散打比赛,我们散打好手多次打败对手,取得优良成绩,为国争光。一位武术名师说的好“每个人功夫有高低,拳术没有高低优劣的区别”,至于“少林……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犯者应手即仆……。“张三丰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之说,就是张三丰从所学少林武艺之拳理拳论拳法功法,改进和创新,创立了以内为特点的武当内家拳。武当拳派的创建和发展,也是少林拳派的弘扬和发展,少林以武当而荣耀,张三丰即是少林弟子,又是以内外双修为宗旨的武林泰斗,是决不会有蔑视少林的想法和说法的。至于“外家拳多以身殉技” 之说,更是没有依据的,外家拳即然注重身心双修,怎么会为练功而伤身呢?我记得幼年时学查拳,大了以后学心意五合拳。老师都谆谆教导我们,练拳前先要活动活动,把身体活动开,练好拳不能马上坐下歇着,不能说话聊天,要走嗒走嗒。练了一身汗,要披上衣服,不能坐在风口,老师说“避风如避箭”,老师还说:练拳练功不能急于求成,要慢慢地坚持习练,不能练的太猛,不能练的过量。可见外家拳也是把练好身体放在前位,注意科学性、合理性的,不会蛮练,练坏身体的。
四、内家拳与外家拳即是一家。少林武当既然同源同家,他们之间既然拳理相同相似,拳法相通,为什么就不能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参练呢?有些内家外家论者认为外家纯用本力,会影响内家拳的习练和提高,拒绝外家拳习练者,体力劳动者学练内家拳的看法是不对的,张三丰从少林而翻之创立的武当拳,张松溪于少林寺学艺十五载后,又兼收“僧、岳、杜、赵、洪、智、慧、化”八家精华,形成的松溪内家拳、陈王廷汇集各门派之精华创立的太极拳,都没有完全摒弃外家 拳,反之,他们吸收了外家拳之精髓,创建的内家拳派,都富含有外家拳的内涵和拳式、招法。练内家拳的同时,也在练习外家拳。二者是一对阴阳关系,有内即有外。中华武术拳种、门派,不同流派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不能有门户之见。对别家的拳艺,蔑而远之,自家的拳艺,秘不外宣。水之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擎天,只有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一些,虚心学习别家、别人的长处、优点,才能不断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拳艺和修养。八卦掌祖师董公海川收徒授艺,好些徒弟学习外家拳有成,带艺投师、董师从不要求他们放弃原来所学,而是不循旧矩,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后来八卦掌形成不同特点风格的流派。例如:尹福将罗汉拳、弹腿的精华融入八卦掌,发展为尹氏八卦掌,程廷华将习之摔跤,少林拳融入八卦掌,发展为讲究摆步、扣步的程式八卦掌。史计栋早年拜外家拳名师秦凤仪为师,学练过弹腿等拳术。后来董师见史计栋潜心钻研练习所学的八卦掌,日久渐渐放弃了自己多年练成的腿功,甚为惋惜,于是根据八卦掌原理,结合史计栋腿法特长,为其编创了八卦掌腿法,李小龙以咏春拳为基础,集其所学之各派拳术精华,结合实战经验和心得体会,创建截拳道,并且不拘门户之见,向柔道、空手道、跆拳道、菲律宾拳学习,丰富和提高自身拳艺。好多摔跤名家认为摔跤与太极推手有着共同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维持自己重心的平衡,破坏对方的重心稳定平衡,从而使之仆跌。不论太极推手还是摔跤,都要求心静体松、思想集中、沉着应战,要有敏捷的神经反应,要明白听劲、懂劲、化劲的道和运用。
例如被称为“太极技击大师”的王培生不仅练过太极拳、八卦掌,还练过查拳、弹腿和跤术。上海摔跤队原教练袁祖谋兼教太极拳和摔跤。上海武术名家何秀春不但教太极拳,还教少林拳与摔跤,何老师又是举重大力士,跤坛前辈李宝如把武术散打、太极推手、摔跤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功法技法,曾与太极推手全国冠军、亚军友好过招、以胜、上海武术家徐文忠老师不但习练形意、八卦、太极,也练少林、心意五合拳、戳脚翻子拳。并融合各家之长,创编了技击性强、可观性强的独具特色的翻子拳,大凡武术名家都是在习练多门拳术,博采众长,集各家之精华、结合自己习练、实战心得体会融会贯通,创建新的拳种、流派,极少是闭门造车,独守本门本派,冥思苦想使拳成功的。
人们手脚都是相同的,本无异样,拳术何必有内外之隔,少林武当同源同宗,内家外家总是一家。无论内家拳、外家拳武界同仁,让我们共同努力,相互切磋、交流,相互学习、兼容,为振兴和弘扬中华武术,为世界武术的繁荣与提高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