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新国学网:关于“气”和“松”以及“地心引力”的商讨-林_反作用力-商讨-肢体-武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7 
核心提示:(一)张志明先生发表在《中华武术》2012年12期54页上一篇题为《心意气神,松才纯真》的文章中称:“满身流动之气是松出来的感觉。”这等于说,满身流动之气是松的体现。松为本质,气为观象。因此,他下面说:“实践证明,‘以心行气’实际上是以心行松;‘以气运身’,实质是以松运身;‘意到,气到,劲到,’实质上是意到,松到,劲到;内三合中的‘意与气合’;实质是意与松合;‘气与力合’,实质是松与力合。力也是松出来的,而不是气催出来的。这在我《松出来


原题:关于“气”和“松”以及“地心引力”的商讨-林永江
词频:地心引力,反作用力,武术,肢体,用力,松劲,气运,重力,主体,重量,永动机,动作,物质性,练拳,是因为


(一)


张志明先生发表在《中华武术》2012年12期54页上一篇题为《心意气神,松才纯真》的文章中称:“满身流动之气是松出来的感觉。”


这等于说,满身流动之气是松的体现。松为本质,气为观象。因此,他下面说:


“实践证明,‘以心行气’实际上是以心行松;‘以气运身’,实质是以松运身;‘意到,气到,劲到,’实质上是意到,松到,劲到;内三合中的‘意与气合’;实质是意与松合;‘气与力合’,实质是松与力合。力也是松出来的,而不是气催出来的。这在我《松出来的掤劲》一文(见《中华武术》2012年第7期)中已做了说明。太极拳是用松的方法练力,是因为不用力所以才有力,是按照着老子‘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的哲学规律从松中练出来的松力、弹力,而不是用力练出来的死力。”


笔者看了这段话,十分惊奇。张先生学识丰富,博古通今,文思如潮,下笔千言,尤其对太极拳精研入微,如对虚实的论述(见《中华武术》2012年第9期《虚实实虚松行功》)。据他自己介绍也曾学过气功。怎么会对“内气”与“放松”,得出如此奇怪的结论?


太极拳是内家拳,向来都强调内功修炼,内练一口气,怎么到张先生笔下,这“气”竟被“松”代替了?“气(内气)”是物质性的生命原动力,关系生命的存亡。“松”是表示物的一种状态,是非物质性的。两者不是同类,怎么可以抽换替代呢?比如说,“以心行气”换成“以心行松”——怎么行法?松什么?松心吗?“以气运身”换成"“以松运身”——放松了,还运什么身。离开“气”,就说不通。我们肯定“松”是“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必不可少的条件,拳论中既说“‘松静’、更说‘松净’”,就是强调放松。但是,人是练拳的主体,内气是人的内在部分。在练拳中也是主体,而“松”是这个主体的一种状态。把“气”改为“松”,主体没有了,还松什么?再打个不很恰当的比方,打铁要用火加热,铁是主体,火加热是条件。如果把铁拿掉,变成打“热”,还像话吗!这是不是有点像哲学上的偷换概念,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


我们再来看看张先生发表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7期上的文章《松出来的掤劲》。在61页左边第14行起写道:


“……从而看出,太极拳的动作是松出来的,是被动相随出来的,是被自身重量,被地心引力牵拉出来的。动作中此沉彼浮,此前彼后,此左彼右的伸拉劲是对称相松松出来的劲,是松劲,也是掤劲,是松出来的掤劲。松劲就是掤劲,掤劲就是松劲。这种松、掤之劲,是通过放松释放出来的自身重力转化而来的,是通过放松将地心引力引入体内转化而来的,它既不是通过运气从体内‘运’出来的气力,更不是通过用力从体内‘用’出来的体力,是因为不用力而借来的自然力。”


这段话,对张先生来说是有代表性的。其核心问题是对“地心引力”的认识。我们先了解一下何为地心引力。“地心引力,也叫重力。地球吸引其他物体的力,力的方向指向地心。“(见《新华词典》)就这么简单。可见地心引力,在各种物体上体现的就是重量。由于重力的方向一律指向地心,所以张先生所说的“此沉彼浮”的现象,与地心引力是挨不上的。地心引力对人体的任何部位一律引向地心,不可能出现“翘翘板”样一头低一头高的现象。我们往磅评上一站,就知道体重,这就是地心引力,不管你怎么折腾,地心引力不会把你从磅评上掀下来。


如果说地心引力能够经过“转化”引起运动,世界上早就出现“永动机”了,能源问题也不再扰人了。可惜的是,科技界已经明确宣布“永动机”只是一种幻想,不要再白费心机了。


再说,女宇航员刘洋在太空演练太极拳,也是靠地心引力而运动的吗?


(三)


张先生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10期上发表的文章《修如水上善,练如水太极》说道:


“拳势动作要松出来,不要做出来。”


“练拳所需要的第二种力是动态运行力,是变化静态姿势所需要的力。这种力的来源是太极拳界关于练拳用力还是不用力的争论焦点……这种力的来源与水流之力的来源是完全一样的。都是来自自身重量,来自地心引力,是纯天然的力,而不是人为之力。水流需要落差,行拳需要偏沉,就是需要王宗岳‘偏沉则随’中说的那种‘偏沉’。”


这篇文章的前半部详尽研究了老子《道德经》关于水性的“十大善”,头头是道。张先生竟然忘记了“水向低处流”这个最最普通的道理。水是不会自己向高处流的,怎么可以拿来与太极拳相提并论呢?至于“偏沉”,张先生说:“偏沉是偏于肢体某一边的某一部位,能向一定方向引动肢体的偏沉,偏沉就是松出来的落差。”“人体有连续不断的偏沉就会产生连续不断的肢体运动。”


偏沉肢体某一边,真能如张先生所说通过杠杆作用使肢体的另一边像翘翘板一样翘起来吗?那就请张先生试一试:平躺身体,偏沉上半身,看看下半身能毫不费力地翘起来吗?或者站着也可以,把你的右手偏沉,看看你的左手会浮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偏沉的力(地心引力)与地面反作用力,是在同一点上,同一强度,决不会推动身体的任何部位做向上的动作,这是物理常识。


再者,张先生的所谓“偏沉”一词,上文已有解释说明,与王宗岳《太极拳论》中“偏沉则随,双重则滞”的“偏沉”不可相提并论。拳论是指两人交手,一方如偏沉,另一方应相随,此时双方在身法上都要求不失其中,中正安舒,方为得法。而张先生的“偏沉”,是在不断的“失其中”的状态下进行,乃是身法之大忌。


(四)


张先生在《中华武术》2011年第4期上发表《裆走下弧移重心,舍己从地缩又伸》一文中写道:“用地力不用体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用意气不用力气。凡欲沉时,顺着地心引力(自身重量)向下沉;凡欲起时,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自身轻量)向上起。不要与地力闹别扭。”


这段话,看起来似乎是“顺地应人”的高论,试问这“自身轻量”是什么东西?“顺着地面反作用力”能把人托起来吗?反作用力与重力,两力相等,决不会产生丝毫向上托举之力。


(五)


从《中华武术》2011年第5期上张先生《享受太极拳》一文中,使我们了解到张志明先生对太极拳非常热爱,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值得大家学习。正因为如此,对于是非的辨别,更为重要。文章千古事,笔须谨慎。直言商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欢迎讨论。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