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新国学网:书画与拳道-匡林_气韵-书画-笔墨-线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7 
核心提示:在世界艺术对终极境界的追问中,中国书画一直是以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尤其是在以“白”(宣纸)、“黑”(墨汁)为基本表达方式的思维里,中国书画显得更为简洁而抽象。而正是这种简洁而抽象的经年累月锤炼,终于从中国书画中所折射出了万千气象及诸多心灵震撼,这足以证明了中国古哲学之精髓——大道至简。中国拳道亦一样,从百花齐放的诸多拳种一路演化过程,看基本上分为“内”、“外”两家。概而言之,“外家拳”较重表现形式,“内家拳”较重精神内容,但无论是“形


原题:书画与拳道-匡林
词频:的是,笔墨,书画,线条,境界,功夫,气韵,精神,世界,阴阳,五色,构图,点画,澄明,刚柔并济,讲究,书画家,互动,和谐


在世界艺术对终极境界的追问中,中国书画一直是以独特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尤其是在以“白”(宣纸)、“黑”(墨汁)为基本表达方式的思维里,中国书画显得更为简洁而抽象。而正是这种简洁而抽象的经年累月锤炼,终于从中国书画中所折射出了万千气象及诸多心灵震撼,这足以证明了中国古哲学之精髓——大道至简。


中国拳道亦一样,从百花齐放的诸多拳种一路演化过程,看基本上分为“内”、“外”两家。概而言之,“外家拳”较重表现形式,“内家拳”较重精神内容,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将归结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巧若拙”的“境界”,诚如明代书画家董其昌所语:“初若印泥,中若印水,终若印空。”


这就是一种“道”,一种中国书画拳道的精髓。契言之,“书画”与“拳道”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是“道”之载体,二者阴阳互动、刚柔并济、相辅相成,由此构成花团锦簇之中华文武世界。


(二)


古贤者言: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大千世界之构成,社会结构之规律,都要求文武兼备,讲究的是“阴阳相生、刚柔并济”。悟之,则可“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所以武术与书画,在其内在结构上,都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是一种相互体认,相互促进,相生相成的良性互动。而书画与拳道之相通,也是禀应自然及天地精神之使然。


先说姿态。书画作时讲究“头正、肩松、身直、臂开、足安”,而作拳站桩亦要求“头直、目正、松肩、横肘、膝弯、足平”。二者相同处一眼可见。再说意识。都追求平心、神庄、松、静、自然,由此而进入物我两忘、心无旁鹜、惟见本心之状态。


再回到中国画上。构图透视法是“散点”的,这种“散点”思维在武术技击上是“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多个打击点”。然而这些散点(或打击点)又要求在整体构图均衡(全体均整,保持弹性)的基础上达成矛盾的圆融,形成二争力、内张力、缠丝劲之整体和谐(整劲)。这些“东西”即是“功夫”。


所以欣赏一幅好的书画作品,如品佳茗,如饮老酒,满纸云烟,一团和气中,各种笔墨点画精到,意态充盈,相生相克而又戛然而止;笔断意连,余韵绕梁,笔墨似乎已尽,但余味绵绵无穷。


拳道更讲“功夫”,常言说“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功”是一种“东西”和“状态”,是靠体悟而上身的。一招一式、大开大合是初级阶段之功夫,而欲上先下、欲左先右、形曲意直、虚实无定、抱圆守一是高层功夫。往往做到高层功夫,则无那么多的华丽,形似断而意连,意似断而神接。平实的举手投足之间蕴含无限风雷。


而书画与之道理一致,过于讲究点画精到,追求形式求奇险,皆功力未纯之举;而大师巨匠,多为逸笔草草,信手拈来,似乎不经意间却秩序森然,而法度的破与立,都得乎心应乎手;尺度在心中,逸笔显毫端,从心所欲而暗含法序,由此臻入化境。


(三)


“墨分五色”是中国书画的又一特点,不知”枯、湿、浓、淡、焦(亦可称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不知“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之意境,即不懂中国书画。只有孜孜向里、静心以求,才会明白点画及间架结构上的“轻”、“重”、“迟、“疾”,讲究的是“虚”、“实”、“快”、“慢”;这就如同拳技中拳架和招式之中蕴含的“矛盾力”与“螺旋力”、“浑圆力”,炼的是一种火候与心境。


明书画家董其昌说:“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点睛了墨分五色的笔墨妙用。徐青藤题画诗亦云:“不求形式求声韵,根据皆吾五指裁”。而生动之气韵,皆是由五色之分的笔墨精彩地表达出来。


所以中国水墨书画之空灵精妙是由分色分层的笔墨和黑白分割的空间相互映证。仔细读之,由黑白之境笼罩的清凉世界竟可以在心灵之中充满暖暖蕴藉,枯寂到了极点、则是浸润之泉涌进心来。


所以,在“五色”相分中又含着和谐之大一统,区分五色是为了进入“不分”,进入混沌,进入一种“分分合合”的享受。拳境亦然.只有从“山是山,水是水”迈入“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到最终进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的圆融之际,才是拳法中的大乘。所以,分即是合,合亦是分;分分合合其中“有象”,合合分分其中“有物”。


(四)


“知白守黑”对中国书画而言、是初级功夫又是高级功夫。构图上的“知白守黑”,也分不同境界,它由此而控制了笔墨,使你不能滥用。


“知白”讲究首先要知,知即明理;要清楚“白”之面积,“白”之境界;又要因画境、主题、构图、笔墨而幅幅不同。知后要讲“守黑”。“白”是空无,“黑”是实有;有“白”有“黑”,才能构成气韵生动的万千世界。谋篇布局,须黑白有度,在实有中展示笔墨情趣;但不能过,若笔墨全篇充塞,缺少虚空妙有,气韵一定生动不了。反之亦然!


拳道亦同。首先明理然后练功,招招太实、追求形式则失空灵,失空灵则难精妙。所以要守,守中线、守静笃、守空境。要意念放远,拳透敌背,与宇宙大气相结合,才是高手。所以分阴阳虚实,懂虚空妙有,讲知白守黑,书画拳道,道道相通。


在拳学上,明白了“知什么?”“守什么?”不仅是攻防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成就他人”。可以将更多的矛盾在“守”中化解,留更多的空间给他人。更少动作做拳就有更多空间及时间感应拳之神明灵动,空入化境。而应用之际更可以是自由挥洒,从心所欲。带着成就别人之胸怀,则天下无难事也。这也应该是“书画武功相互参悟”之题中应由之义吧。


然而“知”与“守”仅为表层功夫,更为高明之处,是要你越过“知”、“守”而达到“不知”、“不守”。“不知”、“不守”则可“了无边际”、“打成一片”、“空洞澄明”。这就是中国书画和武功之高深要义了。


懂了“知白守黑”,就懂得了取舍,懂得了无常,同时也懂得了虚实空境,懂得了书画、武学、人生之高明境界。


(五)


言及中国书画,线条是一条最基本也是最神秘的符号和语言。中国书画讲线条和笔墨,这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只有到了现代,现代西方美学与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n.fry)才从东方艺术中发现了笔触(stroke)和线条(line)。但他最终也没有彻底弄清这种具有内在确定性“优美线条”(lalligraphy)如何将中国书画推上了一个至高无上的抽象艺术顶峰,并造就了一种与世界本体意识与人类精神相关联的终极通道。


中国书画的基础语言“线条”的魅力之所在,是其已成为人类生命力和精神境界之象征。线条是有生命力的,它在洁白的宣纸上出现,有速度(迟、急)、有力量(轻、重)、有节奏(舒、紧),它表达的是一种“人心”里的秩序和与宇宙和谐的安排,同时也体现了一种与世界本体“道”的一种契合,反映出书画者的一种境界。


“拳道”亦一样,无论有无拳架与套路,拳的“线条”都将通过“点”(从发力点到击打点)构成。直拳(炮拳)体现出的是一种直线,圈拳或摆拳体现出的是一种曲线,以及介乎于二者之间钻拳、栽拳、小摆拳是直线带曲线或曲线带直线。当然,各种步法、腿法也无不体现“线”之优美连接。而拳法、身法、步法、腿法一同按一定内在规律运动,亦体现出一种节奏、一种风格和境界。这也是形成众多武术流派之内在原因。


线条是中国书画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它简洁而有效的线条因为有时间、有空间(有起有止)、有速度(有慢有快)、有情感(有抑有扬)、有层次(有浓有淡),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释精神达成了一种创作和运用的神秘体现,带来的是一种生命的跃动。而且中国书画之线条是一次性的,它不可重复,它抓住了中国书画造型艺术之根本,一气呵成、毫不雷同,体现了艺术创造之神韵和真谛。所以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创作,至古就有“不见笔法,不入画品”之说。


同样,中国书画、拳道一样要讲究“生”、“熟”之大修。若一味熟稔,则失之油滑;故董其昌亦说“作字当熟而后生”。练拳亦如是,只有勤练苦操,线条节奏烂熟于胸,形成一种本能,则每次出拳直线中带着圆,波动中含着直线,别有生气机变、形成本能活力有感皆应、一触即发,自然卓然成家。


(六)


书画与拳道给人生之大益为养生。


老子曰:“吾之有大患于身,及吾有身;若吾无身,何患之有。”既有身,必有患,一生之中“生老病死”相伴始终。所以人生亦需要超越解脱之道。


就养身而言,书画及拳道是极好之修养之法。修炼之,不仅可以怡情更可以健身。不光是“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且可以援“书、画、拳”而入道,可达到强身健体、平心静气、修性养德、通泰怡然。进一步再修炼则可以明白一触即发、肌肉如一、形骸脱落、抱圆归一,通达到“自由澄明”之境。


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在拳论中说得好:“本拳之所重,在精神、在意感、在自然力之修炼统而言之是人体与大气相接合。”而书画家的逸笔挥洒造就的仪态万方或惊天地泣鬼神皆表现为个体对世界的互相理解和体悟。只要做到把握阴阳、提掣天地、生生不息,最终人与自然世界是“同体而和谐”的。


细想下来,的确如此。“书、画、拳”之修炼都是籍此为载体,寻找一入口,由动入静、由繁而简、由快而慢、由实转虚;进而可以空实互换、阴阳互动、迟速相融。在心之愉悦活泼中养身安命。而由己及人,推而广之,造福百姓则为天下之养生也。


王芗斋先生说得好:“离开己身,无物可求;执着已身,永无是处。”拳学如此,其他法门亦如此。所以从己身开始,向内静心以求,援“书、画、拳”道而入,文武兼修、动静相合、刚柔并济,由此可入众妙之门。若肯下苦功、用大块时间和大精力去钻研而累积,净心锤炼、穷尽精微而致广大、必将功夫上身、艺境合一、人书(画、拳)俱老。这样必然将随着时空远去而呈现老而弥坚、老而弥新、老而弥纯之境界。


由此推而广之,默默躬行、养益芸芸众生,终为大功德、大善事、大成就。中国精神之人生不朽由此而圆满矣!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