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医药学 » 道医药浴 » 正文

新国学网:药浴有什么好处_药浴-晕厥-洗浴-病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12 
核心提示:其一,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另外角质层经水合作用,使药物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其二,药物对皮肤局部的刺激,通过药浴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退肿作用;另外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促使机体某些抗体的形成,借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总之,通过皮肤的刺激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原题:药浴有什么好处
词频:药浴,病情,晕厥,洗浴,皮肤,局部,沐浴,机体,药物,浴盆,适用于,水中,饭前,血液,刺激


其一,药物通过皮肤粘膜吸收,角质层转运(包括细胞内扩散、细胞间质扩散)和表皮深层转运而被吸收,另外角质层经水合作用,使药物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

其二,药物对皮肤局部的刺激,通过药浴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从而起到退肿作用;另外通过药物作用于局部而引起的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作用,促使机体某些抗体的形成,借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总之,通过皮肤的刺激作用,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

炎炎夏日,暑气逼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让人顿感神清气爽。如果在洗浴水中加入风油精,沐浴后浑身凉爽,还防长痱子;或将十滴水加入到水中,浴后双目清明,清新舒适……这是生活中很多家庭常用的药浴法,可能您有所不知,如在加入中草药的水中洗浴,会使人浑身清爽之余,还有健身之功。如果应用得当,中药浴还有很多祛病强身的功效呢。《黄帝内经》中有“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对因外邪侵入而致病者,用热水浸浴,使之出汗,让邪从汗出),《礼记》中有“头疮则沐,身有病则浴”,清朝著名外治大师吴尚先在《外治医说》中将药浴细分为洗、沐、浴、浸、浇、喷等,认为内、外、妇、儿、五官科之疾,皆可用药浴法。中药浴是根据道医辨证,将选择的中草药煎成汤液,稀释后进行沐浴的一种水疗方法,属于道医外治法中的一种。中药浴操作简单,廉价无痛苦,只要在医生指导下选对药、按正确的方法使用,相对而言安全可靠,能避免其他给药途径所引起的毒副反应,便于患者实施自我药疗。在中药浴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中药浴必须请道医师针对病情对证下药,并按照医嘱制作药汤,切勿盲目自行择药。

2.泡浴前必须先淋浴洁身,以保持药池的卫生。浴后应立即用温清水冲洗干净,拭干皮肤,及时穿衣服。一般而言,热水药浴(39℃~45℃)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痛、类风湿性关节炎、各种骨伤后遗症、肥胖及银屑病等;神经过度兴奋、失眠、一般疼痛、消化不良等的药浴温度,以相当于或稍低于体温为宜;25℃~33℃适用于急性扭挫伤。药浴时,室温不应低于20℃,局部药浴时,应注意全身保暖,夏季应避风,预防感冒。

3.初浴时,水位宜在心脏以下,约3~5分钟身体适应后,再慢慢泡至肩位;洗浴时间不可太长,尤其是全身热水浴。由于汗出过多,体液丢失量大;皮肤血管充分扩张,体表血液量增多,造成头部缺血而发生眩晕或晕厥。如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扶出浴盆,平卧在休息室床上,同时给病人喝些白开水或糖水,补充体液与能量。或用冷水洗脚,使下肢血管收缩,头部供血充足。

4.严重心衰、严重肺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冠心病、主动脉瘤、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有出血倾向者以及老年人、儿童慎用水温39℃以上的药浴,而应以接近体温之药液沐浴,并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护,且沐浴时间不宜过长。妊娠或经期不宜泡药浴,尤其不宜盆浴及坐浴。

5.全身泡热药浴易发生晕厥,故浴后要慢慢地从浴盆中起身;泡药浴时出现轻度胸闷、口干等不适,可适当饮水或饮料;若有严重不适,应立即停止药浴。

6.饭前、饭后半小内不宜进行全身药浴。饭前药浴,由于肠胃空虚,洗浴时出汗过多,易造成虚脱。饭后立即药浴,可造成胃肠或内脏血液减少,血液趋向体表,不利消化,可引起胃肠不适,甚至恶心呕吐。临睡前不宜进行全身热水药浴,以免兴奋后影响睡眠。

秘 现 反 应:秘现反应:即是隐藏在体内不为人知的一些病变、变化等,经过泡浴后将其具体显现出来的一种现象。

秘现反应通常也叫好转反应或瞑眩反应,很早在道医就有“没有瞑眩病情就不会好转”的说法。病情好转的时候一般出现很多反应,给人像病情恶化了的感觉,这种反映叫做瞑眩反应,是病情好转时出现的必然和暂时性反应。《道医饮食疗法》云“不起瞑眩,症状不愈”,用任何草药和保健产品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反应,好转反应是人体迈向健康无病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