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依恋期:(0—18个月)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
原题:孩子关键的3-7岁,家长应该怎么教育?
词频:孩子,父母,抑制,母亲,尝试,探索,形象,敏感,家长,角色,三岁,依恋,安全感中国自古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3岁和7岁在古代虽然只是一个概数,但是却已被现代科技证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一、依恋期:(0—18个月)
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二、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的人生的探索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着越来越多的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于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
三、自我的确认和能力的形成(3-7岁)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以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
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
(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里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
(2)确定对自己的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自我的确认:
在三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现在,大约在三、四岁左右,孩子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
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开始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将特定的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
孩子在扮演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地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自己的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能力的确定: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通常从四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
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有些孩子,见到新异的刺激,就会兴奋起来,兴冲冲地跑过去;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孩子,见到新鲜的人和事,非但不表现兴奋好奇、主动接近,还会在原地愣住、踌躇、犹豫不决,甚至退缩到离母亲更近的地方,他们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才能慢慢地接近新异的刺激。
后者的表现就是心理学家所说的行为抑制。与前者天生胆大相比,行为抑制的孩子天生胆小、敏感。一个微小的刺激,就会引起他们加倍放大的反应:心率加快、呼吸急促,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加速分泌,交感神经剧烈活动,让他们随时处于“战斗或逃跑”的临战状态。他们就像一些灵敏的小铃铛,当空气中一阵不易觉察的气流流过,都会清脆作响。
带大一个敏感的孩子,需要父母坚定的态度
然而,这并不是行为抑制儿童惟一的人生轨迹,先天气质还会受到后天环境的影响、调控。实际上,对一个孩子来讲,无论是行为抑制,还是敏感,都是中性的状态,孩子未来的画卷如何展开,“三岁看大”是如何看的,更多取决于大人的解读。
一个敏感、抑制的孩子未必就不能勇敢,关键在父母的态度。
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家长因噎废食,切断孩子尝试探索的机会,而是他们充满耐心和信心的陪伴:孩子摔倒了,痛苦地哭泣,家长拍拍孩子,指指前方说,看那里风景多漂亮呀,加油走过去呀。
孩子便能再次振作起来,努力向前。每当回头看时,便能从家长注视的目光中汲取力量。因为这样的家长懂得,弱小的幼苗需经历风雨,而不是被自己遮风挡雨,这样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
0—7岁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做父母的如果能够顺应孩子的生长需要,小心的呵护娇嫩的小生命,为孩子未来的幸福就奠定了基础。但不要忘记,正像荣格所言,若想教育好你的孩子,首先要教育好自己,因为孩子毫无保留地接受来自父母的一切,既包括流露出来的言谈举止,也包括潜藏于内心的潜意识。
孩子生活在成人潜意识中,他们没有防御能力。斯坦纳要求老师,你不希望孩子做的事情或动作,自己首先不能做,你不希望孩子有的念头,自己首先不能有。
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里的“看”并非被动地冷眼旁观,而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解释的过程。行为抑制的儿童不一定会发展为焦虑退缩的成人,这里面就包含着“看”的学问和门道。从抑制中看出聪明,看出灵敏,看出力量,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和时间。
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些早年踌躇不已、裹足不前的孩子,后劲十足。他们已经走出去很远很远,在一个更大的人生舞台上努力探索,开拓着自己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