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新国学网:武德传承今日谈-道云龙_尚武-武德-习练-传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07 
核心提示:武德,为武术之魂。它滋养着武术的浩然正气,决定着武术行为的价值取向,推动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武德,又为武术之精。聚精为武术首要,然后才有武术的气脉和神韵。武德,作为其中不可替代的一脉,随着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绵延数千年,创造出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在炎黄子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追逐“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已公认为圆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今日之武德又该如何传承?显然,这是我们武林同仁都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一、武德传承


原题:武德传承今日谈-道云龙
词频:武德,武术,传承,传统美德,尚武,习练,道德,技击,时代精神,仁爱,崇德,正义,时代


武德,为武术之魂。它滋养着武术的浩然正气,决定着武术行为的价值取向,推动着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武德,又为武术之精。聚精为武术首要,然后才有武术的气脉和神韵。武德,作为其中不可替代的一脉,随着中华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绵延数千年,创造出中华文明的历史辉煌。在炎黄子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追逐“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已公认为圆梦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今日之武德又该如何传承?显然,这是我们武林同仁都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


一、武德传承需要继承传统


要探讨武德传承问题,首先必须明晰武德的概念。所谓武德,即包括修炼,传承,使用在内的全部武术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武者的道德品质。从根本上说,传统武德的内涵也就是传统道德在武术中的体现,而我们要继承发扬的优良传统武德,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以德立人,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士有百行,以德为首”。孔子办学设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种以德为首的价值取向,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前就已具备的高尚、发达的人文能力。涉及到武术方面的道德要求,古代已有大量的论述、警句和谚语,概括而言就是“崇德尚武”。武术使用的直接目标,是技击搏杀,以击败甚至杀伤对手为成功。因此,对谁使用和为何使用武力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道德标准来规范武术行为。崇德统领尚武,而尚武是为了崇德。古人的这种深刻认识甚至反映在造字上。止戈为“武”,“武”是为了止武,“武”的字形结构蕴含的古代中国人的思想竟如此深邃奇妙,令人叹为观止。


在崇德尚武精神哺育下,历史上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抗击侵略的浴血将士,舍身成仁的忠义烈士,劫富济贫的慷慨豪杰,除暴安良的无畏壮士。正是这些民族精英每每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以匡扶正义之剑,为面临劫难的民众撑起一片和平仁爱的天空。武德的内涵是很丰富的,然而其核心就是正义和仁爱。正义和仁爱不仅制约、引导着武术的运用,而且培育了习武者重大义、尚情操的道德风尚,孕育出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包含武德在内的中华传统美德已成为民族精神的脊梁。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数千年前的四大文明古国,经历过多次文明激荡,仅中华文明不中断地绵延发展至今,还激发出适应21世纪文明发展的新的生命活力,创造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奇迹,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华文明以“正义、仁爱”的传统美德为灵魂。“仁者无敌”,是所谓也。


二、武德传承需要价值再认识


毋庸讳言,虽然现在习练武术,尤其是太极健身热经久不衰,普及的势头着实令人欣喜,但与之相应的武德传承,却经受着相当的冷漠,这一热一冷的反差也着实令人担忧。现在相当普遍的观点认为,时代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是武术赖以产生、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冷兵器时代早已远去。在高度信息化、自动化武器成为主战装备的今天,除特种兵在执行特殊任务时尚有某种需要外,传统武术在战争中早已无用武之地。二是现在太极拳等武术的广大习练者,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健身养生,而有志于武术深造,潜心研习技击实战的已为数不多。在现代生活中,武术的生态环境、习练者主体和习武的主要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毫无疑问,这一切都不可能不对武德的传承发生巨大影响。然而,我们在看到许多变化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武德推动武术传承发展的作用没有变,推动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作用没有变。尤其是当前在武术传授、普及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道德缺失的时弊,更亟待优良传统武德的回归来加以匡正。


众所周知,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种种原因确实出现了一些背离民族传统美德、背离当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现代化建设主旋律的道德问题,诸如“拜金主义”“啃老弃老”“享乐至上”“游戏人生”“道德冷漠”等现象。在各种形式的武术传授行为中,也出现了“传武不传德”“武术商品化”等现象。要根治上述思想、道德上的病态,需要切实解决与之相关联的实际社会问题,同时迫切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以强大的正能量清除道德上的邪气,以收扶正祛邪之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笔者认为,以拳入道,修身养性,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对于广大习武群体来说,是一条扶正法邪,提升自身精气神的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也是“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通过宣传发扬、舆论引导,榜样感化、老师身教,使广大习武者逐渐内化武德认知,激发武德情感,养成武德行为习惯,使传统美德在武术的传承发展中得到时代的弘扬。


三、武德传承需要以德促拳


多少年来流传在武术界的诸如“未习武,先修德”“练武先练德,教人先教心”“德有多高,艺有多高”等拳谚就是对武德促武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简练通俗地概括。


1、在太极拳中,技击技术的学习和运用对拳者品德修为的要求很突出。太极拳克敌制胜的机理在于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即后发而先至,强调舍己从人,借力打力,以达四两拨千斤之奇效。而这种太极拳特有机理的发挥,对拳者的品德涵养要求甚高。后发制人体现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武德内涵,并为舍己从人提供了”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前提,然后才能相机借力打力,发人于不知不觉之中。显然,面对技击实战,必须以高度的自信保持心静神凝,沉着从容的心态,才能充分发挥太极功夫。而任何争勇斗狠的心态,浮躁鲁莽的情绪和违反太极拳拳理的拳脚都将导致失败。


2、拳者自身的品德修为对拳艺的提高至关重要。习练太极拳,无论是技击还是健身,同习练者的身心状态密切相关。最重要的是排除各种杂念和干扰,做到“心静”。要从当前繁杂喧嚣,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暂时回到一种“原生”的、自然质朴的身心状态中来,才能专心致志,高度放松,真正感悟到太极拳真谛,从而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对太极拳文化的敬畏之心,对师父的感恩之心,对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宽容之心,对修炼矢志不移的坚毅之心,对拳友帮助的谦逊之心,都是长武功所必需具备的品德。


3、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武德的支撑。太极拳的传承实质上是武术文化的传承,它有着独特的传承方式和要求,而不是现代集体授课模式所能完全代替的。武术界流传的拳谚云“徒访师三年,师访徒三年”。这三年之访,对徒弟而言,需考察师父是否德艺双馨,值得拜其为师,随其修炼;对师父而言,也需考察徒弟是否有学武的悟性和潜力,是否有学好、用好武术的道德和品性。师父既倾心授武又身教传德,师徒共同以传承发展武术大业为重,关系和谐融洽,武艺传承必然顺利高效。


四、武德传承需要以拳入道


习武行拳要按拳理,为人处世要按伦理,而拳理和伦理是相通的。在习拳中获得的观念、体悟和经验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而且可以迁移到完善人格、立身处世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试举几例作为探索。


1、自强不息。自两千多年前《易经》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来,自强不息已成为中华民族中最具本质意义的民族文化基因。当前,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和凝聚确实需要每个人从自己做起,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感化,践行和磨练,而习武是广阔生活里锻炼自强不息精神多种途径中很有成效的一种。学会一门武术确实不容易。要坚持每天“闻鸡起舞”,必须不断克服自身的惰性;要坚持刻苦学习,必须不怕疲劳,知难而进:要掌握技术要领,必须反复潜心体悟,勇于纠错,攻克难关:要调和身心,必须自觉清除杂念,排除干扰,甚至戒除不良嗜好和习惯:要精益求精,必须谦虚好学,不断进取攀登。如果能长期做到这一切,习武成功自不待言,自强不息的精神也就从中自然孕育而成,精气神必然为之一新。


2,立身中正。太极拳的行拳有一系列技术要领,行拳要做到立身中正,关键在于任何姿势下都保持“中定”:同样道理,为人也要做到立身中正,关键在于任何境况下,都保持“心正”。心正则正气凛然,歪风邪气无法入侵,品格自然高洁。


3,自然和谐。行拳时做到全身心自然放松,高度和谐,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取向。环境和则美,身心和则健,家庭和则兴,社会和则安,民族和则强,国家和则富。以和为贵,也应是习武者由拳入道的道德境界追求。


4,阴阳平衡。太极拳最根本的拳理就是阴阳哲理,因此被誉为智慧拳,哲学拳。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钻研和修炼,行拳中的重心虚实、形体开合,劲力刚柔等转换平衡的长期践行,确实会引导拳者潜移默化地长智慧,明哲理。阴阳平衡的拳理由此也可迁移为人生哲理。


五、武德传承需要时代精神


我们今日讲武德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弘扬时代精神。因此,必须对传统道德进行必要的扬弃,取其精华,舍其糟粕。我们在讨论继承传统美德的时候,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道德规范也会不可避免地留下时代的烙印。以“忠义”为例,在封建社会把“忠”狭化成“忠君”,而导致愚忠;在江湖上把“义”扭曲成“为朋友不惜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气,而导致是非不分。显然,这些都是必须抛弃的糟柏。


同时,还要对传统美德注入时代的要求,以体现“古为今用”。略加查考就会发现,我国古代对伦理道德的研究源远流长,学派众多,充分展示出高度崇尚人文精神的文明古国的风范。当然,古为今用需要对这些传统美德进行必要的梳理和符合时代精神的诠释。"仁",即仁爱,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忠”,即忠诚,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职守。“义”,即大义、正义、公正、公平。“节”,即气节、名节、操守、理想、信念、信仰。“勇”,即勇敢、坚强、刚毅、见义勇为、徇义不惧,刚健不屈。“和”,即和睦、和气、和平,和谐,求同存异。中华传统美德内涵极其丰富,但从习武用武的角度来看,上述六条应格外注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为中华民族构筑了新的精神家园。不言而喻,核心价值观也为当代武德的传承和发扬构建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坐标。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