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道学五术 » 内功心得 » 正文

新国学网:传承经典取法乎上-李树栋_传承-武术-名师-经典-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4 
核心提示:编者:本文据李树栋先生在“2013年河北顺平县孙氏太极拳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缩编。李树栋,男,1956年生于公主岭,祖籍山东即墨。霍氏八极拳第三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吉林省武术协会委员。曾任公主岭市武术协会主席、公主岭市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等职。李树栋老师幼时曾习中国传统摔跤、少林长拳、潭腿和八极拳;1986年正式拜八极拳大师霍殿阁之子霍青山为师,专攻八极拳械及功法。同时得到霍青锋、霍文伯、霍文学等霍氏八极前辈的精心指点和传


原题:传承经典 取法乎上-李树栋
词频:武术,八极拳,传承,文化,名师,正则,积累,辉煌,完善,套路,技艺,选择,公主岭市,名门,经典


编者:本文据李树栋先生在“2013年河北顺平县孙氏太极拳高峰论坛”上的发言缩编。李树栋,男,1956年生于公主岭,祖籍山东即墨。霍氏八极拳第三代传人、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吉林省武术协会委员。曾任公主岭市武术协会主席、公主岭市八极拳研究会会长等职。李树栋老师幼时曾习中国传统摔跤、少林长拳、潭腿和八极拳;1986年正式拜八极拳大师霍殿阁之子霍青山为师,专攻八极拳械及功法。同时得到霍青锋、霍文伯、霍文学等霍氏八极前辈的精心指点和传授。李树栋老师具有30年的武术教学经验,所教弟子在全国八极拳比赛中多人多次获得好成绩,多人被沈阳体育学院特招为大学本科学员。所教弟子遍布吉林、辽宁、黑龙江、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李树栋先生2000年发起组织并完成了霍氏八极拳首次大规模修谱,i编了第一部详细全面论述八极拳理论的《霍氏八极拳谱》;同年创办了中国传统武术科学研究机构——“八极武术院”;2003年创办“中国霍氏八极拳”网站(www.baji.cc);2005年发起成立了“国际八极拳总会”;2007年编著了《八极拳教程》,是目前比较系统全面的传统八极拳书籍,2008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8月出任北京2008奥林匹克青年营八极拳总教练,向204个国家的481名营员展示和教授八极拳。2009年2月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教程》专家终审会议,负责《八极拳段位制教程》的最终审定。2009年8月牵头创办“北京八极太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 
  以下是笔者对武术的一些思考,现在写出来和大家交流,希望能抛砖引玉。 
  我们知道,武术与文化相伴而生,文化为武术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武术给文化提供了验证和承载。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们骨子里的东西,只有它进入到你的骨子里、血液中,你能够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了,它才真正是属于你了。 
  文化怎么才能进入到人的骨子里和血液中?我觉得有两条:一是环境的耳濡目染,二是文化载体的强化作用。武术是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载体,通过对武术的练习、体验,我们会切实使这些文化哲理深深镌刻在自己的骨子里,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然而我们确实注意到,武术作为承载文化内涵的载体,具有不同的层次。深刻的技术承载深刻的文化内涵,肤浅的技术只能承载肤浅的文化内涵。我们在上述的耳濡目染和载体强化中,将把怎样的武术文化融入自己的骨子和血液中呢?在这里,就必须谈一谈武术传承“取法乎上”的问题。 
  (一)上法决定本质 
  没有上法难传承,没有内涵难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在论书法时说过:“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意思是任何学识、技艺应当从最高层次取法。 
  我们学习武术,传承武术,当然也要取上法。问题是怎么取上法?具体说就是:选择拳种,选择师门,选择老师。这个事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也不容易。 
  (二)辉煌产生经典 
  有辉煌才有经典,有经典才有上法。 
  一种技艺只有在最辉煌的时候才会出现经典的技艺,才会产生绝技,而且这种辉煌并不会重复出现,这个时候所形成的法则就是上法。 
  实现这个辉煌的条件最少有三个,一是需要足够的技术、理论积累,二是需要适合的社会环境,三是需要优秀的人物出现。三条都具备很难。书法的辉煌高峰在东晋,武术的辉煌高峰是明末清初,所以书法界有一句话:书未宗晋,终为野道。李世民所说的取法乎上就是取晋人之法。武术不学明清也有野道之嫌。 
  武术方面,明末清初产生了完善的拳种技术,特别是产生了哲理拳,这是武术的辉煌时期,我们就是要取明末清初的武术之法。有人会问:再早或再晚行不行?我认为:再早则古朴有余,完善(体系)不足。再晚或流于浮华,缺乏厚重;或流于浅薄,缺乏深刻;或体系不足,缺乏完整;或神乎其技,流于玄虚。所以回归传统也不是越早越好,取到上法才是最好。 
  实事求是的说,不是在什么拳种上都能取到上法。 
  我们要继承的是那个时期原汁原味的东西,不是后人改造过的,更不是现代人误传和新编的。 
  选择拳种是取上法的第一步。 
  (三)积累形成体系 
  有积累才有体系,有合理才有完善。 
  武术积累到一定的时候就形成了体系,但完善的体系首先就是要合理,要适度,要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有余,少之一分则不足,才是完善的体系。 
  系统掌握武术体系,当然不是套路会得多,不该多的就要控制,所以现在提出要优化套路,关键是优化的原则是什么,优化到什么程度。套路再多,也还是套路,只是体系中的一部分,一少部分。 
  完善的拳种技术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功、基本动作(单操手)、应用组合、套路(单练、对练)、实用功法(辅助功法)、内功。器械。 
  选择合理完善的体系是取上法的第二步。 
  (四)名师出自名门 
  有名人才有名门,有名门才有名师,有名师才有高徒。 
  武术在很长时间内,没有拳种,没有门派,但是却有武艺高强的人,我们还是按传统习惯叫名人,当技术体系完善以后,名人练的武艺就称为拳种,传承广泛的就成为门派,历代名人辈出才称得上名门。 
  选择师门是取上法的第三步。 
  名师应该是得正传者最好,旁传者次之;一门为主且精通者最好,兼练几门者次之;本代顶门者最好,余者次之。 
  学武术必须有传承,没有人可以自学成才。苦练十年不如名师一点,师徒传承是必须的途径。只有从师而无成者,没有不从师而成功者。再好的老师也不会把所有的徒弟都教成高徒,孔子弟子三千,贤人才七十二个。但庸师不管教多少个徒弟都是庸徒,一个高徒都不会有。 
  从名师,得正传,事半功倍;随常师,得旁传,事倍功半;遇庸师,得妄传,徒劳无功;遇假师,得异传,害人害己。 
  选择老师是取上法的第四步。
  (五)择善固执 
  “择善固执”就是自己要做得最好,这是得上法的最后一条,也是关键所在。下面分四个层面讲这个问题。 
  (1)崇拜得到传承 
  有崇拜才有执着,有执着才有传承。 
  人心不古,道德沦丧;艺心不古,经典尽失。 
  对好的技艺顶礼膜拜,矢志不渝,终身不改,怎么做都不过分。你钟情于他,他就惠顾于你,你差一分,就会失去十分。 
  得到名师收录门下,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自己要用心去练,坚持去练,习惯那份枯燥,那份单调,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练下去,才能找到那份本真,守住那份本真。 
  师父可以教方法,但无法把功力传给你。 
  顺便说一句:不要把文学故事当做史实。特别是现代武侠小说、动作电影,这些都是市场化、经济化的产物,我们看到的都是现代人编出来的。没有什么他们不敢改的,也没有什么他们不敢编的,四大名著都能改个面目全非,其它的还在话下吗? 
  (2)品德蕴含情义 
  有品德才有情义,有情义才有传授。 
  有德者居之,无德者失之。厚德才能载物。 
  我们武术界讲的是武德,是忠义二字,所以对关夫子的义气千秋崇拜有加。 
  过去讲未曾习武先习德,门规里对品德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实际上学习任何技艺首先得有品德。 
  (3)修养决定拳风 
  有修养才有人品,有人品才有正气。 
  没有大气的胸怀,就练不出大气的拳术。 
  人正则拳正,拳正则心正,心正则行正,行正则事正,事正则功成。 
  (4)积累获得升华 
  有方法才有积累,有积累才有提升。 
  练习武术要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通过大量的练习,实现数量的足够积累,才能实现功夫的提升,就是哲学讲的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讲:“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孔夫子年至七旬才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程度。 
  武术也是一样,是与生命维系在一起的,由伴随生命而一起成熟的。不达到一定年龄,你就到不了那个境界。年纪轻轻就通会了,就从心所欲了,这是不可能的。人要有自信,但不要自视过高,太自爱,太自以为是,你担不起呀。我们应该向前人学习,向圣人学习,但是我们达不到圣人的境界,更不可能超过圣人的境界。 
  天底下没有速成的功夫,一切速成都是肤浅的武技。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