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揭秘:鄱阳湖水体面积十年来最大是怎么_鄱阳湖-圩堤-气象卫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16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延静  
核心提示:新京报快讯(记者邓琦)6月29日以来赣北赣中遭受连续暴雨袭击,洪涝灾害严重。卫星监测显示,7月14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十年以来最大。7月15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邀请两位专家揭秘卫星监测的奥秘。鄱阳湖周边圩堤仍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室副主任韩秀珍研究员15日介绍,7月14日6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较7月2



揭秘:鄱阳湖水体面积十年来最大是怎么“测”出来的?

新京报快讯(记者 邓琦)6月29日以来赣北赣中遭受连续暴雨袭击,洪涝灾害严重。卫星监测显示,7月14日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十年以来最大。7月15日,新京报记者走进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邀请两位专家揭秘卫星监测的奥秘。

鄱阳湖周边圩堤仍面临较大压力

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室副主任韩秀珍研究员15日介绍,7月14日6时,卫星监测显示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近10年最大,较7月2日和8日分别扩大549平方公里和197平方公里,比5月27日增大2196平方公里,较历史同期平均值(3510平方公里)偏大2.5成,五大支流入湖口湿地以及鄱阳县昌江和潼津河、千秋河区圩堤决口导致耕地和村庄大面积被淹。

7月14日较7月8日,监测到两处水域面积缩小区域,分别位于鄱阳县与东至县、鄱阳县与昌江区交界处,总共缩小面积为40.83平方公里。

预报显示,目前在巴士海峡附近有热带低压,受其影响,副热带高压和主雨带位置仍然偏北,赣北处副高边缘,15-16日和18-19日有2次较明显的雷雨天气过程。另外,预计长江流域14-16日将有强降雨,部分地区累计雨量有100毫米~180毫米,局地可达200毫米~300毫米。

韩秀珍介绍,目前鄱阳湖水位正逐渐下降,其中信江、饶河、修河以退水为主,但是未来长江上游仍有强降水过程,长江九江段水位将持续超警,对鄱阳湖水位具有顶托作用,延缓退水速度,相关圩堤仍面临较大压力。建议保持鄱阳湖周边圩堤巡查力度,加强圩堤除险和群众转移安置工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防雨、防风、放浪、防雷、防暑工作,保障防汛抢险救灾人员安全和堤坝安全。加大农田内涝区排涝和早稻抢收力度,保障粮食生产。

每天用多源卫星资料监测重点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气象卫星具体如何开展监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研究员郑伟介绍,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每天会用风云三号、高分等多源卫星资料,对我国的重点湖泊、水库、河流等进行监测,包括鄱阳湖、洞庭湖,丹江口水库、密云水库以及官厅水库等。

同时也会基于长序列的卫星遥感资料,对这些重点湖泊、水库水体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这些信息对我国洪涝灾害的监测评估以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价研究等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

此次对鄱阳湖的卫星监测运用了多源卫星资料,除了风云气象卫星数据,还有高分系列卫星,特别是高分三号雷达卫星,可以穿透云层,分辨率比较高,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下垫面的细节信息。

卫星监测为防汛提供评估支撑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就开始利用气象卫星对地表水体进行监测,当时主要用国外的卫星资料。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地观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风云气象卫星、高分卫星等多源卫星资料的广泛应用,目前我们对水体监测主要以国产的卫星资料为主。

郑伟介绍,卫星遥感对水体的监测可以涵盖很多要素,最直接的就是水体面积、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信息等。

“卫星遥感具有覆盖范围广、成像快等特点,基于卫星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洪涝灾害对下垫面的影响,比如对农田、居民点等影响,为我国政府部门防汛抗洪提供卫星遥感技术支撑。”郑伟说。

目前有7颗风云卫星在轨业务运行

郑伟介绍,我国目前有7颗风云卫星在轨业务运行,风云气象卫星包括两个系列,即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和静止气象卫星系列。

极轨气象卫星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对全球进行监测,不但可以监测我国的大气、海洋、陆地等信息,还可以对其他国家乃至全球进行监测。

静止气象卫星可以对一个区域进行高时效的连续监测,在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准确监测和预警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卫星遥感技术应用面非常广,郑伟说,可以对台风、暴雨、沙尘、大雾等天气进行动态监测,也可以对植被长势、水体变化、积雪覆盖、土壤湿度、地表温度等地表环境信息进行定量化的监测,还可以对城市的扩张、农作物分布等进行精细化监测,这些都跟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