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弘扬时代精神助力文旅繁荣_师承-戏曲-传承-演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3-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徐继宏  
核心提示:打造定点专属剧场,加快演艺旅游深度融合中国文化报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的建议是,打造定点专属剧场,积极为艺术群体提供潜心创作、钻研业务的有效平台,加快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文化与旅游资源极为深厚丰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崔巍看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总体上还是呈现快速


原题:弘扬时代精神 助力文旅繁荣
核心词:文化,旅游,传承,戏曲,文物,演艺,师承,博物馆,乡村,文艺


  打造定点专属剧场,加快演艺旅游深度融合

  中国文化报驻浙江记者    徐继宏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的建议是,打造定点专属剧场,积极为艺术群体提供潜心创作、钻研业务的有效平台,加快演艺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文化与旅游资源极为深厚丰富,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宝贵资源和财富。”在崔巍看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我国文化和旅游行业总体上还是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但从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角度看,进一步做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文章,要通过文化为旅游注入灵魂,同时通过旅游这一载体更加广泛地传播好文化,从可持续、高质量的视角审视和加快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

  2014年,杭州歌剧舞剧院创作了舞蹈剧场《遇见大运河》,并于2016年开始了世界十大运河的城市巡演之旅,受到运河沿岸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关注,深受好评,搭建了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

  “打造定点专属剧场,一方面解决了室外实景演出面临四季变化的问题,避免了舞台艺术作品演出几场就面临的装台、拆台等耗损;另一方面也为艺术群体提供了潜心创作、钻研打磨业务的有效平台。”崔巍说。

  如何做好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文章?崔巍建议,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组织专业人员对当地文旅资源进行全面梳理,统筹为可以相互借力的“一盘棋”,既可以节约开发资金,又能最大限度地盘活各地独具特色的资源;二是根据发展需要,在相关大专院校开设文化和旅游对口专业,系统培养专业人才,使文旅融合真正成为提升民族整体文化水平、推动文旅产业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崔巍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副处长施莹:

  浙江拟出台具体举措,加快演艺旅游融合步伐

  崔巍代表的建议切中要害。近年来,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着眼高水平建设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全面推进浙江省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充分发挥旅游演艺作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重要载体的作用,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旅游演艺品牌,形成了一批运营规范、信誉度高、竞争力强的经营主体,旅游演艺产业链更加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在推动文化浙江建设、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崔巍代表从《遇见大运河》专属剧场提到实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终极目标,建议加强顶层设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等。接下来,我们将在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相关指导意见和举措,以进一步推进浙江旅游演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比如,加强对中小型旅游演艺项目的扶持,在选题制作、节目编排、人才培养、政策保障、资金技术等环节给予帮扶;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旅游演艺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推动旅游演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依托各级、各类国有及民营文艺院团、文化和旅游培训基地,开展专业文艺人才培养;支持艺术及旅游院校与旅游演艺经营主体及行业协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旅游演艺服务和管理等方面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等,推动浙江省旅游演艺成为文旅融合的生动样板。

  浙江省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目标任务业已清晰:到2025年,浙江省将初步完成打造10个全国领先的知名旅游演艺品牌项目、创建10个旅游演艺集聚区、培育300个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品位的各类旅游演艺精品项目、确立50个旅游演艺项目运作和业态创新主体、力推5个旅游演艺项目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培养50名旅游演艺拔尖人才等目标任务。

  尊重和发展文化艺体领域传统师承教育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孙丛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一君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是:尊重和发展文化艺体领域传统师承教育。王一君认为,传统师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文化艺体领域高端人才、传承独家技艺的重要途径,符合工美、戏剧、曲艺等领域教育特点。他同时注意到,随着院校教育的发展,很多高校倡导“大师进校园”,但部分以传统师承为主的教育模式很难与高校教育接轨,一些需自幼入门、长期浸染、进行针对性培养的传统技艺和零散的、依靠口传心授的独家技艺难以进入院校教学体系。“比如,一些民间传承人没有教师资质,被挡在三尺讲台之外;有的行业师徒利益纠葛严重,频繁引发争议,这都将影响到相关艺术门类的教育发展和传承创新。”王一君介绍。

  对此,王一君给出一系列建议,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机制、鼓励行业探索、加强管理评价工作、提升对师承教育的认知等。他建议,借鉴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在政策引领、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逐步研究制定文化艺体领域各个行业传统师承教育的道德公约、发展指南、资格考核管理办法等,为传统师承教育对接院校教育或社会就业提供依据。“针对文化艺体领域师承教育良莠不齐的状况,应统筹文旅、教育、工商、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行业组织,建立国家层面的协调管理和信用评价机制。”他说。

  王一君通过调研发现,许多群众对传统师承教育的仪式、规矩等存在认知误区。对此,他希望加强舆论引导,让大众充分了解某些领域的特殊教育规律及传统师承教育的优秀内核;与此同时,对该领域功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加大宣传表彰力度,进一步扩大传统师承教育的社会影响力。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王一君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相关负责人:

  特殊门类人才培养规律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山东重视特殊门类艺术人才培养规律,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稳步推动艺术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一些需要口传心授的、长期浸染的技艺门类,与相关高校合作,通过“滚动”扶持,助力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取得了积极成效。

  此外,山东还积极推动艺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省内有关艺术院校探索实施“3+4”中专本科贯通培养计划等,对口招收戏曲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方向学员,实现从基础教学到高水平人才的贯通教育,培养优秀后备力量。

  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实施“戏曲名家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老一辈戏曲艺术家思想政治坚定、艺术水平高超、创作经验丰富等优势,支持老艺术家开展戏曲传承、人才培养、创作指导活动,通过以师带徒、回团辅导、为青年人才说戏等方式推动剧种、剧团后续人才的培养。“山东省戏曲名家工作室”首批选聘10位知名戏曲艺术家,涉及作曲、表演、编剧领域,聘任工作以3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工作室每年给予20万元资助,累计带动各类艺术人才39人,传授21出经典折子戏、21台代表性大戏,完成46部大型剧目、83部小戏创作。

  2021年,山东继续把建强人才队伍作为文旅重点工作,创新人才交流合作机制,强化创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将培养重点进一步向骨干创作人才倾斜,向潜力大、成长欲望强的中青年人才倾斜,打造传承发展和艺术实践品牌,建设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艺术工作室”“戏曲工坊”等。

  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赋能文旅发展

  中国文化报驻陕西记者 秦 毅

  通过一年的走访、考察、调研等活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王勇超为今年的全国两会准备了5个建议。除关注乡村振兴、弘扬秦岭文化外,他希望能进一步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博物馆事业的发展,积极创建以唐诗为代表的西安城市名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为有效推进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王勇超建议,国家在现行条例中对免缴土地使用税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将博物馆事业对城镇土地的使用调整为税收优惠对象,把博物馆纳入免缴城镇土地使用税范围。

  在文化遗产方面,王勇超建议,陕西作为文化资源大省,要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以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陕西段七个遗产点中的关中文化遗迹“两宫四寺”(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慈恩寺大雁塔、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为窗口,弘扬关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王勇超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类文化遗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希望在国家层面的引导、鼓励、扶持下,对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深度挖掘、创新弘扬,构建更加完善的文化理论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让各类文化竞相绽放,为新时代文旅事业发展赋能。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王勇超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

  夯实基础,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陕西是文物大省,文物遗存十分丰厚。根据陕西省文物资源2020年版统计数据,在陕西不可移动文物中,世界文化遗产有3处共9个点,陕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的文物共6处33个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合计1368处,全省合计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近年来,陕西不断夯实基础,实现全省文物保护利用创新发展。

  “十四五”期间,陕西文物系统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理念,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努力使文物保护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陕西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

  博物馆方面,截至2020年底,陕西博物馆总数达329座,全省体制多元、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的省、市、县、乡村(社区)博物馆体系不断完善。2021年,陕西将持续推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各市和有关文博单位要以考古遗址公园、文物保护示范区等为载体,不断完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功能;完善“陕西数字博物馆”工程,构建文物数字化管理平台和数据分析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历史与当代、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守护并彰显好精神标识。陕西省文物系统将牢牢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文物工作的时代特征,深入贯彻文物保护利用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文物事业新发展格局。

  陕西省文物局已要求各市抓紧组织编制文物保护专项规划,加快推动将文物保护规划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尽快实现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等规划的“多规合一”。

  尽快出台“文化乡村”实施方案对乡村文化进行整体保护和传承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 陈关超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介绍,裴寨村过去是贫困村,近年来,裴寨村探索实施“情德法”融合治村,不仅集中进行了村容村貌的绿化、美化、亮化,乡风文明建设也扎实推进,乡亲们乐在其中,尽享新时代的乡村生活。

  裴寨村推行“文明积分换物实施办法”,建成党建展览馆、习书堂、初心广场、初心馆、家风馆、道德文化墙,通过“大喇叭朗读时间”传播新风尚、弘扬正能量。乡亲们拼干劲、比奉献,争当“好婆媳”“好邻居”,争当“五好文明家庭”“身边的榜样”。这些都是裴寨村狠抓文化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裴春亮认为,边远农村地区普遍存在文化场所偏少、文化活动单一、文化生活单调的问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设施建设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还不相适应。

  为此,裴春亮建议,尽快出台“文化乡村”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激励、群众参与,加大对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比如加大对乡村老艺人、老匠人、民俗传承人的扶持和保护力度,加大对特色民居、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要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出发点,充分运用好国家扶持政策,从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对乡村特色旅游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振农民的精气神,激发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共服务处相关负责人: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和活力

  2021年,河南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以基层为重点的工作思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均衡发展,着力创新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

  根据国家指导标准和河南省实际,将调整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鼓励各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台本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和服务目录。

  今年河南将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进一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综合治理工作,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达标率,推动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旅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继续以“文化志愿服务乡村行-;-;寻找村宝”活动为抓手,挖掘培育基层文化能人,支持鼓励群众自办文化,完善“文化合作社”建设方案,动员和鼓励各地结合实际,探索本地“文化合作社”工作实践。推进戏曲进乡村工作,开展“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审命名,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充分发挥优秀民间文艺资源优势,为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鼓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开展文旅公共服务机构融合试点工作,鼓励引导各地创新打造“文化驿站”“乡村文化公园”等新型公共服务业态,将评选、命名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人文品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稳定专业队伍 让“国宝守护人”拥有体面待遇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博物院首席专家魏学峰今年建议的重点是:稳定专业队伍,加强文博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文博界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很多文博界颇有成就的人才流动到高校和相关企业,说是大量流失也不为过。”魏学峰认为,这是导致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重要因素。

  “很多博物馆有博士后创新基地等平台,但没有经费保障,无法吸引高端人才进驻,十分可惜。原有的人才留不住,高端人才来不了,海外的高级人才也引不进来,究其原因还是待遇不理想。”魏学峰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在文博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文博单位的用人机制需要完善,要提高“国宝守护人”的待遇。文博界从事发掘和研究的专业人员在全国只有几万,如果这支队伍不稳定,就会影响到文物的保护工作。

  目前还有一个突出问题-;-;文博部门的专家退休“一刀切”制度。在魏学峰看来,做文物工作需要大量的经验积累,跟其他行业不同,60岁正是从业人员经验丰富的年纪,要给专家型人才施展才干的舞台,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魏学峰建议相关部门迈开步子,出台具体措施。同时建议行业主管部门重视文博人才培养问题,协调稳定专业人才队伍。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魏学峰

  四川省文物局博物馆处处长段炳刚:

  四川正探索建立文博科研单位激励机制

  文博人才队伍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社、财政、文物等部门的合力。2019年,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中就有关于“激发文物博物馆单位创新活力”的规定,鼓励实施策展人制度等项目管理制度,探索文博科研单位向社会提供技术服务激励机制,其所得收入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收益可用于科技人员(团队)劳动报酬(奖励)和公共服务等开支,其中劳动报酬(奖励)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按规定专项据实核增,计入当年单位绩效工资总额,不作为绩效工资总额基数。

  在创新人才管理模式上,四川省正在进一步完善文物博物馆单位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支持文物博物馆科研工作,适当提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

  按照《实施意见》,四川省允许文物规划设计、修复保护、陈列展览、文物鉴定等技术人员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到相关单位兼职并按规定取得报酬或奖励。同时,研究建立省级文物考古、科学技术、博物馆研究激励机制,对获得省级以上的课题、社科成果奖以及在核心期刊发表成果或由省级以上出版机构出版专著的个人,予以奖励。此外,四川省还将建设文物领域省级智库,完善文物保护修复“师承制”制度。

  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和扶持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基层文艺院团承载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护传承非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历史使命,过去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黄梅戏剧院院长张辉建议,应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引导和扶持。

  张辉表示,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戏曲事业的意见和政策,如《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对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基层文艺院团仍存在人才流失、艺术水准不高等问题。

  因此,张辉提出,希望地方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文艺院团的领导,把推动地方戏曲保护传承发展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和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专业院团基础设施、剧目创作生产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地方戏曲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实行“国家补贴、省级补助、市县主体、社会补充”的分级负担办法,支持基层文艺院团的发展,加大对院团基本建设、剧目创作、人才培养、交流演出等的扶持力度,重点加强对优秀剧目创作生产、剧种保护与人才培养,以及对地方戏曲大型艺术活动的扶持和资助。

  此外,张辉还提出,要创新基层剧目生产机制,包括对地方戏曲比较集中的地区实施“地方戏曲保护区”制度,积极探索地方戏曲可持续发展机制,大力推广适应消费者需求的新型数字化戏曲产品等。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张辉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

  进一步激发基层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

  2021年湖北省文化和旅游(文物)局长及地方志工作负责人会议在关于2021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中提出,国有文艺院团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中坚力量,也是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的主力军,要认真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抓紧出台湖北省配套工作措施,坚持分类指导、一团一策,全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进一步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创新创造活力。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2021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到,全面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改革,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和活力;实施第三批“舞台艺术人才”培养工程,举办湖北省戏曲表演人才能力提升班,支持湖北省戏曲名家工作室开展名家传戏,支持湖北省戏曲院团与艺术职业院校开办定向班;举办第四届湖北艺术节、第八届湖北省楚剧艺术节和第十届湖北省黄梅戏艺术节,承办第三届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等全国性艺术活动,推动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明确界定 加大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力度

  中国文化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孙艳玲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建议,国家和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力度,让非遗项目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此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孙艳玲认为,由于非遗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性,结合非遗的文化特点,国家应出台具体的方案,对各级、各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研习所、博物馆进行明确的界定,明确国家、地方博物馆、研习所的建设地点、建设规模,以及投资方式、投资额度及出资方式。同时明确所兴建的博物馆、研习所的经营管理权限及经营周期。可由非遗传承人进行经营管理,由各级政府给予支持督导,明确经营周期,达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孙艳玲还建议,切实从保护非遗传承人角度出发,对非遗传承人加大扶持力度;切实做好对非遗传承人的经济和政策扶持,提高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入;国家出台强制性非遗经费使用政策,确保下拨的保护经费专款专用,对挪用占用专项资金的机构和责任人加大惩罚力度。

  孙艳玲说,只有充分调动非遗传承人及各保护单位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才能深入持久地改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大环境。

  回 应


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

  用务实和创新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利用

  黑龙江省文旅系统通过不断完善非遗保护政策规章,实施非遗传承传播年行动、非遗进校园计划、非遗助力脱贫攻坚计划、非遗进乡村计划、非遗走出去计划、非遗进景区计划及举办冰雪非遗节等方法,助力非遗保护传承环境改善。

  近年来,黑龙江非遗保护工作持续推进,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断提高,民众参与非遗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近年来研发的数字化非遗展示系统和建成的24家非遗扶贫工坊,及在“十三五”期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4项、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6人等,对在黑龙江提高非遗影响力、进一步促进非遗项目走进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黑龙江省将继续深入落实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统曲艺和传统医药传承与发展,研究制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组织评定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第二批省级非遗研究基地、教育基地,做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等推荐工作。继续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深入开展“党在非遗人心中”“非遗过大年 文化进万家”“百人百米百图剪纸展”等活动,组织非遗产品设计创意和手工制作大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