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淮河蒙洼再蓄洪这位“淮河老人”为何_阜南县-淮河-党支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27  来源:新华网  作者:姜雨薇  
核心提示:新华社合肥7月27日电雨在淮河边几乎下个不停。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关闸3天之后,蒙洼蓄洪区内地势较高的李郢村刘郢庄台的洪水大都已经退去。86岁的刘克义乘着小儿子的汽车去保庄圩里理了发,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生于淮河边、长于淮河边的他,见证了千里淮河的今昔巨变。说起1950年夏天的那场特大洪水,刘克义打开了话匣子。短短20天内,淮河上中游三场暴雨接踵而至,洪峰叠合,水势之大,百年未有。堤防相继漫溢崩溃,平地水深丈余。村民们纷纷攀树登屋,呼喊



淮河蒙洼再蓄洪,这位“淮河老人”为何如此心安

新华社合肥7月27日电 雨在淮河边几乎下个不停。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关闸3天之后,蒙洼蓄洪区内地势较高的李郢村刘郢庄台的洪水大都已经退去。86岁的刘克义乘着小儿子的汽车去保庄圩里理了发,生活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生于淮河边、长于淮河边的他,见证了千里淮河的今昔巨变。说起1950年夏天的那场特大洪水,刘克义打开了话匣子。短短20天内,淮河上中游三场暴雨接踵而至,洪峰叠合,水势之大,百年未有。堤防相继漫溢崩溃,平地水深丈余。村民们纷纷攀树登屋,呼喊救命……

水患呼唤治水。淮河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全面系统治理的第一条河流。眼瞧着今日的王家坝闸保淮河安澜,刘克义回想起67年前参与修建闸坝的场景:空旷的原野上灯火通明,180多个日夜、1300多人参与施工建设,只为“洪水来临时,不至手足无措”。

近70年,刘克义经历了这里的16次蓄洪。“20日,水位一直等到29.75米才拔闸,以往从未达到这一高度。”刘克义感慨,为了减少百姓损失,阜南县硬是撑到了最后一刻。

这一次,他最是心安。

蓄洪时,洪水到达台托三分之一,三三两两的老人们仍带着留守在家的孙子孙女在村口的广场上吃饭,没有一丝恐惧。“原来台子低,洪水一来,房子倒塌,保命是第一大事。”刘克义说,这些年,庄台抬高三次、加固三次,危房做了改造。31.5米高的庄台不再怕水了,水绕庄台四周,村民在家依然睡得踏实,“孤岛”却无威胁。

26日一早,李郢村党支部书记张斌接收了面粉、矿泉水等新一批生活救助物资,这些天源源不断的救灾和捐赠物资发往蒙洼,有些已经发放到村民手中。刘克义回忆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洪水,飞机向下抛物资,“庄台小,一扔就掉到水里,遇水膨胀,还是没得吃。”现在,政府直接把物资送到家门口,留守却不受困。

庄台下,新修的凉亭还有大半没在水中,淮河大堤通往庄台的路已经没有积水。清理杂草、洒水车冲洗路面、消dupoison消杀……退水第一刻,环卫工人们就忙活了起来。“曾经退水出门,村民还得在泥巴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上一个多小时。近两三年,庄台整治后,硬化道路的‘最后一公里’修到家门口,雨靴渐渐没了市场。”刘克义笑着说。

庄台入口处,一面鲜艳的党旗竖立在一栋民居前。这里是刘郢庄台临时党支部所在地。刘克义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党员,参与组建了党支部。“我现在年龄大了,但还可以做些协调工作。”刘克义说。

刘克义坦言,洪水中,这一面鲜艳的党旗就是村里的“主心骨”,大事小事找它准没错。时代在变,但危难中这面红旗未曾离开。“它使老百姓获得最大心安。”刘克义笃定地说。(记者水金辰)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