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云•游中国比较文学":_鲁迅-马耳他-短篇小说-狂人-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21  来源: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作者:马克•费內奇(MarkFenech)【译】史佳君  
核心提示:鲁迅小说集《呐喊》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翻译成马耳他语的中国文学作品。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马克·费內奇(MarkFenech)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迦尔洵对鲁迅的影响并比较了三位作家作品的异同联系,《马耳他时报》发表节选文章并报道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共襄文学传播的在线创新合作。现刊发中文译文,以飨读者。《马耳他时报》报道鲁迅被世人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


原题:"云•游中国 比较文学":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迦尔洵对鲁迅的文学影响
核心词:鲁迅,狂人,日记,短篇小说,戈里,马耳他,主人公,疯子,红花,作品


  鲁迅小说集《呐喊》是第一本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翻译成马耳他语的中国文学作品。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马克·费內奇(Mark Fenech)的这篇文章反映了俄罗斯作家果戈里、迦尔洵对鲁迅的影响并比较了三位作家作品的异同联系,《马耳他时报》发表节选文章并报道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与俄罗斯科学文化中心共襄文学传播的在线创新合作。现刊发中文译文,以飨读者。


《马耳他时报》报道

  鲁迅被世人视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阅读了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这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有两位俄罗斯作家影响了鲁迅的短篇小说创作,那就是尼古拉·果戈尔(Nikolai Gogol)和弗谢沃洛德·迦尔洵(Vsevolod Garshin)。这里要注意的是,“影响”一词千万不要误认为是“模仿”,鲁迅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均为优秀的原创作品。此文章的目的是为了在对比鲁迅、果戈里和迦尔洵作品相似之处时,彰显更多他们各自不同的文学独特性。本文章将要深入研究的是鲁迅的文学作品《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与之同名却风格截然不同的小说,以及迦尔洵的短篇小说《红花集》和鲁迅的短篇小说《长明灯》。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就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以上文字出现在鲁迅的《呐喊》序言中,这段话其实源于鲁迅与好友金心异(原名:钱玄同)在北京绍兴会馆的一次谈话,有幸的是谈话也促成了日后《狂人日记》的创作和出版。《狂人日记》的创作,其实是为了唤醒读者,并希望与时代下的人们引起社会共鸣。《狂人日记》也为鲁迅往后的创作做了思想铺垫,正如《呐喊》序言所描述的一样,读者们渐渐被鲁迅的小说所唤醒,从他的小说中寻求希望,同时也渐渐显露了对新社会的期许和对旧社会的批判。鲁迅和果戈里的短篇小说都展现了对社会的批判,果戈里在《一个狂人的日记》(此处特意修改,与鲁迅的书名区分开)中选择通过主人公愚蠢的措辞来展现对社会的批评。小说中,主人公是一个身份卑微,受阶级社会重重压迫的公务员,但他却疯狂的爱着司长女儿,并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在社会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富贵和地位。然而他荒谬的梦想最终破灭,无措与自卑感让他精神崩溃,也最终导致了他疯癫的悲剧。另一方面,在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序言中,他将小说主人公称为封建社会的“狂人”,这个故事同时也是当时中国旧社会大背景的写照,文中提到的“吃人”习俗代表着旧社会的封建制度,也隐喻着人们为制度而服务。两篇虽说是同名小说,但有着不同的写作形式和核心内容,鲁迅用更为深刻的社会批评形式,抓住了中国社会的时代精神,而果戈理则揭露了一种无能为力,无休止的阶级斗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的《狂人日记》想告诉读者,“狂人”虽被视为疯子,却可能是时代下一个治愈他人的“战士”。另一方面,在果戈里的短篇小说中,疯癫错乱似乎毫无止境,斗争变得渺茫、无尽头。

  两篇短篇小说之间最妙不可言的相似之处是作者们对于“狗”的描写。在这两部作品中,我们都看到“狗”被两位作者人格化了。果戈里更是赋予它们拥有和人一样说话和写作的能力,进一步将它们拟人化。在两篇小说中,狗似乎都对狂人们的计划了如指掌,犹如旁观的知情者。在果戈里小说中,主人公波普里希钦认为,只要通过阅读狗写的信,他就可以知道所有的情况。同时,狗在小说中如同一个引子,指引读者并向读者诠释“狂人们”的疯狂举动。在果戈里的《一个狂人的日记》中,当主人公在偷听狗们对话时,我们就立即注意到了主人公这一疯狂举动不同常人。同样,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对于邻居的狗所展现出的恐惧,给他烙下了“被害妄想症”的症状。还有一个微小的相似,在两篇作品中主人公都有自己的仆人。果戈里笔下的是仆人Marva,鲁迅笔下的是陈先生。

  两个作品最重要的比较之一是在结尾处。都点名了“求助”的主题。在果戈里的《一个狂人的日记》中,最后的呼吁是“母亲,请救救你可怜的儿子,请稍为这个生病的儿子哭泣!你看!他现在的境况如此悲惨,请把这位孤零零的恶日子紧抱在胸口!他在这个世上没有安身之处,受尽欺凌!……母亲!请可怜生病的儿子……”而在鲁迅《狂人日记》中,发出的呼吁是是:“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波普里希钦的认罪是个人的,他的认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而相比之下,鲁迅笔下的疯子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救赎子孙后代,希望他们还没有吃人肉,一种面向社会的呼吁和不屈服的号角。

  顾名思义,两篇短篇小说都以日记的形式写的,而果戈里的《一个狂人的日记》的里的日期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形成了极强的差异。通过果戈里描写的日期,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波普里钦的荒诞不经,当你看到日期“ 12月8日”到“ 2000年4月43日”时,就会意识到有这点。但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却完全没对日期进行描写,由此可以想象出在果戈里笔下的疯子是真疯了,而鲁迅笔下的却没有。

  从 迦尔洵的短篇小说《红花集》中,我们可以清晰知道疯子开始“疯”的时间,即他揭露社会的时刻,是在第二章看到月夜之后,这与鲁迅《狂人日记》中最开始的日记陈述遥相呼应。狂人思路非常清晰,他意识到“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狂人日记》并不是鲁迅唯一一部从《红花集》中汲取灵感的短篇小说。他的另一篇短篇小说《长明灯》与《红花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红花集》中疯子认为只要他努力去摘掉那一朵罂粟花,人类就会得救了,因为他认为这朵罂粟花是世界上所有错误的根源。在鲁迅故事中的主人公似乎也同样相信这一点。疯子想要吹熄庙里的长明灯,使村庄里不再有虫和病。这两个故事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主人公都相信一旦他们完成了任务,邪恶之源将会被铲除,而且这个任务只能自己一个人独自完成,别人都不可信。但是情况不同的是,在迦尔洵的作品中,故事背景是发生在一个疯人院。而在鲁迅的笔下,则是发生在一个极其封建迷信的村庄。

  同样,在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疯子被大夫判了“死刑”,大夫被主人公称为“刽子手”。而在迦尔洵的小说中,疯子认为医生在监禁和折磨他们。这些细节与故事背景往往格格不入,但这些细微的描述却揭露了小说的中心思想。在鲁迅的《狂人日记》《长明灯》和迦尔洵的《红花集》中,我们可以发现,好人往往都被视为“坏人”或者是“疯子”,结局都十分悲惨。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本白话文短篇小说,一经出版即获得了空前的反响和成功。这是一部奇妙的作品,尽管它与果戈里的短篇小说同名,并且从中汲取了一些有趣的灵感,但仍然不妨碍大家赋予这本小说的赞誉与惊叹,并成为一本伟大的现实主义原创作品。正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果戈里和迦尔洵不是鲁迅汲取灵感的唯一来源。我希望那些热爱鲁迅、迦尔洵和果戈里的人们能多花一些时间阅读其他作者的作品,并深入研究和分析作者之间的文学联系,这样不仅能增加文学探究的乐趣,也能同时欣赏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和共性。

  参考书目:

  弗谢沃洛德·迦尔洵,罗兰·史密斯长(2020)翻译成《信号与故事》。[电子书] Rusalka图书尼古拉·果戈尔,罗纳德·威尔克译(2005年,《狂人日记》,《政府督察》和《某些故事》)。[电子书]伦敦:企鹅图书。

  高曼(1977):《五四时代的现代中国文学》。剑桥,马萨诸塞州和伦敦:哈佛大学出版社。p。96。

  鲁迅, 朱莉娅·洛维尔(Julia Lovell)译(2009年)《阿Q与中国其他真实故事》鲁迅小说全集。伦敦:企鹅图书。

  黄润华 (1988)中国文学论文集比较方法[ebook]新加坡:新加坡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