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2018我们被哪些教育痛点烦扰_减负-网民-乡村-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25  来源:半月谈网  
核心提示:这是一个举国重教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全民教育焦虑的年代。在过去的2018年,《半月谈》将推动教育改革作为报道重点,推出了一批重磅、刷屏之作,报道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了教育从业者、学生、家长的呼唤与心声,许多报道得到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视,并出台政策规范发展。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对这些报道予以梳理。梳理,是回顾,是展望,更是凝心聚力。期冀未来的一年,全社会更加关心教育,提出更多对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



2018,我们被哪些教育痛点烦扰

这是一个举国重教的年代,这也是一个全民教育焦虑的年代。在过去的2018年,《半月谈》将推动教育改革作为报道重点,推出了一批重磅、刷屏之作,报道了当下教育领域的痛点、难点、热点问题,反映了教育从业者、学生、家长的呼唤与心声,许多报道得到中央、地方的高度重视,并出台政策规范发展。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我们对这些报道予以梳理。梳理,是回顾,是展望,更是凝心聚力。期冀未来的一年,全社会更加关心教育,提出更多对策建议,为推动中国的教育改革贡献一份力。

减负多年,为何孩子的书包依然如此沉重? 记者肖艺九 摄减负多年,为何孩子的书包依然如此沉重? 记者肖艺九 摄

学校越松家长越“疯”:教育改革宜更精准更细致

2018年初,针对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问题,各地教育部门减负新规频频出台。然而,这些减负新规却遭遇家长“软性抵抗”,《半月谈》据此组织策划了《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一天的学习只能从放学开始”》《攒班,请假,逆托管,“教育低保”下的无奈选择?》《国外宽松教育到底有多“宽松”》等一系列文章,均在网上引起刷屏之效。

网民“风语者”认为:“目前的减负政策只会助长补课风气越来越浓,把学校的责任交给家长,只会让家里鸡飞狗跳。”网民“栋”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唯一出路。小学初中减负减得不会学习了,高中怎么办?高考怎么办?”不少网民提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想法是好的,但在高考指挥棒不变的情况下,校内减负必然导致校外增负,实际上是把教育负担往家庭转移。

针对舆论的这些困惑,《半月谈》还策划采写了《教育理念打架,孩子备受折腾》《教育改革:打了补丁还须绣上花》《减负令如何不空转》等稿件,认为公众对教育改革的焦虑,源于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与公共教育资源供给不足、配置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触及这些根本性问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减负。

重拳难敌“鸡汤炖忽悠”,校外补课“野火烧不尽”?

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业负担,更成为不少家庭日渐沉重的经济负担。针对补课乱象,我们2018年以来不断策划采写了来自一线的鲜活报道,《补课有多贵?贫穷限制了想象力》《5万起投百万回报,教育焦虑催生“一本万利好买卖”》《不看学识看面孔,“金牌外教”无资质?》等稿件刷爆朋友圈和微信群,中央及地方密切关注并采取行动。

201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各地陆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教育培训机构治理由此成为2018年教育领域的重点工作。

然而,单纯遏制校外培训只能起到治标之效,社会焦虑的根源仍客观存在且有加剧倾向,加之教育机构的种种洗脑式营销,从多数家长的反应来看,仍是观望的多,退出校外培训机构的少。基于此,我们又刊发了《鸡汤炖忽悠,催生“教育功利症”》《治理校外培训,“野火烧不尽”?》《最严禁令下,补课班玩起“躲猫猫”》《真没想到,培训班还是这么火》《“打鸡血”的幼升小 “穿马甲”的小五班》等稿件。

教育是一国之基,如何还教育以本原,让孩子健康成长?这需要拿出更大的勇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发挥改革合力。真心希望在新的一年,正如网民“漫天阳光”留言所说:“让老师无后顾之忧,让民众无攀比之心,需要全民努力才行。”

老师被折腾,教学成副业:“放管服”改革难点堵点在哪里

近年来,学校应对的各类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负。有老师说:“上课、辅导、教学活动都不怕,就怕各级各部门搞检查。”针对此现象,我们组织策划了《讲课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级搞检查》《啥都“从娃娃抓起”,娃娃快被“抓”坏了》等稿件,稿件发出后,在教育系统引起广泛共鸣,网民纷纷留言表示“说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

网民“邓华”说:“教书就是老师的副业,每周安全教育、禁dupoison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各种检查,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备课。提到检查就是教师的噩梦,上课上到一半,又被叫去整理资料。学期末还要统考,根本没有时间给学生复习。”网民“好了吗”反映:“扶贫任务要我们教师完成,社会安全满意度要教师完成,而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忙得没空总结。再这么搞几年,毁掉的只有更多的学生。”

“放管服”改革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持续加以推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2018年教师节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少一些权力干涉,少一些检查评估,学校“放管服”改革中有哪些难点和堵点?我们在稿件《给学校来一场“放管服”改革》中进行了一一梳理。

学前教育闹心,政府出拳规范

公办幼儿园的大门难进,有家长为了报名翻园墙挤破头;民办园每月保教费两三千,读个幼儿园比上大学还烧钱;费尽心思让孩子上了幼儿园,然而刚上两年,就纷纷退园……2018年,我们刊发了《报名翻墙头,入园闹心头,烧钱超大学》《“6个幼师只剩俩”》《想上公办园?先捐2 万块!》《请假了,幼儿园还要收“占位费”?》《幼儿园抢跑蔓延,大班成“空班”》等稿件,对学前教育中存在的种种乱象进行了报道,稿件播发后引起强烈共鸣。

有网民评论:“没想到一个孩子上幼儿园就让我如此筋疲力尽。我们夫妻俩都是工薪阶层,公立的幼儿园根本进不去,想都不要想;离家几百米的民办幼儿园每个月费用就要2000多元。如果一个孩子上学都这么难,那么生二胎对我们来说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网民“北巷不夏”则自称“快被折磨成狗”:“我家的孩子已换过4个幼儿园,公办的进不去,民办的好幼儿园贵死,便宜的各方面相对较差。”

针对“入园难”“入园贵”等困扰老百姓的烦心事,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明确了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原则、目标和具体举措,释放出诸多红利。

《半月谈》稿件反映的幼儿园高收费、幼师师资等问题,《意见》都有回应。如《意见》提出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坚决扭转高收费民办园占比偏高的局面。到2020年,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80%。另外,针对备受关注的幼儿园师资问题,《意见》要求,严格依标配备教职工,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代课教师。

“止血”乡村教育:不是没有办法!

乡村教育仍在“失血”:适龄学生流失、老师无心恋教、学校不断萎缩……2018年上半年,《半月谈》策划了专题《“止血”乡村义务教育》,对当前乡村义务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不少农村地区校舍等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与城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质量的提升相比,差距仍在持续扩大,并由此引发了农村学生劣势积累、乡村教育恶性循环等问题,对农村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怎么办?如何破?我们的稿件中提出要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疏解职称“堰塞湖”;建设农村寄宿学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普及互联网教育手段,弥补城乡教育鸿沟等建议,得到中央及不少地方的重视。

全国教育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要着力补上短板,夯实义务教育这个根基,强化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控辍保学工作,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着力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注重运用信息化手段使乡村获得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要把更多教育投入用到加强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上,不折不扣落实现行的补助、奖励和各类保障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同工同酬。江西、山东等地也出台政策,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正向乡村教师倾斜。

此外,我们还报道了一些地方的创新实践,如《直播课堂,让乡村孩子看见光》《教育≠“教虑”:孝义教育的完美不等式》《少见!这里学生大量回流乡村学校》,这些案例为各地做好乡村教育提供正面经验。

家校关系异化:谁都不满如何破?

妈妈因陪娃写作业气到脑梗、小学生因压力太大跪求妈妈、家长群变成了“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亲子作业成了家长作业……家长和老师是两个各自独立但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群体,家校互动是为了让孩子受到全方位的教育,然而,异化的家校关系正挑战着家长老师的敏感神经,催生了各种问题。

半月谈针对此组织策划了《陪作业陪出焦虑症》《下不下班听老师的,家长恐成“编外教师”》《亲子作业,锻炼孩子还是折腾家长?》《“助教群”“攀比群”“马屁群”“广告群” 家校关系异化,家长群成了负担群》《80后”家长驾到,家校关系该咋处》《幼儿园作业:自制不敌网购?》等反映家校矛盾的稿件,均引发网民热议。

针对家校关系,山东济南、江苏等地纷纷发布条例、纲要规范家庭教育行为,让学校调适家校关系有章可循,让班主任优化家校沟通有据可查,让家长科学育儿有规可遵。我们也组织了《34年不留家庭作业,三任校长接力“高效课堂”》《家校矛盾难解?这所学校说不!》《这样办学:“六年影响一生”》等稿件,以期通过典型案例为破解家校关系提供解决方案。

人才逃离从教:教师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质量决定着人才质量。然而现实是优秀人才逃离从教。另外,少数教师各类违反师德、甚至违反法律的事件,引发了民众对教师群体素质的强烈担忧。

针对此,我们一方面组织策划了《社会巴望教育,人才却逃离从教》《师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教师做微商,买还是不买?》《他们为何不愿当班主任?》《辅导员:高校里最尴尬的“老师”?》等一系列反映基层教师难处、苦处、痛点的稿件,为促进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献计献策。

另一方面,在基层一线,更有着大量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教师,对此我们也策划报道了一批优秀教师典型,刊发了《他没有一顶“帽子”,却是真正的师者》《满春燕:从虚拟世界“捞”孩子》《李恒鑫:带孩子研学的体育老师》《上得讲台下得车间,她把学生培养成“达人”》《88岁退休校长,24年拾荒助学》等稿件。这些教师,爱教、乐教、适教、善教,我们希望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关注教师、关心教育。

(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