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十年磨一“电”中国“硬科技”挑战雷电_雷电-电磁-防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苏亦瑜  
核心提示: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题:十年磨一“电”中国“硬科技”挑战雷电防护世界难题记者张素9月作为唯一中国参会单位赴美参加2019国际雷电与静电会议(ICOLSE2019),10月在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发布科研成果“雷电流监测系统”。记者27日从爱邦电磁获悉,他们又将有“新动作”:新建造的实验室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用以开展飞机、风力发电机等大型装备的第三方雷电防护检测试验。“以前可以把国外经验拿过来用,或是对国外资料进行研究。



十年磨一“电”中国“硬科技”挑战雷电防护世界难题

中新网北京11月27日电 题:十年磨一“电”中国“硬科技”挑战雷电防护世界难题

记者张素

9月作为唯一中国参会单位赴美参加2019国际雷电与静电会议(ICOLSE2019),10月在2019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暨展览会上发布科研成果“雷电流监测系统”。记者27日从爱邦电磁获悉,他们又将有“新动作”:新建造的实验室将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用以开展飞机、风力发电机等大型装备的第三方雷电防护检测试验。

“以前可以把国外经验拿过来用,或是对国外资料进行研究。但现在到了一个阶段,需要我们自己搞清雷电防护的基本原理。”爱邦电磁总工程师熊秀接受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十年磨一“电”提供整体解决方案

爱邦电磁总工程师熊秀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实验能力在国际上已是一流的,但在防护设计和基本机理研究方面与欧、美、日等国尚有差距。为此,他们将不断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推动国家高端装备持续升级。受访者供图爱邦电磁总工程师熊秀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的实验能力在国际上已是一流的,但在防护设计和基本机理研究方面与欧、美、日等国尚有差距。为此,他们将不断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推动国家高端装备持续升级。受访者供图

欧美等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雷电防护试验研究。中国起步相对较晚,其中,脱胎于国内某研究所的爱邦电磁团队从2009年开始进行雷电防护技术研究并承担相关试验任务。

十年间,该团队从为高端装备提供雷电仿真、试验测试等技术服务,到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成功开发出系列化的新型雷电导流条、雷电抑制器、防雷金属网、雷电记录卡等产品。

中国雷电环境较为恶劣,风机经常被雷击损伤,部分海上风场的风机年雷击次数达10次/每台以上。熊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雷击损伤严重的叶片,每次维修费用达到10万元(人民币,下同)以上,若是报废,更换费用超过百万。从风机主机商的反馈结果来看,使用爱邦电磁相关产品后,某风电场68台机组共204支叶片,“雷击损伤率降低了95%以上”,算下来节省了上百万元。

熊秀还以近期发布的雷电流智能监测系统为例说,用户可在网络范围内实现对雷电流的远程监控,监测雷电流的峰值、极性、能量等参数,有效防护风力发电设施的安全和稳定。

扩充实验室推动中国技术发展

2014年,爱邦电磁自建了具有国际权威资质能力的雷电防护实验室,相继完成国产大飞机C919、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700、风力发电机叶片等鉴定试验。

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9年一季度末,全国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为1.89亿千瓦。另据统计,中国海上风电总装机容量为445万千瓦,在建647万千瓦。这意味着,除了以国产飞机为代表的民用装备的实验需求在增加,新能源战略部署对防雷提出的深度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此,爱邦电磁团队着手建造新的实验室。目前,位于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雷电与电磁环境系统级实验室主体部分已完工。熊秀介绍,试验场地和试验能力更大,可完成的试验项目更多,可满足的试验指标也更高,“都将达到亚洲之最”。

其中,实验大厅可容纳中小型飞机整机和大尺寸飞机部件,测试范围涵盖设备级、系统级和整机级试验,完全满足国产大飞机和大型风力发电机未来的雷电试验要求。

登国际舞台积极参与标准制定

每两年举办一届的ICOLSE主要关注飞机及其他航空器相关的雷电与静电现象、效应及防护技术,同时也关注航天及风力发电领域的防雷。今年,熊秀在会上对入选的三篇论文进行宣讲,展示团队技术成果。

以片段式雷电导流条布局优化为例,熊秀说,他们的成果减少了对于内部雷达天线透波影响,解决了“从打孔到粘贴”的安装难题,同时更瞄准“如何用最短的导流条实现最好的防护效果”。

“国际同行对我们所做的工作很认可,也希望我们更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熊秀说,得益于中国风电发展快、在研装备型号多,对实验和防护设计优化提出了需求和应用场景,爱邦电磁将成为标准委员会的成员,不断将“中国经验”反馈给国际学术界。

“中国的实验能力在国际上已是一流的,但在防护设计和基本机理研究方面与欧、美、日等国尚有差距。”熊秀告诉记者,他们这支近80人、平均年龄30多岁的团队,将继续扎根“硬科技”的发源地,不断向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推动国家高端装备持续升级。(完)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