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学者纪念“柔道鼻祖”陈元赟:中日文化_名古屋-拳法-柔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11-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姜贞宇  
核心提示: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记者张煜欢)11月7日,纪念陈元赟赴日传播中华文化400周年暨余杭历史传奇人物陈元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杭州余杭召开,多位研究陈元赟的专家学者从其生平、对中日文化交流影响等方面进行对话交流。在东京古武道研究会中曾立一碑,上书:“拳法之传流,自明人陈元赟而起”。陈元赟为何许人,当代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研讨会现场。张煜欢摄陈元赟生于1587年,是杭州余杭人,其33岁东渡日本,流寓52年未归,将中国柔术带入日本传授并融入当



学者纪念“柔道鼻祖”陈元赟:中日文化的传播者

中新网杭州11月7日电(记者 张煜欢)11月7日,纪念陈元赟赴日传播中华文化400周年暨余杭历史传奇人物陈元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杭州余杭召开,多位研究陈元赟的专家学者从其生平、对中日文化交流影响等方面进行对话交流。

在东京古武道研究会中曾立一碑,上书:“拳法之传流,自明人陈元赟而起”。陈元赟为何许人,当代年轻人对其知之甚少。

研讨会现场。张煜欢 摄研讨会现场。张煜欢 摄

陈元赟生于1587年,是杭州余杭人,其33岁东渡日本,流寓52年未归,将中国柔术带入日本传授并融入当地武术,招徒授武,被日本人奉为“柔道鼻祖”。

“据我们所知,在陈元赟东渡之前,日本已有自己的拳术,且流派众多,但发展并不完备。陈元赟在日本期间带徒传技,传播了中国武术。”南开大学体育部教授杨向东说,“如今的柔道技术主要有投技、挡身技等,这些技术在日本国技相扑中都是没有的,而与中国的摔跤确有相似之处,且柔道比赛中常有抓握特点,其都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理念,这也与中国拳术密不可分。”

“因此日本学者原念斋在《先哲丛谈》中说‘元赟善拳法,当时世未有此技,元赟创传之。故此邦拳法以元赟为开祖矣’。”杨向东说,“柔道现在已成为现代奥运会比赛项目,这是日本人民对世界体育的贡献。而中国人陈元赟把中国的少林拳法等武艺同日本原有的‘拳法’相结合,为日本柔术到柔道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研讨会征文集。张煜欢 摄研讨会征文集。张煜欢 摄

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日本九州大学文学博士钱明表示,陈元赟不仅是日本的“柔道鼻祖”,更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能文能武,多才多艺,其诗文、武术、制陶及医术等方面的成就都异常丰硕,许多方面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明介绍,如文学上,陈元赟是中国公安派文学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对日本近世文学的革新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制陶工艺上,陈元赟主持、传授烧窑制陶技艺,独具风格,在日本被称为“元赟烧”;在医学上,陈元赟在日本行医的同时,广泛传播了元代浙江义乌人朱丹溪的医术及学说。

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候补研究员李丽解析陈元赟的诗句。张煜欢 摄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候补研究员李丽解析陈元赟的诗句。张煜欢 摄

“令我最自豪的是,日本对于陈元赟的书画、陶器等作品可以说是‘视如己出’,其作在日本广受欢迎,且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在我看来,这是真正深入到民间的中日文化交流,陈元赟在明清时期为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钱明说。

尽管“出走”五十余载,但陈元赟依然崇尚民族气节,深深眷恋着家乡。

日本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候补研究员李丽介绍,陈元赟在日本的书画作品中多次题款自署“大明武林人”,并以故乡余杭的芝山、既白山取号,足以见其故乡家国情怀。

“‘康庄大道逡巡步,弗入宫门也鞠躬’,这句诗是陈元赟在84岁时写的。我认为他想表达的是,虽然没有在中国为官,但在日本传道授术,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说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李丽说。(完)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