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_盘锦市-辽河-盘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1-25  来源:澎湃新闻  
核心提示:漫步盘锦市街头,会看到很多特色名称:“石油大街”、“油气兰州抻面”、“石化小区”。走进商场,有“机关食堂”,里面是“作业水吧”、“钻井烤鱼片”、“测采宋嫂面条”、“物探赵大嫂蒸菜”……盘锦街头的拉面店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于亚妮图东北新闻网这样介绍盘锦:辽宁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1984年6月建市,是全国首批36个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也在这里。油田在盘锦,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以向海大道为界,东边是



辽河油田子弟的“去”与“留”:东北是不是我的家?

漫步盘锦市街头,会看到很多特色名称:“石油大街”、“油气兰州抻面”、“石化小区”。

走进商场,有“机关食堂”,里面是“作业水吧”、“钻井烤鱼片”、“测采宋嫂面条”、“物探赵大嫂蒸菜”……

盘锦街头的拉面店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于亚妮 图

东北新闻网这样介绍盘锦:辽宁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城市。1984年6月建市,是全国首批36个率先进入小康的城市之一,全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也在这里。

油田在盘锦,像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

以向海大道为界,东边是油田人聚集区,西边被称为“地方”。

向海大道以西,是市中心医院,以东,是辽河油田总医院;向海大道以西,有盘锦市高中,以东,有辽河油田第一高中。

油田有自己的供水公司、电力公司、消防支队、疗养院、报社,在1984—2004年间,还有辽河油田公安局、辽宁省辽河油田人民检察院辽河油田分院、辽河油田中级人民法院。

街道名

消防队

河北小伙陈旻浩(化名)2013年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毕业后来到盘锦,觉得盘锦小得就像一个四合院。

他不明白,一个四合院,怎么还分两拨人,还互不待见。当地人介绍对象,先问:你是油田人,还是“地方”人?

“地方男生要追油田的女生,真的很难。”家里四代都是油田人的宋佳琪(化名),坦言自己作为油田子弟“很自傲”。

宋佳琪2016年回到盘锦时,已经没机会进油田了。

她去了“地方”机关单位工作,担心如果以后一直在市里工作,以后就是‘地方人’了。

越来越多的油田子弟选择离乡。毕业于人民大学的华原(化名)选择去上海工作,他觉得盘锦就像一个驿站。

“东北富裕,东北人花钱都大手大脚”

宋佳琪出生于1993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全家除了舅妈,都在油田工作。

爷爷是吉林人,年轻时当兵,被派到辽宁后认识了奶奶。姥姥祖籍甘肃,她父亲在甘肃玉门油田工作,后被派到黑龙江、湖南、湖北,1982年举家迁到盘锦辽河油田。

根据《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组织史资料》记载:1967年3月,石油工业部批准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成立大庆六七三厂,揭开了辽河油田开发建设的序幕。

1970年4月,石油部根据辽河石油勘探指挥部的勘探开发需要,从大庆、大港、长庆、胜利、江汉、新疆等油田调入职工及接受大批转业军人,投入勘探开发建设。截至1995年,辽河局合同制员工有127486名。2013年12月,在册员工9.65万人。

辽油一高后面,抽油机正在作业。

河北小伙陈旻浩就是其中之一。他2013年从北京中国石油大学毕业,来到盘锦工作。

之所以选择辽河油田,是因为家乡的华北油田当年不招人,效益也没有辽河油田好。

此前他对东北的了解基于电视剧:东北富裕,东北人花钱都大手大脚。此外,他知道东北是“共和国长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52个项目被部署在东北。

带着对东北仅有的一点了解,陈旻浩来到了盘锦。和他一起被录取的,还有为数不多的外地同事。其余多数是辽河油田子弟。

“觉得你是资源型城市,就跟山西的煤老板一样”

油田子弟们在盘锦,自带光环。

宋佳琪从小就读于油田学校,周围都是油田子弟,她基本没出过油田的活动范围。妈妈告诉她:“地方”坏人多。

“小的时候,你打眼儿一瞅穿的衣服,70%左右就能分辨出油田和‘地方’的孩子。” 宋佳琪告诉澎湃新闻,她从小的印象就是,油田条件比“地方”好。

华原上初中后,家里才搬到兴隆台区,那是辽河油田机关总部所在地。他虽是油田子弟,但父母所属采油厂。

采油厂之一

小孩子们大体被分成三类:油田小孩,采油厂小孩,“地方”小孩。

华原刚上油田初中时,不认识学校里的同学。那些同学都是油田孩子,从小一起长大。没人和华原玩。

老师也会问同学们来自哪个小学。小学名一报,孩子们就能自动归类。

油田小学

油田子弟徐宁玮(化名)上初中后,明显感到老师区别对待油田子弟和“地方”孩子。比如上课不提问“地方”孩子,课后辅导也不找“地方”孩子。

家长们对“地方”老师也区别对待。华原记得初一班主任是“地方”的,妈妈知道后反应很强烈,说“地方”老师素质都很差,肯定教不好,要给他调班。

他明明记得,高中英语老师也是“地方”老师,教得很好。

上大学后,油田子弟在全国各地的同龄人眼里,更是特别。

徐宁玮就读于广东的大学,身边同学听说他家乡有油田,“觉得你是资源型城市,就跟山西的煤老板一样”。

工作以后,宋佳琪去“地方”机关单位上班,发现同事介绍她会加一句“她父母都是油田的”。

宋佳琪认识了很多“地方”朋友,很难融入,觉得油田孩子生活在蜜罐里,比较单纯。

“油田保障好,我们不需要考虑怎么挣钱买房子,怎么赡养父母这些。‘地方’孩子圆滑、处事有自己的一套。”

有一天,她突然想到,如果一直在市里工作,找一个人(结婚),以后自己是不是就属于“地方”了?

她妈说是。宋佳琪有一种恍惚感:“我要成为地方人了”,商量她妈以后孩子能不能挂在他俩名下,上油田学校。

宋佳琪印象中,朋友们读书返乡后,找工作第一顺位一定是考油田。她听妈妈说早些年,油田子女可以直接进油田。

这一说法在《中国石油辽河油田组织史资料》中得到印证:1995年10月,辽河局印发了《辽河石油勘探局职工待业子女市场化就业暂行规定》,当年录用1090名待业子女上岗就业。

这几年,油田招聘开始紧缩。油田子弟的光环慢慢褪去。

“上千个人争夺几个名额,进油田要花40万‘打点’”

张博旗(化名)和方树(化名)2008年读大学,他们和大批油田子弟一样,报考时听从父母意见,选了石油类专业。

张博旗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08年全国石油行业是顶峰期。如果孩子成绩不是好到可以报清华北大人大,大多数家长希望孩子报石油院校,毕业回来,衣食无忧。

他报考了北京的中国石油大学,学石油工程,导师颇有名气。“2012年大学毕业时,中石油、中海油这些单位来招人,基本上有多少人就签多少。”

方树就读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学习资源勘探工程。2012年毕业时,他已经隐隐感受到石油行业在走下坡路。

此前,辽河油田对油田子弟有招工考试,2012年取消了。另外,各大油田招收油田子弟,开始设定硬性要求:不能挂科,要过英语四级。

2012年,张博旗本科毕业后读研。2015年研究生毕业,招聘市场斗转直下,“基本就不怎么招人了”。方树同年研究生毕业。他回忆那一年,整个辽河油田招了二十几个研究生,张博旗是其中之一,本科生招了50多人。方树去了盘锦市和辽河油田同属局级单位的长城钻探,一共招了7个人。

接下来的几年,张博旗记得辽河油田每年招工不超过10人;方树所在的长城钻探,3年只招了1人。

张博旗觉得,这主要因为世界油价降低,企业降本增效,招人就是成本之一。

降了多少人?陈旻浩记得来辽河油田的2013年,招了二三百人。

招聘紧缩,竞争越发激烈。方树的同学,同在北京中国石油大学读研究生,毕业后没能回到辽河油田,去了大庆油田。还有很多同学被迫转行。有做旅行社导游,有去外企做翻译……

油田子弟华原听说,2012之前的辽河油田招工考试,上千个人争夺几个名额,进油田要花40万“打点”。另一位油田员工证实了这个说法。2012年以后,连招工考试也没了。

从小到大,华原家里的生活用品都是油田发的,物业费、供暖费等也都是油田出钱。

很多药店门口写着“油田医保”。

如今的福利不比从前。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张博旗在油田科研部门上班,每月实发工资2700,奖金1700,年末奖金40000。普通采油工人的工资远没有这么高。

虽然工资不低,但张博旗对未来满心担忧。他觉得回到油田,是把命运捆绑在企业上了。如果行业整体走低,个人只能跟着走下坡路。

张博旗认为小城限制了个人选择。如果在北京上海,一个行业干不下去了,可以跳槽到其他行业。可在盘锦,他离开油田,薪资待遇就会降低。

他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东北吧,官本位要浓厚一些,周围人评价你,首先会评价你是一个什么级别。”即便是相亲,当地人也很看重是否有油田编制。

想要晋升不容易,“除非特别有人脉,能力特别强,否则很难被提拔。在十几万人规模的正局级单位辽河油田,中层领导干部特别多,人压人。”

他觉得现在的生活安逸、幸福,妻子怀了宝宝。但他能想象四五十岁时,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什么样子——跟现在没什么区别。

张博旗考虑跳出油田。如果留学读石油行业,行业不景气的话,毕业回来就业可能不会比现在好;如果彻底改行或北漂,又太冒风险。

权衡之下,他打算参加国考,希望考出去,有更开阔的视野,发挥个人价值,“级别不同,你能做的事就不同”。

“从小到大,父母都告诉他,你不是东北人”

张博旗高中所在的班级,是那一届成绩最好的。班里30个人,本科毕业回来五六个,研究生毕业回来三四个,多数留在大城市了。

刘诗音在《盘锦市兴隆台区人才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引用盘锦市人才中心的统计数据:2012年至2016年间,兴隆台区本科以上人才,由24452人减少到20265人。

华原毕业于人民大学,她妈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盘锦市一度重金奖励优秀学子返乡,对清华北大毕业生,奖励一套房子,一辆奥迪A6。有人劝她儿子回来,儿子不愿意。

在华原看来,父母这代人在油田完成了原始积累,让孩子赶上了红利。可如今的油田子弟,一个月一两千的工资,跟北京上海的同龄人是没法比的。

华原的父母原本都不是盘锦人,父亲是山东人,母亲是大连人,因为油田移民盘锦。华原虽然出生在盘锦,心里并不觉得盘锦是家乡。

“一个城市没落,人肯定就走了。人走了,城市就更落寞了。”他觉得盘锦的命运与油田休戚相关。

一个购物商场的外部设计成钻井队井架

徐宁玮从小到大,父母都告诉他,你不是东北人。

他父母祖籍湖南,父母的父母也都是湖南人。爷爷和姥爷当兵,两家人在湖北江汉油田相识,又一起迁到辽河油田。

徐宁玮父亲的许多亲人都在湖南,有时候大年初三初四父亲就回老家。

“他会告诉你,湖南怎么好,他对湖南有多么眷恋,湖南值得我骄傲,出过什么样的人。”在电视上看到湖南新闻,父亲也会念起这些。

父母不希望徐宁玮回盘锦,觉得地方太小了,希望他去北京、上海,至少也要去沈阳、大连。

虽然惦记湖南,徐宁玮父亲并没有回湖南的想法,“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在这边住了,他只是想经常回去看看。”

徐宁玮没有家乡的归属感。他留在北京,因为工作在北京。将来如果把父母接到北京,他觉得自己和盘锦,可能就没什么关系了。

“但是你说这个城市,它也不可能黄”

也有人,离开家乡后,又选择回来。

家里四代油田人的宋佳琪,不喜欢油田。

她长得漂亮,大四去辽河油田电视台实习,断送了她对做主持的兴趣。她不喜欢每天采访石油工人,觉得工作太枯燥。

宋佳琪喜欢摄影,一个人走了很多城市,看重城市的人文气息。油城并不吸引她。

盘锦一个购物商场内部的设计

商场内的美食城

2016年她回到家乡,理由是:“被我妈逼回来的”。宋佳琪记得她妈说:“我要的并不多,活到60岁就可以了,你现在就别走了,你要走的话,我感觉我也活不下去了,我现在身体也不好。”

和几乎所有油田家庭一样,宋佳琪是独生子女。她从前很排斥二胎,占有欲很强,如今越来越觉得在父母老的时候,有一个人帮忙一起承担挺好的。

刚回盘锦的宋佳琪极度崩溃,“因为我太有主见了,我真的很渴望,想过我自己喜欢生活。”

她每天晚上哭,在家整整一个月不出门。她抵触家里给找工作。父母怕给她压力,“我爸就一直跟我说,没事,我就养着你。”

宋佳琪自尊心很强,自己没办法振作,也不听任何人安排。在家待了半年,“直到有一天,我妈喝多了之后回来,突然开始哭,然后说你到底要我怎么样?”

她至今记得那个场景,“那真的是我……从小到大,我妈一直觉得我是她的骄傲,那一次我就觉得,我长这么大不应该只为我自己活,我应该对父母负责,我不能让我妈妈这么难过。”

油田已经进不去,爸妈给她在盘锦市机关单位找了份工作。她开始适应家乡的生活,闺蜜陆续返乡,让她觉得身边的人很重要,比在哪一个城市更重要。

奶奶的过世,让宋佳琪坚定:要陪伴在父母身边。

奶奶病重手术,状态很不好,不知道自己是癌症晚期。爸爸不让女儿在奶奶面前哭,她忍不住眼泪,想回家缓两天再去医院。

再去时,奶奶已经病危。她觉得奶奶一定想让自己陪着走完最后一程,也肯定想见表哥表姐,就赶紧打电话。

表姐就差三分钟,没能在奶奶过世前见上一面。宋佳琪第一次感受到,“老人,真是说走就走了。”

她看着爸爸处理后事,爸爸是奶奶唯一的儿子。“他一滴眼泪都没有,只有他全场一滴眼泪都没掉。”

宋佳琪告诉记者,她和爸爸关系并不很好,那次是她从小到大第一次觉得,要成为像父亲一样的人。她也一滴眼泪都不掉,作为孙子辈,“我有义务要去担很多东西,我要去打理这些一切”。

奶奶火化的时候,宋佳琪开始心慌,她妈妈把手放在她后背上,感觉心都快跳出去了。直到她看到奶奶白骨出来的那一刻,她释怀了,觉得那样的心慌,是奶奶在跟她告别。

奶奶这件事给她触动很大。“原来我妈求我什么事,我就特别不屑,觉得唉呀你怎么什么都不会,现在就是她走(出门)之前,我一定会提醒她所有的一切,帮她打点所有的一切。”

对爸爸,“碍于表达可能会错过很多东西,所以我觉得现在应该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感情。”

宋佳琪觉得这一切,都是奶奶教给她的。

后来妈妈跟她说,“你看还是在父母身边比较好吧,父母以后真的离不开孩子。”宋佳琪虽然不愿意离开父母,但是她希望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哪怕我真的需要她,我也一定不会说:你一定要留在妈妈身边。”

她不认为返乡是独生子女的宿命,“你一定要去权衡,这是你作为子女的义务。但是做什么选择并不是你的义务,你有选择你自己人生的权利。”

宋佳琪没有放弃梦想,她在业余时间交了很多爱好摄影的朋友。朋友景岩也是油田弟子,在油田工作过三年,如今离开油田,开了一个摄影室。

返乡后,宋佳琪觉得北方小城很可悲的一件事是,大家的家乡意识不浓,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好家乡的东西,一味觉得大城市好、机会多,很少会有年轻人说要在盘锦发展出一片事业,完成梦想。

虽然觉得油田是盘锦很重要的一部分,她并不认为油田是全部。“能源是会耗尽,但是人是会繁衍的,梦想也一直会有。”

有油田特色的店铺

她能感受到盘锦这两年,年轻人流失很严重,“但是你说这个城市,它也不可能黄,只能再开发别的东西出来。让城市有更多的机会,变得鲜活一点。机会多,外地人都会过来的。”

河北小伙陈旻浩在盘锦待了5年,当年和他一起来辽河油田的几个外地同事,有的辞职去武汉化工厂,有的辞职去北京学计算机,当地人也有辞职离乡的。

阻止他回老家最大的原因是房价,现在一平大概17000,老家工资水平完全负担不了。盘锦地段好的房子4000多一平,差一点的两三千。陈旻浩贷款买了一套。

陈旻浩老家在河北农村,家里人不希望他变动工作。陈旻浩现在上两天班休息四天,业余时间做手工、摄影,开了个工作室。

这些年,他觉得盘锦的人文气息有所提升,新建了广厦艺术街,可惜没什么人。一到晚上,人最多的地方是广场,都在跳广场舞。

对于未来,陈旻浩说如果油田衰败,他会选择离开。如果他在盘锦安家,或者人到中年不想走了,将来也会把孩子送出去,“尽可能咋说,我想让他去看看外边”。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