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_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故事片-阿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5-24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程佳  
核心提示:无国界的音乐不朽,一个个音符便可串联起无限的家国情怀。5月13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在北京举行首映发布会和首映典礼。《音乐家》描述了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从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图的漂泊历程与他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其中的家国情怀让现场观众感受颇深。时隔20年,“世纪姐妹”在京相聚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的音乐家冼星海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人生最后在哈萨克斯坦的岁月鲜为人知。1941年


原题: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让中哈两国人文交流开花结果
核心词:哈萨克斯坦,音乐家,冼星海,阿拉木图,阿曼,黄河大合唱,故事片,友谊,电影


  无国界的音乐不朽,一个个音符便可串联起无限的家国情怀。5月13日,中国与哈萨克斯坦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在北京举行首映发布会和首映典礼。《音乐家》描述了冼星海生命最后5年从延安到莫斯科再到阿拉木图的漂泊历程与他对祖国的深切思念,其中的家国情怀让现场观众感受颇深。

  时隔20年,“世纪姐妹”在京相聚

  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歌曲的音乐家冼星海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人生最后在哈萨克斯坦的岁月鲜为人知。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在莫斯科制作纪录片的冼星海回归之路受阻,随后辗转前往阿拉木图。在举目无亲、贫病交加之际,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为他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家。在阿拉木图,冼星海创作了《民族解放》《神圣之战》《满江红》等著名音乐作品,并根据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德的事迹创作出交响诗《阿曼盖尔德》,激励人们为抗击法西斯而战,受到当地人民广泛欢迎……这段故事,就是影片《音乐家》所讲述的内容。

  发布会上,众主创成员悉数亮相,最令全场观众注目的是79岁的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和曾与冼星海情同父女的83岁哈萨克斯坦老人卡利娅的相聚。时隔20年的相聚,不仅让两位老人泪洒现场,也打动了台下无数观众。冼妮娜动情地说:“爸爸在我8个月大的时候就离开了我,我和妈妈每天都在期盼他的归来,但等到的是他离世的消息……当知道是卡利娅一家帮助爸爸度过困难时,我的心早就跟她连在了一起。我这辈子都在寻找父亲,寻找跟父亲有关的一切。《音乐家》描写的正是父亲离开我之后的人生故事,这正是我最想知道的。”谈及记忆中的时光,两位老人早已泣不成声,互相拭去眼角的泪水。拜卡达莫夫的外甥女卡利娅,幼时与冼星海生活过一段时间,二人情同父女。卡利娅回忆,在酷寒的战争岁月,每天当她瑟缩着从学校回到家时,冼星海都会帮她脱下冻得硬邦邦的鞋子和包脚布,一边用双手搓揉她冻僵的小脚,一边向上面哈气。卡利娅说:“冼星海把对女儿的思念与爱寄托在了我的身上,我也一直把冼妮娜看作亲妹妹。感谢他把我当亲生女儿一般看待……衷心希望《音乐家》这个故事片能让更多中国观众看到。”观影过程中,许多观众被两位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因为冼星海而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姐妹情深深打动。

  正是中哈首部合拍故事片《音乐家》让两位老人跨越距离相逢。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馆zhengzhi(dangjin-这词和相关)参赞卡巴吉耶夫说:“文化是直抵人心的无形力量,能冲破藩篱。冼星海创作的《阿曼盖尔德》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黄河大合唱》也让我们感受到跃动音符中的家国情怀。亚洲是一个多元文明的大家庭,通过电影和音乐等艺术交流形式,能够让大家彼此包容,减少冲突。”

  开创中哈合拍电影的新纪元

  故事片《音乐家》于2017年6月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开机,由中国维吾尔族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执导。冼星海的扮演者-;-;中国知名演员胡军,出生于音乐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弹钢琴的镜头,都是他亲自演奏。胡军表示,出演该影片在演技上遇到了非常大的挑战,从以往的硬汉转向一个柔情浪漫的音乐家令他颇费心力;为了更好地演绎病重期间的冼星海,他减重多达18斤。“看完剧本就被冼星海的故事打动了,为了拍好电影我对他的故事进行了深入了解学习。当听说有机会能演这个角色,家人让我推掉其他工作必须去演。”胡军说。

  饰演冼星海妻子钱韵玲的袁泉也分享了自己的感悟:“有一场戏是钱韵玲一边红着眼眶一边画乐谱,其实它体现的是冼星海夫妻相隔万里的凄苦与思念。这一细节完全还原了历史,展现了她对冼星海音乐事业的支持,演完后我真的感受到了这位音乐家的伟大。”饰演拜卡达莫夫的别里克·艾特占诺夫,在哈萨克斯坦也是家喻户晓,他说:“拍摄过程十分曲折,大家凭着对两国音乐前辈的敬意,一起克服困难,共同推动影片的拍摄。我希望把拜卡达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哈萨克斯坦人。”

  “80年前,《黄河大合唱》在中国的大地上响起,之后又在哈萨克斯坦回响。冼星海用音乐让中哈两国人民达成心灵上的沟通,人类共同的命运在激昂的乐曲中唱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希望通过冼星海的伟大形象,传递人类共通的价值与情怀。

  中哈两国友谊的象征

  “冼星海用音乐在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让我们永远铭记他的名字,愿中哈友谊世代相传。”这句话已永远镌刻在阿拉木图冼星海纪念碑上。1999年,阿拉木图专门建立了以“冼星海”命名的大道,“拜卡达莫夫大道”与之相邻,以纪念两位音乐家的友谊。《音乐家》开创了中哈两国合拍电影的新纪元,哈方制片人谢里克·朱班迪科夫说,此次能与近10年来电影工业发展迅速、电影国际合作水平较高的中国合作,对他们来说,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带来的理念、技巧、设备,都让哈方受益匪浅,“提高了哈萨克斯坦电影工业的水平”。他还激动地说,哈中两个剧组的合作“就像久别的亲人一样,这就是民心相通”。

  《音乐家》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哈两国政府间《中哈合作拍摄电影协议》的启动项目,开创了中哈两国电影合作的新纪元,为推动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卓越贡献。出品人沈健表示,为了将冼星海的动人经历搬上大银幕,整个幕后团队竭尽所能,耗时两年在中哈两国实地走访,收集与冼星海有关的一手资料。摄制组辗转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拍摄,前后历时近5年,先后有300人参加剧组,两万人参与拍摄。在影片完成初期时,中哈两国领导接见了剧组成员并观看了片花,如此高度的重视令沈健深受感动。“《音乐家》的意义已经超越影视作品,更是中哈两国友谊的象征。这部电影将让哈萨克斯坦人民感受来自中国的真诚致意。今年是《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80周年,希望中国观众通过《音乐家》了解冼星海生命的最后岁月,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音乐家。”沈健说。

责任编辑:郑思明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