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专访世界经济论坛专家:中国在气候领域_稳步-转型-气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4-23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李霈韵  
核心提示:>中新社柏林4月23日电(记者彭大伟)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能源与物资的未来”平台总监罗伯托·博卡(RobertoBocca)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时,赞赏中国近年来在气候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中国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一个得分逐年稳步提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稳步实现能源转型的最大经济体。4月22日,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



专访世界经济论坛专家:中国在气候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能源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

中新社柏林4月23日电 (记者 彭大伟)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能源与物资的未来”平台总监罗伯托·博卡(Roberto Bocca)22日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时,赞赏中国近年来在气候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表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中国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一个得分逐年稳步提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稳步实现能源转型的最大经济体。

4月22日,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能源与物资的未来”平台总监罗伯托·博卡(Roberto Bocca)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时赞赏中国近年来在气候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中国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一个得分逐年稳步提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稳步实现能源转型的最大经济体。(资料图片) 中新社发 世界经济论坛 供图

4月22日,世界经济论坛执行委员会成员、“塑造能源与物资的未来”平台总监罗伯托·博卡(Roberto Bocca)接受中新社记者连线专访时赞赏中国近年来在气候领域持续取得进展,为全球能源转型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表示,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布的能源转型指数,中国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一个得分逐年稳步提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稳步实现能源转型的最大经济体。(资料图片)中新社发 世界经济论坛 供图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发布的最新一期《推动能源系统有效转型》报告指出,中国过去十年间在能源转型指数上进步明显。报告认为,中国取得的上述进步主要得益于国家降低了经济发展的能源强度,通过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结构的去碳化,以及加大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以不断改善政策环境。

近日来,中国密集开展气候外交。“大国之间无疑存在着竞争,但气候变化攸关整个世界的安危,它的重要性超越所有竞争。”罗伯托·博卡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正是这样一个需要全球形成共识、携手前进的议题。“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多边合作,这非常值得欢迎。”

罗伯托·博卡认为,应对气候不仅需要尝试新的技术,也需要引入新的机制,碳市场就是其中之一。他注意到,在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前,中国已经在地方层面开展了试点,且对欧盟碳市场保持了长期观察,吸取了欧盟发展碳市场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中国的碳市场甚至可以比国际上现有的成熟碳市场更具效率。”

他分析,中国的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之所以具有关键意义,是由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主要碳排放国,其启动全国碳市场不仅对中国本国而言是迈出了一大步,对于中国周边以及所有同中国开展合作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都是一大步。

谈及世界经济论坛编制的能源转型指数所反映的中国成就,罗伯托·博卡指出,中国过去十年间做得非常好。“中国今年排名68位,如果采用和今年相同的计算方法的话,2012年中国的排名是89位,因此中国十年间的排名足足上升了21位。”

其次,过去十年,在指数涵盖的115个国家中,只有13个国家得分逐年稳步提高,“中国不仅做到了这一点,更是实现这一成就的国家中总体经济规模最大的。这对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而言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值得强调的是,中国是二十国集团(G20)中唯一得分逐年稳步提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全球范围内稳步实现能源转型的最大经济体。这真的是非常积极的贡献。”罗伯托·博卡表示,能源转型不仅涉及到能源的可持续性,也涉及到如何确保能源安全、如何以经济的方式获得能源。“中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既实现了经济发展,又能越来越有效地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无论碳排放发生在北京、柏林,还是底特律,对地球而言都是一样的,人类都将承受其带来的后果。”罗伯托·博卡期待世界各国未来能够举行更多气候领域的峰会、对话,同时拿出更多行动,“如果说上一个十年是奠定基础和动员各方的十年,那么下一个十年我们就必须加快行动的速度和力度、且持之以恒。”(完)

【编辑:李霈韵】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李霈韵)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