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岁月11载“最”多是收获——专访即将_英国-约翰逊-英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29  来源:中国新闻网(cns2012)  作者:苏亦瑜  
核心提示:中新社伦敦1月28日电题:岁月11载“最”多是收获——专访即将卸任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中新社记者张平11载转瞬逝去,满头黑发已变丝丝白发的刘晓明大使在2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用“收获”一词概括了他出使英伦的4千多个日夜。而“收获”的背后,是一连串的“最”字在闪动。资料图: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中新社记者周兆军摄“黄金时代”——最辉煌的岁月刘晓明感慨道,11年里,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英领导人的互访。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



岁月11载“最”多是收获——专访即将卸任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中新社伦敦1月28日电 题:岁月11载 “最”多是收获——专访即将卸任的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中新社记者 张平

11载转瞬逝去,满头黑发已变丝丝白发的刘晓明大使在28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用“收获”一词概括了他出使英伦的4千多个日夜。而“收获”的背后,是一连串的“最”字在闪动。

资料图: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摄资料图: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 中新社记者 周兆军 摄

“黄金时代”——最辉煌的岁月

刘晓明感慨道,11年里,有幸见证并参与了中英领导人的互访。印象最深刻的是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那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超级国事访问”。

英方给予超高规格礼遇,伦敦塔桥和格林公园以英国王室最高礼仪共鸣放103响礼炮,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为习主席举行隆重欢迎仪式,两次设宴款待习主席夫妇,王室三代众多成员一同出席。

时任英国首相卡梅伦在正式活动后,还邀请习主席夫妇赴乡间别墅做客,并亲自陪同访问曼彻斯特。

中英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开启了中英关系“黄金时代”,中英合作结下累累硕果:两国货物贸易额从2010年的501亿美元跃至2020年的923亿美元,中国对英投资和英国对华出口分别增长近20倍;在英中国留学生从10万多增至22万,年度人员往来由100万增至200多万,都翻了一番。

深耕友好关系——任期最长的驻英大使

刘晓明于2009年12月被任命为新中国第11任驻英国大使,2010年2月抵英开始履职。

刘晓明认为,英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工业革命发源地、曾经的世界头号强国,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英国经济、金融、科技较为发达,制度成熟完善,总体较为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来此投资兴业;英国风光优美,教育兴旺,高校水平世界领先,吸引着越来越多中国游客与学子。

多年来,英国在中国对外交往中扮演着重要角【se】,两国关系虽历经不少风雨,但始终向前发展。中英都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大国,中英关系应该也完全可以发展好,更好造福两国及世界人民。

刘晓明先后与布朗、卡梅伦、梅、约翰逊等4位首相和米利班德、黑格、哈蒙德、约翰逊、亨特、拉布等6位外交大臣交往、共事,与英国政府官员、议会议员以及工商、文教、科技、智库、媒体等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

持节英伦11年,刘晓明成为中英关系史上任期最长的驻英使节,也是中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驻外大使。

对此,刘晓明深感荣幸和自豪。期间,刘晓明收获了丰富经历和珍贵友情,与很多朋友建立了深厚情谊,令他备感珍惜并终生难忘。

讲好中国故事——最勤奋的驻英外交官

11年里,刘晓明坚持不懈讲好“中国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和“中英合作的故事”,努力增进了中英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弥补了英国各界对华“认知赤字”和“信任赤字”。

刘晓明表示,如果说“遗憾”的话,那就是英国少数政客对中国仍存在“认知误区”,甚至是很深的偏见,他们的错误言行往往给中英关系制造困难和障碍。

11年来,中英关系确实经历波澜起伏,既有习近平主席对英进行“超级国事访问”、开启中英关系“黄金时代”的高光时刻,也有因英方在涉华问题上错误言行导致两国关系受损的低迷之时。

刘晓明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要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得到遵守,中英关系就向前发展;反之则遭遇挫折,甚至倒退。”

刘晓明指出,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动荡变革期。新冠肺炎疫情呈现长期化态势,对各国的深层次影响持续发酵,保护主义、强权政治仍是阻挠各国开展合作的主要障碍,复苏经济、优化治理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突出挑战。

11年来,刘晓明遍访英伦各地,演讲700余场,在主流报刊撰文170多篇,接受主流媒体采访170多次,频繁亮相英国各大电视台,还通过推特和脸书等社交媒体积极发声,被英国舆论界和外交界称为发表文章最多、上镜率最高、被引用率最频的“最勤奋”外国驻英使节。

在结束专访时刘晓明表示,英国是他47年外交生涯的最长一站,也是最后一站。无论今后身在何处,他都将始终心系中英关系,继续为中英友好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可谓“烈士暮年壮心在,最是老骥伏枥时。”(完)

【编辑:苏亦瑜】
转载自中国新闻网(cns2012)(cns2012)
综合(苏亦瑜)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