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英拟寻求延迟脱欧期限欧盟态度强硬拒绝_英国-国会-延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核心提示:中新网4月4日电综合报道,当地时间4月3日,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首相特雷莎·梅政府向欧盟寻求延迟脱欧期限的法案,从而阻止硬脱欧。但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明,若英国无法于本月12日前通过脱欧协议,便不可能再短暂延期。资料图: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英国议会要求政府向欧盟寻求延迟脱欧限期报道称,英国国会议员3日晚间以一票之差通过一项法案,责成政府要求延期脱欧,以避免无协议脱欧。据悉,313名议员投票赞成,312名议员投票反对。该法案由来自不



英拟寻求延迟脱欧期限欧盟态度强硬拒绝延期

中新网4月4日电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4月3日,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要求首相特雷莎·梅政府向欧盟寻求延迟脱欧期限的法案,从而阻止硬脱欧。但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明,若英国无法于本月12日前通过脱欧协议,便不可能再短暂延期。

    保守党脱欧派的欧洲研究小组副主席史蒂夫·贝克说,现在该是梅首相辞职的时候了。资料图:英国首相特蕾莎·梅。

英国议会要求政府向欧盟寻求延迟脱欧限期

报道称,英国国会议员3日晚间以一票之差通过一项法案,责成政府要求延期脱欧,以避免无协议脱欧。

据悉,313名议员投票赞成,312名议员投票反对。该法案由来自不同党派的英国议员小组制定,将授予首相特雷莎·梅确定延迟英国脱欧所需时间的权利。

该法案将于4日交至英国上议院进行表决,有分析称,这一法案有可能会通过。据议员们称,该法案给予了英国在最后一刻避免灾难的机会。

据报道,3日早些时候,英国议员表决是否就脱欧再次对政府进行指示性投票,结果以310票对310票打平。英国国会下议院议长约翰·伯考其后投下反对票,否决再进行指示性投票的提案。

伯考解释投反对票的原因时表示,如此重大的决定不应在没有大多数赞同的情况下作出,而“这个本来不存在的大多数,不应由议长来创造”。

    特蕾莎·梅此前承诺,只要协议获通过,她便会辞职。29号投票结果出炉后,梅的发言人拒绝回应记者“特蕾莎·梅会否辞职”的提问,仅称首相正集中处理对国家正确的事情,继续寻求国会支持脱欧协议。资料图:英国国会。

再寻求短暂延脱欧 保守党批交出“脱欧钥匙”

报道称,特雷莎·梅日前曾与内阁召开长7个多小时的紧急会议,会后宣布将向欧盟要求再短暂延迟脱欧至不迟于5月22日,并寻求与工党党魁科尔宾合作,让英国走出脱欧困局。

3日,特雷莎·梅与科尔宾会面。英国《泰晤士报》引述一位内部人士消息称,特雷莎·梅为了使脱欧协议通过,同意组成一个关税同盟,并终止单一关税市场。英国《卫报》表示,特雷莎·梅与科尔宾将在本周末达成协议。

有分析称,特雷莎·梅接受较倾向软脱欧的让步方案,可能会引发“硬脱欧派”的多名保守党以至内阁成员的不满,从而引发保守党内部分裂。分析指出,这等于是把脱欧前途交由工党掌握。

按照英国早前与欧盟达成的协议,英国需于4月12日或之前脱欧,但英国国会至今仍未通过脱欧协议以及“指示性投票”选项。

特雷莎·梅此前宣布,将尽可能寻求短暂延迟脱欧,直至有脱欧协议获国会通过,同时希望与科尔宾对话,“确保我们可在有协议的情况下离开欧盟”,目标是在4月10日欧盟峰会召开前,把脱欧协议再交国会表决。

据报道,特蕾莎·梅曾表示,假如与工党合作失败,英国政府将会把多个脱欧选项提交至国会,并进行约束力的表决。

    3月23日,在欧盟同意英国延迟脱欧、英国脱欧前景仍面临“灾难的不确定性”困境之际,伦敦市中心举行了大规模呼吁举行“第二次脱欧公投”的示威游行。名为“交给人民”的组织者声称,参加示威游行的英国民众来自全国各地,超过一百万人。图为高举标语的少女。中新社记者 张平 摄资料图:3月23日,英国伦敦市中心举行了大规模呼吁举行“第二次脱欧公投”的示威游行。中新社记者 张平 摄

欧盟态度强硬 容克拒再延脱欧

对于特蕾莎·梅或寻求短暂延迟脱欧一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表明,若英国无法于本月12日限期前通过脱欧协议,便不可能再短暂延期。

据报道,特蕾莎·梅将于4月10日前往比利时出席欧盟峰会,要求欧盟同意短暂延迟脱欧至5月22日。

法国总统马克龙2日与到访的爱尔兰总理利奥·瓦拉德卡会面时称,英国延期“脱欧”并不会“理所应当地”使英国得以参加今年5月的欧洲议会选举。

奥地利总理库尔茨态度更强硬,他表示,英国国会的态度基本上未曾发生改变,绝对无理由再延期脱欧。

容克表示,4月12日是英国国会通过脱欧协议的“最后限期”,若仍无法通过,便不可能再短暂延迟脱欧,他相信英国于当天极可能无协议脱欧,他会确保欧盟作好准备。

欧盟首席谈判代表巴尼耶曾表示,英国只能选择无协议或长时间延迟脱欧。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