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马耳他中学生研习中国苏绣_马耳他-玛丽亚-马丁-花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08  来源: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作者:沃达拉圣玛格丽特学院中学学生:谢兹登·皮萨尼、塞莱恩·赛义德、肖恩&mi  
核心提示:2020年11月23日,马耳他科斯皮夸市的沃达拉圣玛格丽特中学组织四年级理科学生开展关于中国苏绣制作的研习活动。今年是该校“中国角”成立十周年,这项研习活动被纳入材料性质的学习单元。学生谢兹登·皮萨尼、塞莱恩·赛义德、肖恩·博格、玛丽亚·韦拉和老师马丁·阿祖帕迪研习苏绣协调这一项目的资深科学教师马丁·阿祖帕迪说:“课堂


原题:马耳他中学生研习中国苏绣
核心词:苏绣,马丁,马耳他,花线,玛丽亚,研习,学生,针法,学生们,巧夺天工,线条


  2020年11月23日,马耳他科斯皮夸市的沃达拉圣玛格丽特中学组织四年级理科学生开展关于中国苏绣制作的研习活动。今年是该校“中国角”成立十周年,这项研习活动被纳入材料性质的学习单元。


学生谢兹登·皮萨尼、塞莱恩·赛义德、肖恩·博格、玛丽亚·韦拉和老师马丁·阿祖帕迪研习苏绣

  协调这一项目的资深科学教师马丁·阿祖帕迪说:“课堂知识加以反复实验研究,让学生更好了解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潜在差距,这是一个新颖且引人入胜的教育方式,提供了丰富学生思想的独特机会。”

  通过此次中国苏绣科学研习项目,学生们有幸亲身体验中国苏绣的艺术性和丰富性。

  苏绣有着2500年的历史,与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和粤绣(广东)誉为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有着“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美誉,具有绣面平展、图案边缘齐整、用针细巧且线条排列紧凑且不露针迹的特点。苏绣注重运针变化,针法从原来常有的十八种发展为如今的四十余种。

  在苏绣的制作过程中,通常使用两种著名的技法,即平绣和乱绣。苏绣大师杨守玉在20世纪30年代发明了“乱针绣”。这是一种似乱不乱、乱中有序的绣法。用这种针法绣出的作品通常由直斜、横斜线错综组合,线条交叉掺合而成,再经过反复多次的分层掺色,疏密,直至光、色、形与实物一致为止。

  在中国,苏绣的绣制技艺代代相传,通常需要练习多年才能掌握。苏绣从设计、缝制到成品、装裱,每件作品都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

  苏绣讲究花线的粗细,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苏绣大师顾金珍在3分钟内将单根花线劈为96根细线,因此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苏绣中,不同粗细的花线作用不同,如绣金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出轻盈飘渺的质感。而绣鱼身时,线条就要使用粗线且排针密,才能表现出鱼身的浑厚感,使绣出的金鱼栩栩如生。

  传统苏绣多以花鸟鱼虫、自然景观和中国国画为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主题也变得流行起来。

  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新的绣法“双面绣”。双面绣技法巧夺天工,是在同一块底料上,且在同一绣制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图像。针迹点滴不露,使两面异色分明,天衣无缝。双面绣是苏绣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表现了苏绣的技艺水平,在艺苑中吐芳挺秀。

  活动结束,学生们近距离欣赏了苏绣工艺品。


学生塞莱恩·赛义德在老师马丁·阿祖帕迪的指导下欣赏苏绣工艺品

  马丁·阿祖帕迪老师和学生们特别鸣谢中国驻马耳他大使馆、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和中马友好协会的持续帮助和支持。

  作者:沃达拉圣玛格丽特学院中学学生:谢兹登·皮萨尼、塞莱恩·赛义德、肖恩·博格和玛丽亚·维拉,在高级科学教师马丁·阿祖帕迪的指导下完成。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