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老照片串起的中马传统友谊及故事新编_马耳他-友谊-文化中心-葬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1-25  来源: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  作者:克里斯汀·阿奎丽娜  
核心提示:编者按:几张尘封的老照片,一个不期而至的纪录片拍摄想法,瞬间引发对中国和马耳他一段历史友谊的追寻。“为有牺牲多壮志”,上世纪70年代,在参与援建马耳他干船坞工程期间,徐会仲和谷岩昭两位烈士不幸牺牲并长眠于此。这些照片是不是他们葬礼的照片?从老照片开始“红色干船坞”的讲述,在今天是多么的有意义……于是,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这一历史追寻,撰写传统友谊的


原题:老照片串起的中马传统友谊及故事新编
核心词:马耳他,照片,葬礼,文化中心,船坞,友谊,摄影师,逝者,烈士


  编者按:

  几张尘封的老照片,一个不期而至的纪录片拍摄想法,瞬间引发对中国和马耳他一段历史友谊的追寻。“为有牺牲多壮志”,上世纪70年代,在参与援建马耳他干船坞工程期间,徐会仲和谷岩昭两位烈士不幸牺牲并长眠于此。这些照片是不是他们葬礼的照片?从老照片开始“红色干船坞”的讲述,在今天是多么的有意义……于是,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始了这一历史追寻,撰写传统友谊的故事新编,探索更多开放、可持续的文化交流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耳他国民报纸《马耳他时报》的全文配图报道,更是引发马耳他友人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想。

  只需轻轻一按快门,智能相机即刻化瞬间为永恒。摄影犹如时光机器一般,带领人们跨越时间的长河,一张张带着时光印记的黑白影像叙述着往日的景象,在光影交错间,我们回到定格的那一刻,去感受当时人们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去经历照片中正在发生的故事。19世纪,来自西方的摄影师们揭开了近代中国摄影史的帷幕,他们用镜头记录了两个世纪前中国的风土人情。19世纪60年代前后,摄影技术被外国摄影师们带入中国,职业摄影师和摄影工作室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出现。

  今天的故事是关于在马耳他举行的两场中国葬礼的老照片。

  2019年9月12日那一天,一位马耳他女士来到位于马耳他首都瓦莱塔的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办公室,与中心人员分享这些令人难忘的照片。据她所说,她是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的这些照片。她的丈夫以前在殡仪馆工作,当时摄影师把照片送给他,作为举行这次葬礼的留念。摄影师拍摄这些照片来纪念在马耳他举行的两场中国人的葬礼,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事件。可惜这位女士未能找到有关这些照片的书面文字记录,她将照片捐赠给中国文化中心,以纪念中马建交友谊和相关历史事件。

  这些照片来得正是时候,因为现下正有一个马耳他纪录片项目被推荐给中国文化中心的杨晓龙主任。该纪录片是关于中国援助马耳他建设“红色干船坞”(也被称为马耳他造船厂)工程的故事,以及在1979年间两名中国工作人员不幸离世的事件。

  中国文化中心与墨尔本历史硕士和法学博士雷蒙·曼吉恩教授(Raymond Mangion)取得联系。教授向中心提供了有关红色干船坞历史事件的相关信息,详细说明了这两名中国烈士的情况。 在中国派来援助马耳他建造红色干船坞的800名工人中,徐会仲烈士和谷岩昭两名烈士没能回到中国。

  1979年3月16日,在6号码头工作的中国工程师徐会仲不幸遇难,享年47岁。在1979年4月23日,他被总统授予马耳他共和国服务勋章。而谷岩昭则为自然死亡,享年46岁,他们为国捐躯长眠于马耳他。

  在关于这部纪录片剧本的讨论会议上,杨晓龙对探求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尤其是照片是否与码头烈士有关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文化中心由此开始研究这些尘封已久的老照片。经过详细分析,我们发现照片中的两个葬礼仪式都在皮埃塔市(Pieta)的布拉夏(Braxia)公墓举行。而两名中国烈士被安葬在阿多洛拉塔(Addolorata)公墓。有了这些相关信息,排除了这些葬礼照片与1979年红色干船坞事件有关的可能性。

  尽管如此,我们并没有停止研究的步伐,并重新开始在照片中寻找更多线索。从照片中的衣着风格和背景里的马耳他的老款公交车,可以看出这些照片是在70年代左右拍摄的。另一个线索是照片背面和信封上的信息。这些信封曾经属于马耳他摄影师安东尼·阿瑞戈·阿祖帕迪(Anthony Arrigo Azzopardi),他是著名的马耳他摄影记者利诺·阿瑞戈·阿祖帕迪(Lino Arrigo Azzopardi)的父亲。

  根据凯文·卡沙(Kevin Casha)撰写的《马耳他摄影师与主角的历史》一书,我们得知安东尼·阿瑞戈·阿祖帕迪(Anthony Arrigo Azzopardi)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名特警,他曾拍摄当时驻扎在马耳他的武装部队人员的照片。他曾经在首都瓦莱塔的梅利塔街(Melita Street)拥有一家文具零售店,随着安东尼对摄影的兴趣与日俱增,最后他将文具店改为了新闻摄影工作室。遗憾的是,安东尼和利诺(安东尼的儿子)都已去世,我们无法获得任何相关信息。

  我们发现这两个葬礼分别有其各自的规格和牧师。单单根据这些照片很难确定这两个葬礼是在同一天举行,或逝者彼此间是否具有亲属关系。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人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有所不同。其中一个棺材的设计更具艺术性,并且葬礼有马耳他当地乐队进行伴奏,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这个葬礼的规格非同一般。所以,这名逝者生前要么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要么非常富有。相反,另一个棺材的设计较为简单,我们推测这名逝者生前可能为中产阶级。

  最后,中心工作人员去了墓地,沿着照片中人们在葬礼仪式中所经过的地方寻找,希望能找到坟墓的所在位置。布拉夏公墓建于1857年,大部分埋葬的是外国人和多信仰者。这个公墓现由马耳他国家信托基金管理。通过在墓地的研究和考察,我们发现了3个属于70年代和4个属于60年代埋葬于此的中国逝者的墓碑,但是因为没有确切的日期和中文名字,很难确定哪两个墓碑分别属于照片中的两位逝者。中国文化中心在此呼吁大家,如果您认识相关人士或知道任何与这些照片有关的信息,请与中心联系。

  这些照片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那就是在葬礼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许多马耳他人和中国人都出席到场表示敬意。请谨记,自1972年,在马耳他前总理唐·明托夫(Dom Mintoff)执政期间中国与马耳他建立了深厚的外交关系,由此马耳他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欧洲国家。这种长期稳固的外交关系为马耳他带来了许多机遇,但这不仅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商务往来,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开端。

  中马建交为两国之间带来了互利互惠的好处,两种不同的文化也可以相互交流和分享。这种互动更多的是随着中国文化中心为所有生活在马耳他的公众建立沟通和交流的文化桥梁而发展起来的。

  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致力于举办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开办汉语培训和中国文化艺术类培训班,开设中英文图书馆,并为中马艺术家提供交流、演出和展示的机会,极大促进了两国之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分享。我们认为这些珍贵的照片证明了两国之间长期互助友爱的关系。多年来,中马两国或许相隔万里且发展各异,但彼此之间互鉴互赏的精神却是不谋而合。马耳他人民一直对中华文化有着极大的兴趣和赞赏。

  可以肯定的是,自1972年中马建交以来,两国积极开展文化、旅游、商务合作,两国人民在相互往来中必定留下了许多难忘回忆,或许是一段动人故事,或许是一张珍贵照片,中国文化中心希望大家重拾这些珍贵回忆,将你珍藏的记忆与我们分享,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往日时光,并继续为两国友谊创造更多美好新篇章。正如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所说,“友谊是团结整个世界的唯一纽带。”

责任编辑:胡梦音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