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元网总制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事万象 » 国际时事 » 正文

新国学网:创意与生活:瓦曲彝族银饰敲开"脱贫致_彝族-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凉山彝族自治州-脱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0-12  来源:中国驻伦敦旅游办事处  
核心提示: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中国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截至2019年,中国共设立了2310个非遗工坊,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解决20万贫困人口脱贫。本期“创意与生活”,小编要介


原题:创意与生活:瓦曲彝族银饰敲开"脱贫致富"门
核心词:银饰,彝族,脱贫,村民,加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扶贫,凉山彝族自治州,村寨,凉山州


  编者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民族生存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不仅有利于非遗的传承发展,也有利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近年来,中国各地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以传统手工艺为重点,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截至2019年,中国共设立了2310个非遗工坊,带动46.38万人参与就业,解决20万贫困人口脱贫。

  本期“创意与生活”,小编要介绍的便是瓦曲村的非遗扶贫故事。四川这个拥有200多户银饰加工户的村庄,所生产的彝族银饰不仅畅销凉山州,还销售到了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听说只要有彝族人居住的地方,就能看到瓦曲村加工出来的银饰;也正是这些银饰让瓦曲村在2016年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瓦曲村看看吧。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乐青地乡的瓦曲村共有360户村民,其中200多户从事银饰加工。他们加工的银饰不仅畅销凉山州,还销售到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瓦曲村驻村第一书记唐开清自豪地说:“脱贫路上,正是这叮叮银响,让我们在2016年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如今,瓦曲村每年加工的银条突破3万公斤。从事银饰加工的家庭,每户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多的能达到30万元。”

  瓦曲村的“非遗扶贫”路一开始也遇到了坎坷。虽然瓦曲银饰在凉山州颇受认可,但从事银饰加工并非易事,既要投入时间成本开展技能培训,还要投入资金购买原材料、拓展销售渠道。这些难题一开始就摆在了瓦曲村民们的面前。

  通过唐开清和村支书做银饰加工“大户”的思想工作,老党员曲目阿且表示愿意帮扶村里的贫困户和其他村民,最终吸纳了几十位村民加入他的银饰加工作坊。在他的带动下,瓦曲村的党员和其他“大户”们都加入到了帮扶队伍,吸纳村民就业、带动村民创业。现在,不少跟着曲木阿且学习手艺的村民都留在他的工坊工作,而工坊的生意经营得不错,带动了数十户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

  2017年,“彝族银饰制作技艺”被列入凉山州第五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瓦曲村成功创建为“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2020年,瓦曲村被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准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过去贫困的瓦曲村如今已换了新颜。未来,依托着2022年通车的成昆铁路复线,瓦曲村还计划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巩固脱贫成果,将彝族传统银饰改良成旅游商品,在村里开辟银饰制作体验工坊,让这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视频来源: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

责任编辑:郑思明






关注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

新国学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