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子曰:“君子疾①没世②而名不称焉。”  
            【注释】 
               ①疾:恨。②没(mo)世:死亡。 
            【译文】 
              孔子说:“君子的遗恨是到死而名声不被人称颂。” 
            【读解】    
               那岂不是说人不出名,终生遗憾了吗?  
                所谓人生在世,名利二字。 
                一个“名”字,白了多少少年头,流了多少英雄泪!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这是三闾大夫屈原的恐慌。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 
                这是科举时代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精神慰安。 
                “不能流芳百世,宁可遗臭万年。” 
                这已把对“名”的追求推向了极端。 
                至于“功成名就”、“扬名显亲”等,更是铸造着中国读书人 的人格心理。就是孔子自己,如我们在前面已多次谈到的那样, 虽然反复申说“人不知而不愠”之类的话,但也感叹“没有人知道 
              我啊!”(《宪问》)不被人知道,不被人了解,也仍然是孔子作 《春秋》也是为了“自见于后世”。(《孔子世家》)说穿了,正是“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因此,儒学并非不重名,并非不喜欢“令广誉施于身”(孟子语),而只是反对声闻过情,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罢了。 
                有道是,追名逐利。世不重名,则人尽趋利。如此说来,追 名倒也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使我们不生活在一条人人争权夺利 的单行道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