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李注:“驾,传也。”案:文选陆 机吊魏武帝文注引作“仲尼之驾税矣”;又引李范(上 脱“弘”字。)曰“税,舍也”。是李本“驾说”作“ 驾税”,上有“之”字;“者也”作“矣”。今本挩李 注诂“税”之词,正文复异,(古“税”字亦作“说” 。或李本正文亦作“说”,选注所引,亦用正字。)知 非李本之旧。 又案:注文“驾,传也”三字如系李注 ,似“传”字当读传遽之“传”,今下注又云“传言” ,知非李注。
如将复驾其所说,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
李注:“金宝其口,木质其舌,传 言如此,则是仲尼常在也。” 案:李本“说”字亦当 作“税”。驾其所税,谓驾其既息之道也。今注以传言 为训,明系以“言”训“说”,亦非李注。
螟●之子殪而逢,蜾裸祝之曰:“类我,类我。”久 则肖之矣。速哉!七十子之肖仲尼也。
李注:“肖,类也。蜾裸遇螟●而
受化,久乃变成蜂耳。七十子之类仲尼,又速于是。”
案:文选刘伶酒德颂注引“●”作“蛉”,(
太平御览九百四十五、广韵十五青
、叶大庆考古质疑六、史容山谷诗外集注二引同。广韵
二十四果又作“裸”作“蠃”。)引“速哉!七十子”
作“速哉!若二三子”。又引李轨注云:“螟蛉,桑虫
也;蜾蠃,蜂虫也;肖,类也。蜂虫无子,引桑虫蔽而
殪之,幽而养之,祝曰:‘类我。’久则化而成蜂虫矣
。速疾哉!二三子受学仲尼之化疾也。”据彼引,是李
本“七十”作“二三”,注文亦殊。今本惟“肖,类也
”三字与同,嗣外均非李注,即正文亦非李本也。
羿、逢蒙分其弓。
案:分当训裂。
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
李注:“桐,洞也。桐子,洞然未
有所知之时,制命于师也。”案:嘉佑本注文“洞也”
作“侗也”,下“桐子”亦作“侗子”,当据正。汉书
礼乐志:“桐生茂豫。”颜注训桐为通。 刘攽刊误云
:“
桐,幼稚也。杨子曰:‘师哉!师
哉!桐子之命。’”据彼说,盖以“桐”谊同“僮”。
俞正燮云:“桐读为僮。”(癸巳存稿。)本此。
师者,人之模范也。(徐养原考异云 :“一本无‘也’字。”)
案:初学记十八引有“也”字,“ 也”非衍文。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案:孟子尽心上篇疏云:“杨子云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如,仰天庭而知天下之居卑。 ’”
为其不舍昼夜与?
案:王观国学林九引此文及问道篇 “不舍”字并作“舍”,谓舍字之意与论语“不舍”不 合。是所据本作“不舍”。
满而后渐者,其水乎?
李注:“水满坎而后进,入学博而 后仕。”(考异云:“宋刻一本无。”) 案:事类赋 注七引“渐”作“进”,疑涉注误。御览五十九引注“ 学博”作“博学”,当据订。
吾未见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世德堂本作“欤”。)
案:文选女史箴注、王融曲水诗序 注所引并无“好”字,御览百八十八引同。(戴望校本 引。)“好”疑后人所增。盖既言斧藻,不必更着“好 ”字矣。
睎骥之马,亦骥之乘也。睎颜之人,亦颜之徒也。或 曰:“颜徒易乎?”曰:(世德堂本无 “曰”字。)“睎之则是。昔颜常睎夫子矣。”
案:文选运命论注、御览八百九十 七引“睎”并作“希”。运命论注又引李轨云:“希, 望也。言颜回尝望孔子也。”谢朓辞隋王笺注亦引“希 骥”语,复引李轨云:“希,望也。”与运命论注引同 。今本并挩。
吾不睹参、辰之相比也。
案:文选苏武古诗注引“睹”作“ 睹”,又引宋衷曰:“辰,龙星也;参,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星也。我不 见龙、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俱见。”疑宋衷注本作“辰、参”。
百川学海,而至于海;丘陵学山,不( 世德堂本上有“而”字。)至于山。
案:御览六百七引“至于海”作“ 归于壑”。事类赋注引“不至”作“而不至”,“而” 字当有。
是故恶夫画也。
李注:“画,止。”案:御览六百 七引“也”上有“者”字;五十三引“画也”作“住者 ”,引注“画,止”作“住,止”。
使我怀金纡紫,其乐不可量已。(世 德堂本作“也”。)
案:文选鲍明远拟古诗注引无“不
”字,“已”作“也”;宦者传论注、让平原内史表注
及后汉书宦者传注亦引“已”作“也”。(“
也”与“邪”同,“不”字当衍。
)宦者传论注引李轨曰:“朱,绂也。”拟古诗注引李
轨曰:“金,金印也。”后汉书注并引之。(“
朱”字叠。)今本并挩。
颜苦孔之卓之至也。
案:温公从宋、吴本无“之至”二 字,非也。脩身篇云:“公仪子、董仲舒之美之邵也。 ”此文句例正与彼同。之卓之至,犹云卓且至。
曰:“有教立道,无心仲尼;有学术业,无心颜渊。
”(音义云:“
天复本并作‘无止’。一止云天复
本‘心’作‘止’。”案:音义一本云云,盖谓他本校
引天复本。)
案:两“心”字嘉佑本并作“止” 。“无止”即下文所云“孰御”。彼文李注云:“孔子 习周公,颜回习孔子,无止之者。”是其说。(“术” 与“述”同。)
案:颜氏家训文章篇、后汉书杨赐 传注、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注、杨修与 临淄侯笺注并引“雕”作“雕”,(白帖八十六引同。 惟王观国学林九引此并下文“雕刻”作“雕”,引“玉 不雕”作“雕”。)
或问景差。(音义云:“旧本作‘景 ●’。”)
案:嘉佑本正作“●”。又史记屈原传“景差”, 索隐云:“杨子法言及汉书古今人表并是‘景瑳’。” 足考唐本异文。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如孔氏之门用赋 也。
案:意林引“用赋也”作“而用赋 ”,(御览五百八十七引同。)引“如”作“若”,“ 淫”作“媱”。
或问苍蝇红、紫。
李注:“苍蝇间于(世德堂本作“乎”。)白、黑 、红、紫,似朱而非朱(世德堂本作“紫”。)也。” (世德堂本“也”上有“非朱之义四字。)案:俞樾平 议云:“苍蝇则何间白、黑之有?疑原本本作‘苍駹’ 。”其说非也。李注所言本属古训,诗小雅青蝇郑笺已 标此谊。楚辞九叹云:“若青蝇之伪质。”王注云:“ 青蝇变白成黑,变黑成白。”文选曹子建赠白马王诗亦 曰:“苍蝇间白、黑。”盖蝇淆白、黑,红、紫乱朱, 同为有害于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故杨子并言。艺文类聚九十七及御览九 百四十四并引此文入蝇部,足证李说非讹。 又案:类 聚引注无“也”字,亦作“非朱”,明本注误,疑非李 本之旧。
多哇则郑。
李注:“多哇者,淫声繁越也。” 案:文选东京赋注、谢灵运拟陈琳诗注、养生论注并 引李注云:“哇,邪也。”今本挩。(李 既 训哇为邪,或此注“淫声繁越”亦非李注。)
如玉如莹,爰变丹青。
李注:“如玉如(世德堂本作“之
”。)莹,磨而不磷。今屈原放逐,感激爰变,虽有文
彩,丹青之伦耳。” 案:龚鼎臣东原录云:“嘉佑中
,予在国子监,与监长钱象先进学官,校定李轨注杨子
法言。后数年,乃于唐人类书中见‘如玉如莹’一义,
惜其未改正也。‘
或问:屈原智乎?曰:如玉如莹,
爰见丹青。’轨注云:‘夫智者达天命,如玉加莹(一
),磨而不磷。’往日不知其误,遂改轨注以就文义耳
。”据龚说,似以作“加”为正。今考此语本于佚论语
,说文引之,近儒考辨甚详。古籍所称,多作“如”字
。如隶释十一高阳令杨着碑云:“其德伊何?如玉如莹
。”又蔡邕集幼童胡根碑云:“实有令仪,而气如莹。
”是“如莹”本非误字,故初学记廿一、山堂考索前集
二十一并引此作“如”。惟李以磨而不磷为释,似注本
作“加”。
(初学记亦引作“如”。)加、如形 近,惟不得以“如”为误字耳。 又案:考索引注“之 伦”作“之论”,亦通。
(一)“加”字原本讹作“如”,形 近而误,今改。
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
案: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注引“诸 ”作“如”。
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
案:文选褚渊碑文注引“升”作“
登”,“峛崺”作“迤逦”。(
答东阿王书注亦引作“迤逦”,惟
袁本作“峛崺”。)据慧琳一切经音义七十八云:“‘
峛崺’或作‘逦迤’。”(文选甘泉赋:“登降峛崺。
”李注云:“邪道也。”)是两文古通。(御览六百十
三引 邹子曰:“夫观书者,譬犹
登东岳而知丘陵之□●也,浮沧海而知江河之不广也。
”意与此同。)
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
李注:“末,无。” 案:御览七 百七十引注作“末,无之也”。
山●之蹊。
案:御览百八十八引“●”作“径 ”,(戴校引。)二字古通。
曰:“子户乎?”曰:“户哉!户哉!”
案:御览引无上“曰”字;“户哉 ”作“我户哉”,无下“户哉”二字。“我户哉”与“ 子户乎”相应,似属古本。
见草而说。(音义云:“天复本作‘ 见羊而悦’。”)
案:文选枣据杂诗注、御览七百六 十六、九百二并引“说”作“悦”。
绿衣三百,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如之何矣?
李注:“绿衣虽有三百领,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杂( 世德堂本作“杂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不可以入宗庙。” 案:类聚 十五引裴頠女史箴云:“绿衣虽多,无贵于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说本 此。据裴说,盖为绿为贱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即诗邶风绿衣毛传所云“ 绿,间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也。李云:“领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杂”。盖以绿衣为缘衣。 缘谓缘饰,即礼记深衣篇所云:“纯袂缘纯边。”与裴 似异。
震风陵雨。
李注“陵,暴。” 案:御览十、 洪兴祖楚辞九章补注引“陵”作“凌”,文选陆机连珠 注引注作“陵雨,暴雨也”。
然后知夏屋之为帡蒙也。
李注:“帡(世德堂本“帡”上有 “夏,大也”三字。)蒙,盖覆。”案:文选连珠注引 “夏”作“厦”,御览十引注亦有“夏,大也”。三字 ,当从明本。 又案:连珠注引此文,下有“帡,莫经 切;蒙,真公切”八字,亦古音。
案:御览八百九十七引此文,夹注 云:“问治己何用?益以用孔子之道。”疑李注挩文。
仲尼奚寡也。
案:御览引此文,夹注云:“言学 孔子道多,而成者何少也。”疑亦李注。
荧魂旷枯,糟(音义云:“李轨读‘ 糟’如字。”)莩旷沈。
李注:“莩,孰(考异云:“一本
作‘熟’。”)也。” 案:“
糟”字当从柳注易“精”。淮南淑
真训云:“夫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营(一),慧然而有
求于外,(高注“营彗”连读,失之。)此皆失其神明
,而离其宅也。”荧、营古通。(“营”即老子“营魄
。”后汉书寇荣传:“营魂识路之怀。”李注云:“老
子曰:‘载营魄。’犹营魂也。”)荧魂、精莩,即淮
南所谓“精营”。又荀子赋篇云:“血气之精也,志气
之荣也。”成相篇云:“思之精,志之荣。”管子内业
篇曰:“精存自生,其外安荣。”精、营对文, 亦
与此文荧、精意合。(李注不改字者,盖以“糟”犹淮
南道应训“糟粕荧魂”,糟粕别精粗言之。)(一)“
营”下原本有旁书小字“句”,盖校补作者以之示句读
,今删。
敢问四轻。
案:意林引作“何谓四轻”。
案:“或曰”二字衍。
请问礼莫知。(音义云:“天复本作 ‘请问莫知’。”)
李注:“言已有礼制,则有尊卑。 ” 案:“礼”字涉注而衍,温公从天复本,是也。
或问:“雕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 。”
案:北堂书钞百四十九引“雕刻” 作“刻雕”。(引“曰”作“因”,误。)
如物刻而雕之。
案:御览二所引叠“物”字,是也 。
及捶(音义云:“旧本皆从手。” 案:据此则音义所据本不从手,当作“槌”。)提 仁义。
案:宋云翻译名义集半满书籍篇引 “捶”作“槌”。
惟圣人为可以开明,佗(考异云:“ 一本作‘他’。”)则苓。
案:管子宙合篇云:“明乃哲,哲 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下文释之曰:“奋,盛 ;苓,落也。”彼文明、苓对文,(此文“开明”,“ 开”与“闿”同。李注训发,似非。)与此文同,即此 文所本。苓义诂落,当从彼说。
或问(世德堂本作“曰”。)“ 太古涂民耳目”。
李注:人以为太古不(世德堂本作 “下”。)如绝礼乐以涂塞人之耳目。”案:文选剧秦 美新云:“弛礼崩乐,涂民耳目。”亦即绝礼乐言。彼 注引六韬云:“先涂民耳目。”据李云,涂塞似亦读“ 涂”为“●”。
御失其道,则天下狙诈咸作敌。
李注:“失其御则反间(考异云: “宋刻一作‘闻’。”)背叛。” 案:范祖禹唐鉴六 引“敌”作“逆”,与注义合。
dao不利,笔不铦,(音义云:“或作 ‘钻’,误。”)而独加诸砥,不亦可乎?
李注:“dao钝砺之以砥,笔秃铤削 (世德堂本作“铦之”。)以dao,申、韩行法,欲以救 乱,如加(世德堂本无“欲”字、“加”字。)dao砥, 亦所以利也。” 案:意林及御览三百四十六引“独加 诸砥”作“宜加砥(御览作“●”。)削。”据注,以 砥释dao,以铤削释笔,“削”字应有。
天精天粹,万物作类。
李注:“天以精粹覆万物,各成其 类。” 案:书钞百四十九引注“类”下有“也”字。 (“成”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误。)
龙蟠于泥,蚖其肆矣。
案:玉烛宝典二云:“韦昭所注国 语,一本云‘化为玄蚖’。昭解云:‘蜥蜴类’。杨子 法言云‘龙蟠于泥,蚖其肆矣’,即是此虫。李轨同。 ”今注无诂蚖之词,疑挩。
圣人以不手为圣人。
李注:“手者,桎梏之属。” 案 :“手”疑“●”误,即古“●”字。荀子富国篇:“ 垂事养民。”杨注:“垂,下也。”是●为降抑之义。 盖或人以不受拘执为不制,杨子以志不降抑为不制也。 说苑权谋篇“东郭垂”,韩诗外传“垂”作“牙”,“ 手”即“●”误,知古籍“垂”恒作“●”也。
至书之不备过半矣,而习者不知。
李注:“本百篇,今有五(世德堂 本误“四”。)十九,故曰过半。”案:李合伪古文数 之,故曰“五十九”。若杨子所言,自指今文二十九篇 ,故曰“不备过半”。
今亡夫。
案:王观国学林一引“夫”作“矣 ”。
周书噩噩尔。
李注:“不阿附(考异云:“宋刻 作‘阶’。”)也。 案:御览六百八引注“阿附”作 “可名”,是也。
下周者,其书谯(音义云:“俗本作 ‘谁’,旧本皆作‘谯’。”)乎?
李注:“下周者秦,言酷烈也。”
案:御览六百八引“谯”作“
憔悴”,“悴”字疑衍。憔、谯古
通。温公从宋、吴本作“谁”,误矣。
大哉!天地之为万物郭,五经之为众说郛。
案:书钞九十五引“郭”亦作“郛 ”。
君子小人见矣。
案:文心雕龙书记篇引“见”作“ 可见”。
人病以多知为杂。
案:“以”字疑衍,文选景福殿赋 注引无。
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
李注:“童乌,子云之子也。” 案:王楙野客丛书八云:“童乌,旧说谓杨子云之子小 名。有一老先生读法言,谓‘吾家之童’为句,‘乌’ 连‘乎’字,作‘呜呼’字读,谓叹声。似亦理长。仆 观后汉郑固碑曰:‘大男有杨乌之才,年七岁而夭。’ 苏顺赋:‘童乌何寿之不将?’是时去子云未远,所举 想不谬。于是知童乌为子云之子小名。”其说是也。童 乌见御览所引 刘向书。
九龄而与我玄文。
李注:“童乌九龄而与杨子论玄。 ” 案:音义云:“与音预。”白帖二十及八十七两引 并作“预”,预谓参预,义较李注为长。(如李说,必 增字乃通。)
或问经之艰易。
案:文选连珠注引“艰”作“难” ,下同。
盍势诸名卿,可几也。
李注:“盍,何不也。势,亲也。 名卿,亲执政者也。言何不与之合势而成名也。”案: 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势”作“执”。势无亲训,疑李 本旧作“执”字,执即“●”省。国语周语云:“居寝 有●御之箴。”韦注:“●,近也。”●有近训,故李 注诂亲,谓亲近名卿也。(注文“亲执政”,“亲”字 衍。)今本作“势”,与韩非子有度篇“●在郎中”今 作“势在”例同。注文“言何”以下又以势为合势,与 亲训殊,疑非李注。汉书颜注引韦昭说云:“言有势之 名卿,庶几可不朽。”与李异。
不屈其志。
案:文选颜延年侍游蒜山诗注引“ 屈”作“诎”,与汉书合。辨命论注引作“不诎其节” 。
而耕乎岩石之下。
案:文选注两引“乎”作“于”。 御览八百廿二引“岩”作“岩”,叶梦得避暑录话上引 作“岩”。
名振于京师。
案:文选侍游蒜山注引“振于”作 “震乎”,避暑录话亦引作“震”,(与汉书合。盖据 温公本。)史容山谷诗外集注五引作“而名震于京师” 。
愆语,君子不出其口。
李注:“欲闻其义。” 案:此注 应在“何谓德愆”下,今本误移此文“愆”字下。此文 “愆语”联词,犹云过失之语,非愆为或人所问之词也 。
案:御览二引“匪”作“惟”。
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
李注:“君子潜神重玄之域,世网 不能制御之。” 案:“慕”字惟宋衷本作“篡”,温 公言之甚详。后汉书逸民传:“弋人何篡?”注谓诸本 或作“慕”,法言作“篡”,又引宋衷注,训篡为取。 文选逸民传论注引法言作“弋者(或作“人”。)何篡 ”,亦引宋衷注。(音义引后汉书注所载宋注,与今选 注所引悉同。)又云:“今‘篡’或为‘慕’,误也。 ”并据宋本。野客丛 书六云:“ 杨子云法言:‘鸿飞冥冥,弋人何慕焉。’一本作‘纂 ’,故退之诗云:‘久嫌弋者纂。’(案:韩集酬崔十 六少府三十韵诗云:“久嫌弋者纂。”字不作“纂”。 王伯大音释引方崧卿云:“杨子:‘鸿飞冥冥,弋人何 纂焉。’古本及后汉书均然,盖篡取之义也。然今本杨 子亦作‘慕’,非也。”)仆观后汉逸民传序及注云云 引节乃是‘篡’字,非‘纂’字也,故陈子昂碑曰‘弋 人何篡,鸿飞高云。’张曲江诗曰‘今我游冥冥,弋者 何所慕’,则用元字。梁肃四皓赞曰‘弋者何思,鸿飞 冥冥’,又转为‘思’字,是‘何慕’宋本或作‘纂’ 也。据李云不能制御,与宋注训取不同,李本自不作‘ 篡’,类聚九十引作‘慕’,自据李本。白帖九十四引 作‘弋者何篡’,据宋说改”。(梁肃云:“何思”亦 据作“慕”之本。)
凤鸟跄跄,匪尧之庭。
李注:“匪尧之庭则不降步也。” 案:周礼考工记:“且其匪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必似鸣矣。”郑注:“ 故书‘匪’作‘飞’。”是飞、匪互通。此文“匪”字 疑亦“飞”假,若如李说,必增字而后通。
蜀庄沈冥。
案: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作“蜀严湛冥”。(世说 新语注十八引此亦作“沈”。)
举兹以旃。
案:旃当诂表。汉书颜注云:“旃 ,亦之也。”非是。
灵场之威,宜夜矣乎?
李注:“灵场,鬼神之坛祠也。( 世德堂本挩“祠也”二字。)灵场所以为威,可冥(世 德堂本作“宜”。)夜,而不可白日。” 案 :灵场盖即受禅灵坛。(“灵坛”见魏受禅碑。)此节 谓禅让至重,尧无轻禅许由之事。其曰“灵场之威”云 云者,“威”与“严”同。盖谓授禅之际,厥典至严, 不得于幽隐行之。若如或说,不啻于昏夜私为授受也, 故曰“宜夜矣乎”?
朱鸟翾翾,归其肆矣。
李注:“朱鸟,燕别名也。肆,海 肆也。” 案:御览九百二十二引此文,又引侯苞(即 侯芭。)注云:“朱鸟,燕别名;肆,恣肆也。”说与 李殊。(音义亦云:“注非也。朱鸟往来以时,不累其 身,放肆自遂。”与侯注同。)
而卒死于说难。
案:“难”字当衍。
案:书钞九十五引“辩”作“辨” ,下同。意林引“事”作“地”。
春木之芒兮,援我手之鹑兮。
李注:“春木芒然而生,譬若孔氏
启导人心,有似援手而进。” 案:温公从宋、吴本“
芒”作“春”,当从之。注云“芒然”,亦“
春然”之误。
美言不文。
案:御览三百九十引“美”作“至 ”。
古者之学耕且养,三年通一。今之学也,非独为之华 藻也,又从而绣其鞶帨。
李注:“鞶,大带也;帨,佩巾也
。” 案:后汉书儒林传论引“
学也”作“学者”,文选齐故安陆
昭王碑文注、御览八百十五引同。后汉书注云:“‘鞶
’或作‘幋’。”选注引注文“巾也”下有“喻今之文
字烦多,非独华藻也。巾、带皆文之如绣也”二十字,
今本并挩。 又案:“三年通一”下,李刻据卢校本无
“经”字,嘉佑本有之,当据补。
雷震乎天,风薄乎山。
案:文选颜延年曲水诗序注引“乎 ”作“于”。
使起之用兵每如斯。
案:温公从宋、吴本无“用”字, 疑非。史记吴起传集解引有“用”字,“如”作“若” 。
航人无楫,如航何?
李注:“虽有舟航,而无楫棹,不 能济难;虽有人民,而无礼乐,不能熙化。” 案:御 览七百七十一引“楫”作“烜”,引注作“喻有民无礼 乐治也”,系约引,“治”上有挩字。(疑今注“熙化 ”,“化”本作“治”。)
航安,则人斯安矣。
案:类聚七十一引“则人”作“而 民”,御览七百七十亦引作“人”。
仲尼开迹,将以自用也。
李注:“欲行其道,制素法也。” 案:“素法”疑当作“素王法”。
曰:“知之则曷为不用?”曰:“不能。”曰:“知 圣而不能用也,可得闻乎?”
案:类聚二十、御览四百一引“曰 知之”作“若知之”,类聚引无“也”字。
逆其所顺。
案:类聚、御览并引“顺”作“从 ”。
捐其所能。
案:御览引“捐”作“损”。
非天下之至。(音义云:“天复本‘ 至’下有‘德’字。”)
案:御览引“至”下有“圣”字。
关百圣而不惭。
案:“关”与“贯”同,犹礼记杂 记下“关毂”即“贯毂”也。
占天地。
李注:“言皆(世德堂本作“能” 。)占之。” 案:注文“皆”字当作“能”,盖正文 衍“地”字,校者易注以就之。
月未望则载魄于西。
李注:“渐东满。” 案:嘉佑本 注文“渐”上有“以”字。
既望则终魄于东。
案:书钞一百五十引“终魄”作“ 魄落”。
●之而已矣。
案:礼书一百十二引“●之”作“ 亦檠之”。
庄、杨荡而不法。
案:晋书王坦之传载所着废庄论引 “荡”作“放荡”。
邹衍迂而不信。
李注:“迂回不可承信。” 案: 史记封禅书云:“驺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 齐海上之方士传其说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 此兴,不可胜数也。”此文“迂”字即怪迂之“迂”。 汉书郊祀志颜注云:“迂谓回远也。”
李注:“眇绵,远视。” 案:文 选江赋注云:“●眇,远视貌。法言曰:‘眇绵作炳。 ’”●音绵,与李说同。学林六引作“忽忽眇绵作炳” ,疑非。
政善而吏恶,一勤也;吏善而政恶,二勤也;政、吏 骈恶,三勤也。
李注:“政,君也;骈,并也。” 案:书钞七十七引作“一曰善政,二曰吏善政恶,三 曰政、吏戒恶,此曰三勤也”。“戒”乃“咸”讹。( 文选景福殿赋注引李注:“骈,并也。”)
之谓恶政。
案:御览八百十九引作“此谓恶政 也”。
圣君少而庸君多。
案:文选辨命论注引“庸”作“乱 ”。(裕孚案:“文选各本多作‘庸’。”)
脩之以礼义。
案:“脩”当作“循”。循与顺同 ,(说文:“循,顺行也。”)犹云顺之以礼义也。( 古籍脩、循互讹,弗具引。)
吾见玄驹之步。
李注:“玄驹,蚍蜉子也。” 案 :“孙诒让札移云:“‘步’当作“走’。”今考玉烛 宝典十二引“步”作“●”,(似“走”字艸书之误。 )又引郭璞蚍蜉赋云“感萌阳以潜步”。文心雕龙物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 篇亦云:“盖阳气萌而玄驹步。”据郭、刘二文,似“ 步”非误字。
象龙之致雨也,难矣哉!
案:续汉书礼仪志注引无“也”字 ,“难”作“艰”。
君之不才。
案:御览九百二十八引作“君乏才 ”。
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
案:文选景福殿赋注引此文,又引 李注曰:“埏埴为器曰甄陶,王者亦甄陶其民也。”今 本挩。(选注又有“埏,失然切”四字,盖隋、唐以前 李注音义文。)
刚则甈。
案:学林八引杨子音义曰:“甈, 五计切,破甖;又力制切,破瓦。”今本音义挩。(学 林引本文“甈”误“甔”,又云:“太刚则有玻裂之患 也。”)
譬犹日之中矣。
案:事类赋注一引“矣”作“乎” 。
什一,天下之中(世德堂本无“中” 字。)正也。
李注:“什一税民,天下之中赋正 法也。” 案:事类赋注一引作“什一之税,天下正也 ”,亦无“中”字。据李注,“中”字应有。
案:书尧典疏引此文,申之曰:“ 是羲承重,而和承黎矣。”
盖哉!盖哉!应难未几也。
李注:“再言‘盖哉’者,应难以 事,未有近其理哉。” 案:事类赋注一、御览二引无 “应难”二字。北史信都芳传载芳四术周髀宗自序云( 一):“汉成帝时,学者问盖天。杨雄曰:‘未几也。 ’问浑天。曰:‘几乎!’言盖差而浑密也。”亦无“ 应难”二字,当系衍文。(注云“应难以事”,盖谓杨 子难盖天八事。)
(一)“宗”字原本讹作“周”,据 北史本传改。
至蠡策种而遁,肥矣。
案:“肥”即易下经“肥遯”之“ 肥”,肥与蜚同。
六国蚩蚩,为嬴弱姬。
案:后汉书袁绍传载沮授引此文, 注云:“方言:‘蚩,悖也。’”
守失其微。(音义云:“本或作‘徽 ’。”)
案:作“徽”是也。嘉佑本亦作“ 徽”,尔雅释诂:“徽,善也。”守失其徽,犹言伤其 美。
天胙光德,而陨明忒。
李注:“天之所福,光显有德。而 令陨之者,明乎秦、楚忒恶之所致。” 案:嘉佑本注 文“令”作“今”。
故天之胙,为神明主。
案:文选王融曲水诗序注引作“故
天因而瑞之”,王命论注引作“
故天因而胙之”,又引“天因胙之
”,是古本当有“因而”二字,今本挩。
胎籍三正。
案:此语盖本书甘誓“怠弃三正” 。胎、怠同声假用。
越与(音义云:“俗本作‘兴’。” 世德堂本亦作“兴”,从宋、吴本。)亢眉,终无 桡辞,可谓伎矣。
李注:“有才伎也。” 案:伎众 亢眉及无桡言,与曲对文。疑与史记项羽传“枝梧”义 同。庄子齐物论释文引司马彪云:“枝,柱也。”是其 谊。李说非。
自令之间而不违。
案:“自令之间”,犹云独善其间 。
不能移。
案:学林二引“不”上有“项”字 。
劘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牙矣。
案:史容山谷诗外集注六引“劘” 作“摩”。
张辟疆之觉平、勃。
案:学林八引音义:“辟,必益切 ;又蒲必切。”今本音义挩下四字。(学林二又云:“ 观辟疆启陈平之语,殆非十二龄所能言,当从汉书作‘ 十五’也。”)
始六之诏。(音义云:“天复本作‘ 始元之初’。”)
案:嘉佑本“六”下有“世”字, 是也。始六世者,谓高帝至武帝计六君。(李刻据卢校 本无“世”字,与宋、吴本同。)
事得其宜之谓义。
案:孟子题辞解疏引作“谓之义” 。
四皓、韦玄。(音义云:“天复本作 ‘四皓、韦玄成’。”)
案:嘉佑本正引“韦玄成”。
栾布之不涂。(音义云:“天复本作 ‘不倍’。”)
案:嘉佑本亦作“倍”。“倍”字 疑非。不涂,犹云弗伪饰。
左氏。曰:“品藻。”
案:类聚五十四引“氏”下有“传 ”字。
案:戴校云:“据温公集注,则古 本无‘巽’字。今考后汉书光武纪注引有‘巽’字,似 唐本已然。”
请(世德堂本下有“问”字。)孟 轲之勇。
案:御览四百三十七引“请”作“ 或问”,“问”字当有。
鲁仲连●而不制,蔺相如制而不●。
案:学林九引作“●而不剀”,“
剬而不●”,释云:“皆读音旨兖切,乃鱄、剸二字正
音。”则所据之本不作制。陈骙文则上引两“
制”字亦作“剬”。(引“●”误
“伤”。)
使知国如葬,则吾以疾为蓍龟。
案:文选三国名臣序赞注引“如” 作“若”,“龟”作“蔡”,下有“也”字。
周之顺、(音义云:“俗本作‘周之 倾’”。)赧以成周而西倾。
案:音义云:“顺靓王及赧王也。 ”俞正燮说亦同,(癸巳存稿。)其说似确。惟书钞四 十二引“顺”作“从”,立义似别。
忠不足相也。
李注:“相,助也。” 案:“相 ”乃“●”讹。晏子春秋杂下:“望之相相然。”王氏 杂志云:“‘相’当作‘●’。说文:‘●,高貌。’ ”此文讹“●”为“相”,与彼例同。忠不足●,犹云 功不足崇也。
焉可谓之义乎?
李注:“义者,臣子死节乎君亲之 款也。” 案:嘉佑本注文“款”作“难”,当从之。
实刺客之靡也。
案:文选吴都赋刘注云:“靡,美 也。杨子法言曰:‘聂政、荆轲,刺客之靡。’”盖本 书古训。
角(世德堂本作“甪”。)里 先生。
案:洪括隶释十六、陈骙文则上亦 引作“甪”,与温公所引或本同,当从之。
灾(世德堂本作“灾”。)异 董相。
案:文选辨命论引“灾异董相”, 又引李轨曰:“董相,江都相董仲舒也。”今本挩。
叔孙通。曰:“椠人也。”
李注:“见事敏疾。” 案:椠无 敏训,疑与荀子“渐诈”义同。
陈平之无悟。
李注“内明奇画,外无违悟。” 案:李注盖读“悟”为“啎”。据文选长笛注引法言注 :“遻,触也,五故切。”似即此文佚 注 。遻、悟、啎三字并古通。或李本旧作“遻”,陈揆文 则上引作“无□”,与温公所据宋、吴本同,则俗本也 。 又案:文选陆机汉高功臣颂注引宋仲子法言注云: “张良为高祖画策六,陈平出奇画四,皆权谋,非正也 。”即此文及上张子房语宋注。
非夷尚容。
李注:“非夷、齐,是柳下惠,戒 其子以尚同。” 案:注本汉书朔传惟“尚容”作“尚 同”,疑李本正文“容”亦“同”字。文选颜延年陶征 士诔曰:“依世尚同,诡时则异。”疑据此。
“有李仲元者,人也。”“其为人也,奈何?”曰: “不屈其意,不累其身(一)。”
案:意林引“意”作“志”,“累 ”作“辱”。华阳国志“意”亦作“志”,国志称:“ 李弘,字仲元,成都人。以德行为郡功曹,一月而去。 州命从事,常以公正谏正为志。”(又国志赞云:“仲 元抑邦家仪形。”)三国志蜀秦宓传载宓与王商书,论 严君平、李弘立祠事云:“李仲元不遭法言,令名以沦 。”均本此。
(一)“不”字原本讹作“又”,据 法言正文改。
则西山之饿夫与东国之绌臣。
案:文选陆机连珠注引“绌”作“ 黜”,意林引作“逐臣”。
李注:“巫鼓犹妄说也。” 案: “鼓”疑“瞽”省,犹云巫史。
或问:“圣人之言,炳若丹青。”
案:后汉书来歙传注引“炳”作“ 明”,公孙述传注引“圣人”作“王者”,疑误。(文 选王融曲水诗序注亦引,同今本。)
如回之残,牛之贼也,焉德耳?
李注:“言复甚也。” 案:谢应 芳辨惑编一引“德”作“得”。据宋咸注云:“假令颜 行之残,冉行之贼,则安得不朽之业如此?”似“德” 字旧亦作“得”。
李注:“夫齐者,交神明之至,故
致齐三日,乃见其所谓齐者。” 案:俞樾平议云:“
‘祭’疑‘齐’字之误。”其说是也。据李注,似亦作
“齐”,“祭”涉下文“不祭”而误。礼书七十六正引
作“
齐不宾”,当据订。
死生尽礼,可谓能子乎!
案:上四字乃答词,下五字乃或人 问词。
无已泰乎?
案:御览八百四十九引“泰”作“ 太”,下同。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 心矣。
李注:“得养育之本,故能资生斯 民也。得资生之业,是故系之一人也。一人之得统御天 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 案:李说迂曲,必增字而 后通。以意揆之,此中三“得”字似均“中”字假文。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郑注云:“故书‘中’ 作‘得’”吕氏春秋行论篇:“以中帝心。”高注云: “中犹得。”淮南齐俗训:“天之圆也,不得规。”文 子自然篇“得”作“中”。此均中、得互通之证。斯文 作“得”,与周礼故书例同。天地之中斯民,即礼记礼 运篇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斯民之中一人,又缁衣篇所 谓民以君为心也。心矣之“心”,指君心言,李以百姓 之心为释,亦非。
或问群言之长。
案:文选文赋注引此文,又引宋衷 曰:“群,非一也。”
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案:文选宋元后哀策文注引“泰” 作“太”,七启注、求自试表注亦引作“太”,“乎” 作“也”。又七启注引注文云“天下太和也”,求自试 表注亦引“天下太和”四字,今本挩。
珍膳宁糊。(世德堂本作“□”,注同。)
李注云:“宁糊,糊其口也。” 案:御览八百四十九引作“曼糊”。(书钞百四十二亦 引作“宁”。)
不亦享乎。
李注:“嫌礼胡如此,太盛也。”
案:平议云:“‘享’当作‘
厚’。”其说是也。据李注,似亦
作“厚”,故云“太盛”。御览八百四十九正引作“厚
”,当据订。
可不享。(世德堂本下有“乎”字。 )
李注:“言如此不可不以盛礼待之 也。” 案:御览引作“不可不厚也”,当据订。注云 “盛礼”,似亦以盛训厚。
否则介鳞易我冠裳。
案:后汉书杨终传注引“介鳞”作 “鳞介”。
或问“劳功”。曰:“日一日劳,考载曰功。”
李注:“日一,日犹日日也。考, 成也。周而复始以成其岁,故曰功。”案:此节劳、功 并文,正文“日劳”当作“曰劳”,与“曰功”对文。 注文“日一日”当作“日一”,日一即日省言,故曰“ 犹日日”。今本“一”下衍“日”字,因误正文为“日 劳”,误矣。
汉兴二百一十载而中天。
案:此乃杨子自述其作书之岁也。 以史考之,当为平帝三年。此书成于居摄前,故称新莽 为汉公。互相勘验,厥证益昭。李注不察,以汉公为称 其前美之词,并杂引新事缘饰杨书,以为慨寄微言,箴 规深切。所谓本无其意,妄欲强合也。 ( 或以重黎篇羲和为莽官。今考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 ,置羲和官,秩二千石。”杨子所云,即属此秩,非王 莽所改大司农也。)
恣乎情性。
案:黄氏日钞引“乎”作“于”。
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
李注:“诸子应时而作诡世之言。 ” 案:温公从宋、吴本“终”作“然”,与汉书合。 李读“终后诞章”为句,似非。“诞章”二字当连下文 “乖离”读六字为句。徽、□古通,当从俞正燮说。汉 书作“微”,亦假字。
陈施于意。
案:汉书“意”作“亿”。颜注引 李奇曰“布陈于亿万事也”,系本书古谊。
动不克咸,本诸身。
李注:“克,能;咸,皆。” 案 :李读“动不克咸”为句,似非。“咸”当下属。孟子 离娄篇:“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即此所本。咸 本诸身,犹彼文皆反求诸己。动与行同,不克犹不得也 。
神心忽恍。(世德堂本作“忽恍”。 )
案:罗大经鹤林玉露三引作“忽恍 ”。
撰先知。
案:汉书亦作“先”。宋祁引景本 作“光”,似误。
周穆王少不好学,至乎耄长。(御览 八十五引杨子法言。)
(一)原本“浮”下有“过”字,据 文选宋书谢灵运传论注引法言,此“过”字当在“如也 ”下,今正之。
吾未见好斧藻其德若斧藻其楶者也。( 学行。)
李注:“斧藻犹刻桷丹楹之饰。楶 ,栌也。” 案:“好”字后人所增也。既言斧藻,则 不必更有“好”字。太平御览一百八十八引此文无“好 ”字,此古本无“好”字之确证。
然亦有苦乎?曰:“颜苦孔之卓之至也。”
考异云:“宋、吴本无‘之至’二 字,温公从之。” 案:“之至”二字非衍文。修身篇 “公仪子、董仲舒之才之邵也”,与此句词例正同。之 卓之至,犹言卓且至也。盖或人以颜子所苦为问,杨子 答之谓颜子所苦在于孔子之道既卓且至,难于跻及,故 曰:“颜苦孔之卓之至也。”不得以“之至”为衍文。
或问苍蝇红、紫。(吾子。)
李注:“苍蝇间于白、黑。”俞云 :“苍蝇则何间白、黑之有?疑原文本作‘苍駹’。” 案:俞说无他证,且蝇、駹字形匪近。李注所言,本 属古训,诗小雅青蝇郑笺已标此义。文选曹子建赠白马 王诗曰:“苍蝇间白黑。”盖苍蝇能淆黑白,故凡黑 白相淆者,以苍蝇为喻。苍蝇能淆黑白 ,与红紫之乱朱物异,而有害于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则同,故杨子并言之 。俞盖未达斯旨。
曰:“子户乎?”曰:“户哉!户哉!”
案:御览一百八十四引此无上“曰 ”字,“户哉!户哉”!作“我户哉”!无下“户哉” 二字。“我户哉”与“子户乎”相应,似属古本。
它则苓。(问道。)管子宙合 篇云:“明乃哲,哲乃明,奋乃苓,明哲乃大行。”下 文释之云:“奋盛苓落也。”
宋注:“‘苓’当为‘蒙’。”吴 注:“苓,苓耳也。苓耳徒有其名,而无聆闻之实。” 俞云:“当读为笭,言如车笭也。” 案:吾子篇云: “好说而不要乎仲尼,说铃也。”李注:“铃以喻小声 。”此文之“苓”,盖即彼“铃”字之假字也,言惟圣 人能开明,余皆所闻弗远也。李于此文无注,盖以“铃 ”字已注释于前,“苓”与“铃”同,故不加释训。此 “苓”当作“铃”之确据。(此条改前作。)
圣人以不手为圣人。(问神。)
李注:“手者,桎梏之属。”宋注 :“当作‘干’。”吴注:“手,持也,执也。虽以非 礼见囚,终不能执而戮之。”俞云:“‘手’当为‘午 ’。午,啎也。不午者,不逆也。” 案:上云“龙以 不制为龙”,其上又言“圣人不制,则何为乎羑里”, 则手义当与制近,“手”乃“●”之误也。“●”即古 “●”字,见说文我部。说文云:“●,草木华叶下● 。”●恒作“垂”,荀子富国篇:“垂事养民。”杨注 :“下也。”则●有降抑之义。不●者,犹言不屈不抑 也。言文王虽囚,终不因囚而诎,故曰“不●”,盖或 人以不受拘执为不制,扬子以志不屈抑 为不制也。古“●”字恒书作“●”,故说苑权谋篇“ 东郭垂”,吕览重言作“牙”,牙即“●”字之讹。是 古籍恒用“●”字也。
至书不备者过半矣,而习者不知。
李注:“本百篇,今五十九,故曰 过半。” 案:李合后世伪古文尚书数之,故曰五十九 。若扬子所言,则指今文二十八篇言,故曰不备者过半 。然其说足破汉博士以尚书为备者之妄。
九龄而与我玄文。
李注:“童乌九龄而与扬子论玄。 ” 案:与犹举也。举训左传襄二十七年“使举此礼” 之“举”。与我玄文,犹言记诵太玄之文也。李说非。
议其教化。(先知。)
案:“议”读若“仪”。仪为仪型 之“仪”,犹言准一其教化也。
修之以礼义,则下多德让。
案:“修”当作“循”,循与顺同 。(说文:“循,顺行也。”淮南本经训:“五星循轨 。”高注:“顺也。”)循之以礼义,犹言顺之以礼义 也。古籍循、修互讹,说别见。
守失其微。(重黎。)
音义:“微或作徽。” 案:作“ 徽”是也。尔雅释诂:“徽,善也。”书尧典:“慎徽 五典。”徽亦训善,即“媄”字之假。失其徽 者 ,犹言失其善也。宋嘉佑本正作“徽”。
天胙光德,而陨明忒。
李注:“天之所福,光显有德,而 令(当作“今”。)陨之者,明乎秦、楚忒恶之所致。 ” 案:“明”借为“盲”。贾谊新书大政篇曰:“萌 之为言也,盲也。”明假为盲,犹萌之训盲也。与望诸 即萌都,●通作□(诗鄘风载驰毛传:“□,贝母也。 ”尔雅释草作“●”。)同例。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通八风篇云:“清 明者,青芒也。”亦其证。吕氏春秋音初篇云:“天大 风晦盲。”高注:“盲,瞑也。”则明忒之义与光德相 反。光德者,明而善也;明忒者,闇而恶也。言天于明 而善者赐以福,闇而恶者覆其位。明忒与光德对文。李 说非是。
自令之间而不违。
李注:“自令与始皇并心为无道。
” 案:“令”与“善”同,“
之”与“是”同。自令之间而不违
,犹言独善于无道之朝而不去也。“之间”指秦之朝廷
言。
始六之诏。
考异云:“温公曰:‘李本作始六 世之诏。宋、吴本作始六之诏。’音义曰:‘天复本作 始元之初,今从之。’卢云:‘宋本作始六之诏。’案 :如天复本,文理最顺。但未知李本如是否。宋、吴本 尚可通。若监本,则不可通矣。宋刻既与宋、吴同,今 姑从宋、吴本。” 案:作“始六世之诏”是也。六世 者,汉由高祖至武帝,计六君也。诏谓制令之属。尔雅 释诂训“基”为“始”,始犹基也。始六世之诏者,言 霍光之治以先世之制令为其基,犹言本六世之令也。与 贾谊新书过秦篇 “奋六世之余烈 ”词例相似。作“始元之初”者,则俗儒不达“始”字 之义所妄改也。宋嘉佑本亦作“始六世之诏”。
栾布之不涂。
案:不涂犹言不伪饰。言布哭彭越 ,顺情而发,对于高祖,不饰伪言也。嘉佑本作“倍” ,疑后人所改。
□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渊骞 。)
考异云:“案:温公曰:‘宋、吴 本作巽以扬之,今从李本。’而今本仍与宋、吴本同。 卢云:‘李本巽作翼。’又云:‘有误,今姑缺疑。’ ”(以上考异。)俞云:“李本无‘巽’字,亦无他字 。今各本皆作‘巽以扬之’,盖据宋、吴本。”案:“ 巽”字系衍文,即“翼”字讹文之并入者也。今当据李 本删。
忠不足相也。
李注:“相,助也。”俞云:“相
与观近。” 案:“相”当作“
●”。晏子春秋杂下:“望之相相
然。”王氏杂志云:“‘相’当作‘●’。说文:‘●
,高□’。”此文讹“●”为“相”,与彼同例。忠不
足●,犹言忠不足崇也。
焉可谓之义也。
李注:“义者,臣子死节乎君亲之 款也。” 案:李注“款”字系“难”字之讹,宋嘉佑 本正作“难”。
有李仲元者,人也。
案:李仲元见华阳国志,名弘,成
都人,志载其事甚详。又三国志蜀秦宓传载宓与王商书
论严君平、李弘立祠事,即其人也。又下文“
不屈其意”,华阳国志引“意”作
“志”。
或问“泰和”。曰:“其在唐、虞、成周乎!”( 孝至。)
案:文选曹子建求自试表李注引此
文,“泰”作“太”,“乎”作“也”。此系故本。“
也”与“邪”同,后人不达其义,改“也”为“乎”。
文选注引李注有“天下太和”四字,今挩。
李注云:“驾,传也。”案:驾说 犹淮南子所谓腾词。淮南缪称训云:“子产腾辞。”高 注云:“腾,传也。”而说文亦说腾为传。腾、驾二字 义同。
羿、逢蒙分其弓。(同上。)
俞氏樾曰:“分读为焚。”案:俞
说非。说文训分为别,引伸之则为离析之义。庄子渔父
篇:“远哉!其分于道也。”司马彪注云:“
分,离也。”素问五常政大篇云:
“分溃痈肿。”王砅注云:“分,裂也。”则羿、逢蒙
分其弓犹言裂其弓耳,不必改“分”为“焚”也。
有教立道,无心仲尼;有学术业,无心颜渊。或曰: “立道,仲尼不可为思矣。术业,颜渊不可为力矣。” 曰:“未之思也,孰御焉?”(同上。 )
音义云:“天复本‘无心’并作‘
无止’。”俞氏樾从之,谓:“
立道不止,则为仲尼;述业不止,
则为颜渊也。”(俞读“术”为“
述”,是也。)案:“无心”当作
“无止”,是也。而俞氏所解则非。无止仲尼,犹言有
教立道者不独仲尼也;无止颜渊,犹言有学术业者不独
颜渊也。“无止”与“岂惟”同,故或人以为难,谓“
立道仲尼,不可为思;术业颜渊,不可为力。”其意
无非谓圣贤不可跻及耳。扬子答之,则
“学未之思也,孰御焉”,“孰御”上疑脱一“思”字
,言果其能思,虽欲为仲尼,无御之者。所以申明上文
“无止仲尼”之语,言欲为仲尼,祇在能为。非仲尼之
后无仲尼也。
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 ,吾恐不免于劝也。”(吾子篇。)
案:“劝”字不可解,当读为“倦 ”。古“卷”字作“倦”,(汉书严助传:“士卒罢倦 。”即罢倦也。)卷、雚古通。庄子天运篇云:“淫乐 而劝。”“劝”即“倦”字。此文亦然。礼记乐记云: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 倦。”即此文“倦”字之确解。盖扬子之意以为赋词仅 可施于讽诵,舍讽诵而外,则令人观之思卧矣。
绿衣三百,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如之何矣?纻絮三千,寒如之何矣?( 同上。)
李注云:“绿衣虽有三百领,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杂 ,不可入宗庙。”案: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字与寒字对文,则必为误字, 疑“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当作“炎”。(毛诗传云:“炎,热气也。” 尔雅释训云:“炎炎,薰也。”)炎字古与焰通。(左 传庄十四年“其气焰以取之”,汉书五行志作“炎”。 )焰字从●,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字篆文之形与●字相近,故由●字误为 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字,实则●字即炎字也。绿衣者,衣之丰厚者也;( 绿训为饰,见尔雅注。)纻絮者,物之单薄者也。故绿 衣不宜于暖,纻絮不宜于寒,二语为对文。李注失之。
孔子之事多矣,不用,则亦勤且忧乎?( 修身篇。)
案:此“勤”字当训为苦。本书先 知篇:“或问民所勤。”注云:“勤,苦也。”此文勤 字与彼义同。
荧魂旷枯,糟莩旷沈。(同上。)
李注云:“莩,熟也。”柳注以“
糟”为“精”之误,而训莩为目精之表。俞氏樾曰:“
荧魂以喻轻清之气,糟莩以喻重浊之 气
。糟者酒之汁,莩者米之皮也。其轻清者日以枯,其重
浊者日以沈,斯盲矣。”案:众说均非。惟柳改“糟”
为“精”,则其说甚确。淮南子俶真训云:“夫人之事
其神而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此皆失其神明,而
离其宅也。”精营二字正此文“荧魂精莩”之的解。(
高注以“营慧”连文,失之。)“荧”当作“营”,老
子云:“载营魄。”注云:“神之常居处也。”法言之
“荧魂”,即老子之“营魄”。(
素问调经论云:“取血于营。”与
老子“营魄”同义。)盖神之养于中者谓之营,神之显
于外者谓之精。凡从孚声之字均含有外字之义。(如“
浮”字、“郛”字、“烰”字之类是。)精莩者,精之
浮露于外者也。柳注以为目皮,失之矣。考扬子此文,
盖以神之内蓄者日以枯,神之外着者日以沈,(沈即消
减之义。)则其智日昏。以此为学,是皆冥行索途也。
(荧、营古通。淮南原道篇:“精神乱营。”注云:“
营,惑也。”汉书礼乐志云:“以营乱富贵者之耳目。
”注云:“营犹回绕也。”案:乱营、营乱,与庄子齐
物论“黄帝之所听荧”、史记孔子世家“以匹夫而荧惑
诸侯”之“荧”字同义,则“荧”字当作“营”。此荧
、营古通之证也。)
其为外也肃括。(同上。)
李注云:“括,法也。”案:薛君 韩诗章句云:“括,约束也。”则括即约束之义,与肃 字略同。(说文:“括,洁也。”案:洁亦约束之义。 )
惟圣人为可以开明,它则苓。(问道 篇。)
“苓”字义不可通。宋咸以为“蒙 ”字之误。吴秘曰:“苓,苓耳也。苓耳徒有其名,而 无聆闻之实。”俞氏樾曰:“苓读为笭。说文:‘笭, 车笭也。’释名:‘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 。’此言惟圣人可以开明,其他则如车笭,言所见者小 也。”案:宋、吴之说固非,俞说亦穿 凿。开明为智字之义,则苓字必当愚昧之义。古字“令 ”与“民”通。说文:“笢,竹肤也。从竹,民声。” 而仪礼士丧礼作“靲”,此其确证,则“苓”当作“民 ”。郑注:“民,冥也。”春秋繁露:“民者,暝也。 ”贾子新书:“民之谓言萌也,萌之谓言盲也。”荀子 注云:“民泯无所知。”则扬子所谓“苓”,即泯无所 知之义。书吕刑“泯泯焚焚”,汉书“泯”作“湎”。 湎亦昏昧之状,与开明之义相反。
龙以不制为龙,圣人以不手为圣人。( 问神篇。)
李注云:“手者,桎梏之属。”俞 氏樾云:“手,‘午’之误字。午,啎也。”案:二说 均非。古文“手”字作“又”,说文云:“又,手也, 象形。”而“又”字复通作“有”,诗终风“不日有曀 ”,既醉“昭明有融”,郑笺皆训有为又。仪礼士相见 礼“吾子有辱”,周礼考工记弓人云“有三均”,郑注 亦训有为又。(又“宥”字亦通作“又”,礼记王制: “王三又。”郑注云:“又当作宥。”)皆其确证。且 古文“囿”字亦作“有”,风俗通云:“囿犹有也。” 而商颂“九有”即“九囿”之假文。均囿、有古通之证 。此文“手”当作“囿”。盖“囿”字古文作“有”, 有、又二字古通,复由又字误为手字也。不囿与不制义 符,言龙无所制,圣人亦无所囿。与前文“圣人不制” 相应。
至书之不备者过半矣,而习者不知。( 同上。)
案:此说可以破汉博士以尚书二十 八篇为备之证。
下周者,其书谯乎!(同上。)
案:“谯”当作“□”。礼记乐记
云:“其声□以shaa。”又云:“
志微□shaa之音作。”“□”即“遒
”字,其书谯者,言其文促急,无 安
雅之音也。此节系扬子论尚书文体之变迁,故由浑浑而
灏灏,由灏灏而噩噩,均文词由厚而薄,由微而显之证
。故至周以下,其文迫促,正与浑厚相反。李注以酷烈
解谯字,盖训谯为shaa,其义稍晦。
或曰:“君子病没世而无名,盍势诸?名,卿可几也 。”(同上。)
李注云:“势,亲也。名卿,亲执 政者也。言何不与之合势以成名也。”洪氏颐烜、俞氏 樾均读“势”为“埶”,均以“盍势诸”三字为句。俞 氏又谓“名卿可几”,名与卿各为一事。案:李氏之说 近是。名卿者,与名王、名相、名臣同例,乃有名之卿 也。或人之意以为若与有名之卿相亲附,则名可几。下 语“可几也”三字,犹言名可几也。不言名者,以上文 既有“无名”二字,故省其文也。若扬子答或人之问, 均言名不必由卿而获。如郑子真者,乃不附名卿而亦成 名者也。
凤鸟跄跄,匪尧之庭。(问明篇。)
李注云:“言凤降步于尧之庭,非
尧之庭则不降步也。”案:李说非是。果如其说,则本
文必需增字而后明。盖“匪”字即古“飞”字也。古匪
字与飞同,考工记:“且其飞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必似鸣矣。”先郑注云
:“
飞读为匪。”此其证也。盖匪从非
声,非字亦从鸟飞取义,故古飞字皆作“蜚”。如史记
周本纪“蜚鸿满野”、司马长卿封禅文“蜚英声”是也
。此文匪字盖即蜚字之异文,义与飞同。(汉稿长蔡湛
颂:“
飞陶唐氏。”孔耽碑:“飞其学也
。”此两飞字,其一即“非”字,其一即“匪”字也。
亦匪、飞通用之确证。)李氏不知古字通假之例,以匪
为非,失之甚矣。
举兹以旃,不亦珍乎!(同上。)
宋注云:“旃,之也。言举此诸德 以议之。”俞氏樾曰:“‘旃’疑‘称’字之误。称犹 言也。”案:“旃”字不必改字,说文:“旃, 旗 曲柄也,所以旃表士众。”盖旃为军中之□识,引伸之 即为旃表之义,犹旌字用为旌表之旌也。此文“举兹以 旃”,犹言举两龚、蜀庄之行以为师表也。岂必改“旃 ”为“称”乎?
或问“哲”。曰:“旁明厥思。”问“行”。曰:“
旁通厥德。”(
同上。)
李注云:“动静不可由一涂,由一 涂不可以应万变。应万变而不失其正者,惟旁通乎!” 案:旁当训广。说文:“旁,溥也。”广雅:“旁,大 也。”又曰:“旁,广也。”故荀子“旁魄”,(性恶 篇。)杨注训为广博;庄子“旁礴”,(逍遥游。)司 马注训为混同;而吴都赋“旁魄论都”,文选注亦训为 宽大。盖旁明者,犹言光明;旁通者,犹言横通。古字 “横”、“光”二字均与“广”同。如书“光被四表” ,汉书作“横”;诗“缉熙光明”,传训为广,是也。 李说未晰。(又案:“或问哲”之“哲”,与前文“允 □尧儃舜之重”之“□”,古亦通用。彼文李注训为知 。方言云:“晓、哲,知也。”则允□之“□”当作“ 哲”矣。此文之哲则系“知”字之代词。)
假则偭焉。(寡见篇。)
李注云:“至于圣人远言远义,则 偭然而不视听。”案:偭者,背也。离骚云:“偭规矩 而改错。”王注云:“背也。”汉书贾谊传应邵注同。 又夏侯婴传曰:“面雍树驰。”集解曰:“面,偝也。 ”盖假“面”为“偭”。此文言今人所视者迩文,所听 者迩言,若远文远言,则背之而驰。即上文“寡见人好 ”之义也。李注未晰。
春木之春兮,援我手之鹑兮。去之五百岁,其人若存 兮。(同上。)
李注:“春木芒然而生。”宋、吴
本“芒”作“春”,温公从之。案:易“芒”为“春”
,斯与下语协韵。序卦传曰:“屯者,物之始 生
也。”说文曰:“屯象艸木之初生。”是屯象春木初生
之形。古“
春”字均作“屯”,后人加艸为“
春”,遂由春而误作“芒”矣。
秦之有司负秦之法度,秦之法度负圣人之法度。( 同上。)
李注曰:“秦法已酷,吏又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之。
”案:负犹背也。战国策秦策云:“魏必负之。”注云
:“负,背也。”释名:“负,背也。”礼记明堂位郑
注云:“负之言背也。”史记五帝纪:“负命毁族。”
正义云:“违也。”违义亦与背同。故凡以背任物皆谓
之负。(如论语“
负版”,方言“负佗”,以及尔雅
之“负丘”,皆是也。)此言秦有司所行者,非秦之法
度;秦所行者,又非圣人之法度。(古音负与否同。否
又与非为双声,故负字兼有非义。)下文言“秦弘违天
地之道”,即指背圣人之法言也。
若是,则仲尼之开迹诸侯也,非邪?( 五百篇。)
宋咸曰:“开,开布也。”俞氏樾
曰:“开,通也。以孔子历聘诸侯为通迹也。”案:尔
雅释言:“恺、悌,发也。”郭注云:“发,发行也。
”此恺悌与释诂乐易之训不同。诗齐风云:“齐子岂弟
。”笺云:“此岂弟犹言发夕也。岂读为闿。弟,古文
尚书以为‘圛’。圛,明也。”孔疏申其义曰:“上言
发夕,谓初夜即行。此言闿明,谓侵明而行。”(案:
闿亦有明义,方言:“暟,临昭也。”盖侵明而行,义
取临昭,故曰闿圛。)盖“闿”即“岂”字之正字。又
与“
开”通,方言云:“阎、苫,开也
。楚谓之闿。”是开、闿古通之证。此文开迹与发轫同
,言孔子历聘诸侯,数往来于列国也。
关百圣而不惭。(同上。)
案:“关”读为“贯”。礼记杂记 云:“见轮人以其杖关毂而輠轮者。”关毂即贯毂。又 孟子“越人关弓而射之”,史记陈涉 世 家载贾生过秦论作“士不敢贯弓报怨”,贯弓即关弓。 此关、贯古通之证。广雅云:“贯,穿也。”诗齐风“ 射则贯兮”,易剥卦“贯鱼以宫人宠”,贯均训穿。贯 百圣者,言其贯通百王之道也,即论语“一贯”之“贯 ”。
周之人多行,秦之人多病,行有之也,病曼之也。( 同上。)
李注曰:“行有之者,周有德也; 病曼之者,秦无道也。”盖以德与道训两“之”字。不 知道、德二字未见于前文,此文安得用“之”字以为代 ?案:前文云:“则载而恶乎之?曰:‘之后世君子。 ’”此“之”字与彼“之”同。尔雅:“之,往也。” 小尔雅:“之,适也。”战国策齐策曰:“之其所短。 ”注云:“之犹用也。”此文两“之”字,意与“用” 近。周人所以多行者,由于有所用;秦人所以多病(病 ,李训为屈沈,是也。)者,由于无所用也。李说非。
申、韩险而无化。(同上。)
李注云:“险克所以无德化。”案 :“险”当作“检”。古检、险二字均与“佥”同,( 如尔雅释言“检,同也”,“检”即“佥”字。书“其 勿以佥人”,“佥”即“险”字。)故可通用。仓颉篇 云:“检,法度也。”荀子儒效篇云:“礼者,人主之 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注云:“检,束 也。”后汉书仲长统传:“是妇女之检柙。”注云:“ 规矩也。”又周黄徐姜申屠传云:“执法以检下。”注 云:“犹察也。”检而无化者,言其以法制束民,而不 知以德化之也。即重法律而轻道德之义。史记自序:“ 名家俭而难遵。”“俭”亦“检”字,盖苛察缴绕乃名 、法二家所同也。
邹衍迂而不信。(同上。)
李注云:“迂回而不可承信。”案
:迂当作夸。史记孝武纪云:“
事如迂诞。”注云:“夸诞也。”
此迂字通夸之证。佚周书谥 法解
云(一):“华言无实曰夸。”吕览本生篇云:“非夸
以名也。”注云:“虚也。”夸而不信,犹言虚夸而不
信也。史记封禅书言邹衍以阴阳五德显,又言怪迂阿谀
苟合之徒自此兴。怪迂之“迂”,亦当作“
夸”。此亦“邹衍夸而不信”之确
证。
若污人老。(先知篇。)
李注:“污,慢也。”案:左传昭
元年:“处不辟污。”注云:“
劳也。”诗周南:“薄污我私。”
传云:“烦也。”污人老者,言不知古人安老之义,以
劳苦之事役之也。孟子云:“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是古代之老休而不劳,今反其道,故扬子以为讥。李注
非也。
或曰:“正国何先?”曰:“躬工人绩。”( 同上。)
李注云:“躬,身也;工,官也。 言先正身以临百官,次乃览察其人,考其勋绩也。”案 :李说非是。说文云:“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 ”是人有规矩亦谓之工。躬工犹言身正,谓己身能循规 应矩也。绩字尔雅训为继,而左传昭元年“远绩禹功” ,注亦训绩为续。躬工人绩,犹言己身既正,则人循之 耳。论语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董子春秋繁露亦 谓“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四方”。均以正己在 先,正人在后,即法言“躬工人绩”之义也。法言文词 隐奥,李注望文生义,可谓失扬子之旨矣。
(一)“谥”字原本作“证”,形近 而讹,今改。
吾见玄驹之步,雉之晨雊也,化其可以已矣哉!( 同上。)
案:此数语之旨,前儒多未分析。
吴注训步为行,俞樾训步为步马之“步”,实则此即步
趋之“步”也。盖玄驹之步,言蚁 有
君臣之谊也;(言其相随不乱。)雉之晨雊,言雉有夫
妇之谊也。(诗曰:“
雉鸣求其牡。”又曰:“雉之朝雊
,尚求其雌。”)物尚如此,则民间之化安得从缓?此
扬子以物之有化,慨民之无化也。前儒均未达此旨。
刚则甈,柔则坏。(同上。)
李注云:“甈,燥也;坏,湿也。 ”案:李注未穷甈、坏之本训。广雅云:“甈,裂也。 ”(释诂二。)说文亦云:“甈,康瓠破罂也。”甈、 劓均从臬声。广雅训劓为断,则甈即破裂断折之义矣。 说文云:“坏,一曰瓦未烧也。”史记张释之传云:“ 盗长陵一坏土。”索隐云:“砖未烧之名也。”太玄云 :“或锡之坏。”注云:“未成瓦也。”是坏为未烧之 瓦。未烧之瓦,其体未坚,则坏又为不坚致之义矣。
昔者姒氏治水土,而巫步多禹。(重 黎篇。)
李注云:“俗巫多效禹步。”案: 巫、步皆为官名。周礼夏官校人:“冬祭马步。”郑注 云:“马步神为灾马者。马神称步,谓若玄冥之步、人 鬼之步。”步与酺同。地官旅师祭酺,故书作“步”。 郑注云:“酺者,为人物□害之神也。”盖害人物之神 谓之步,祭害人物之神亦谓之步。洪范五行传云:“帝 令大禹步于上帝。”(下言“方淮用咎于下”。)此禳 除灾害名为步祭之证也。由是掌禳除灾害之祭者,其官 亦谓之步。淮南子云:“羿除天下之害,死为宗布。” (除害者,即除害人之物。如楚词言羿射日乌是。)而 汉书郊祀志亦有诸步之官。诸步即宗布之转音。盖巫主 降神,步掌禳物,因禹有降神除物之奇,故后之为巫、 步之官者,遂多讬大禹之说。扬子巫、步并言,亦据当 时之有步官耳。自步官既废,而法言之旨亦失矣。
夫欲雠伪者必假真。(同上。)
李注:“雠,类也。”案:雠当作 售。诗谷风云:“贾用不售。”郑笺云:“如卖物之不 售。”文选西京赋注云:“售犹行也。”均即此“雠” 字之的解。
请问“盖天”。曰:“盖哉!盖哉!应难未讥也。” (同上。)
李注云:“再言‘盖哉’者,应难 以事,未有近其理者。”俞樾曰:“‘应难’二字涉注 文而衍。”案:此乃扬子自言其难盖天八事也。“未几 ”承上文“几乎!几乎”言。“应难”为句,“未几也 ”为句。言盖天之说当加以辩难,非若浑天之近理也。 俞说非。
至蠡策种而遁,肥矣哉!(同上。)
李注:“美蠡功成身退,于此一举 最为善。”案:“肥矣哉”三字为句,与先知篇“难矣 哉”一律。易遯卦“肥遯”,汉本多作“飞”,或本作 “蜚”。此“肥”字亦与飞同。汉书五行志云:“慧孛 飞流。”注云:“飞绝迹而去也。”扬子以肥称范蠡, 即指其超然高举言也,与“肥遯”之“肥”同。李说非 。
始皇方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hu●而枭磔,噬士犹腊肉也。越与亢眉,终无 挠辞,可谓伎矣。(同上。)
李注:“伎,有才伎也。”案:李 注望文生意。“支”与“搘”同。国语注(国语“天之 所坏,不可支也”注。)云:“支,柱也。”国策注( 西周策“魏不能支”注。)云:“支犹拒也。”(后汉 书郭泰传注又训支为持。)枝从支声,义亦训拒。(庄 子齐物论:“师旷之枝策也。”司马氏注云:“拄也。 ”史记项羽本纪云:“莫敢枝梧。”注引瓒说曰:“小 柱为枝。”)此伎与支、 枝义同 。言越能与始皇相支柱也。史记鲁仲连传云:“技桓公 之心。”亦与此文之“伎”同。
周之顺、赧,以成周而西倾。(渊骞 篇。)
案:顺、慎古通。顺即周之慎靓王 也,故与赧王并言。
实蛛蝥之靡也。(同上。)
李注:“若蛛蝥之虫小巧耳。”案 :下文言聂政壮士之靡,荆轲实刺客之靡,若此文以虫 类为喻,则与下文不一律。蛛蝥即侏儒之异文耳。方言 云:“●□,□蝥。”尔雅注作“蝃蝥”,本即侏儒之 转音。侏儒义训为短,因蜘蛛形短,故假侏儒以为名。 考短人谓之侏儒,而梁上短柱亦谓之侏儒,或谓之棳。 (凡从●声之字均训为短。)侏儒之合音为竖,人之短 者谓之竖,贱者亦谓之竖,故人之短者为侏儒,贱者亦 谓之侏儒。(此由古代体愈长者愈贵,如君长之“长” 及丈人是。体愈短者愈贱,如童是也。)左传襄四年称 臧孙为侏儒;汉高祖称人为竖儒,或称为竖子。此蛛蝥 义与竖子同,犹孟子斥人为贱丈夫耳,与下文壮士、刺 客一律。若靡字,吴训为披靡,司马兴训靡为娴(一) ,其说均非。惟俞樾据广雅训靡为“为”,其说最确。 蛛蝥之靡,犹言此乃竖子之所为耳。下文两“靡”字亦 然。
(一)“兴”字于此义不可解,疑当 作“则”。
“叔孙通”。曰:“椠人也。”(同 上。)
李注云:“见事敏疾。”吴注云:
“叔孙通杂采秦仪,着汉仪,简牍之人也。椠犹牍也。
”俞樾曰:“‘椠’疑作‘□’。温公注太玄,以□□
为锐进躁急之志。叔孙通未知礼乐必百年而兴,急欲兴
之,故以为□人。”案:椠与渐同。盖古“渐”或书作
“椠”,与椠相似,故尔致讹。书吕刑
:“民兴胥渐。”王引之解渐为诈。又荀子不苟篇云:
“知则攫盗而渐。”议兵篇曰:“是渐之也。”正论篇
曰:“
上幽险则下渐诈矣。”庄子胠箧篇
曰:“知诈渐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诸“渐”字均当训诈。盖扬子以叔
孙通为诈人也。夫叔孙通之所为,无一而非谲诈。又五
百篇以鲁二臣不受通征,称为“大臣”,则扬子之嫉通
也久矣,故以渐人斥之。
非夷尚容。(同上。)
李注云:“非夷、齐,是柳下惠,
戒其子以尚同。”案:此指东方朔戒子之诗,言朔诗言
首阳为拙,柳下为工。此“容”字疑“禽”字之讹。禽
即柳下惠之名,尚禽指柳下为工言,非夷指首阳为拙言
。“
尚禽”与“非夷”对文。
或问:“航不浆,冲不荠,有诸?”( 君子篇。)
李注云:“楼航不挹浆,冲车不载
荠。”俞樾云:“‘荠’当为‘
齐’,齑之假字。郑注周礼,曰:
‘凡醢浆所和,细切为齑。’此言楼航不可挹酒浆,冲
车不可盛齑醢也。”案:“浆”当作“桨”。方言云:
“所以隐棹谓之●。”注云:“●,摇橹小橛也。”荠
训为“
采荠”之“荠”。礼记孔子燕居篇
言君子之在车也,“和鸾中采荠”。采荠为乐名。周礼
乐师云“趋以采齐”,而夏官复有齐右之官,是采荠为
行车之音也。盖航为大舟,冲为行军之高车,此言大舟
不必恃橹棹之用,兵车不必合采荠之音也。故或以“大
器不周于小”为问,即言大器于小者有所不备也。采荠
单称为荠,与周礼钟师“齐夏”一律。李、俞之说均非
。
孙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 同上。)
李注云:“弹驳数家,侻合于教。 ”案:侻、诡二字乃方言。今人心有所是则称为兑,俗 书作“对”;心有所非则称之若丫。侻即“兑”字之音 ,诡即“丫”字之转音。盖以荀子非数家为允,而以斥 思、孟为非也。李注未晰。
或曰:“甚矣!传书之不果也。”曰:“不果则不果 矣,人以巫鼓。”(同上。)
俞樾曰:“说文:‘果,木实也。 ’淮南高注:‘果,诚也。’传书之不果,犹言传记之 书多失实耳。”案:俞解不果诚确,惟下二句则未解。 “不果则不果”者,则训为法言后世之书,记事失实, 均以承袭古书之故。古书不能征信于前,斯后世之书不 能垂信于后,犹近人所谓以讹传讹也。(不果则不果, 犹言后世不实之书均效则往古不实之书耳。)若“人以 巫鼓”,李轨解巫鼓为妄说。不知巫即巫觋之巫,鼓即 瞽瞍之瞽也。古代巫主降神;瞽主掌乐,亦主降神。故 国语言瞽史知天。古代荒渺之谈,神语之史,大抵出于 巫、瞽二官。“人以巫鼓”者,言传记之书既多失实, 遂使人人逞荒渺之说,与巫、瞽同。李说非也。
语乎者,非嚣嚣也与?(同上。)
案:此“乎”字系代词。语乎者, 犹言语此也,即指语仙术者言也。与古籍各“乎”字均 殊,非语助词,亦非状事、状物之词。
天地之得,斯民也;斯民之得,一人也;一人之得, 心矣。(孝至篇。)
李轨注“天地之得”云:“得养育
之本,故能资生斯民也。”注“
斯民之得”云:“得资生之业,是
故系之一人也。”注“一人之得”云:一人之得统御天
下者,以百姓之心为心。”其说均望文生训。初疑“得
”当作“德”,自今观之,则“得”字盖即“中”
字也。中、则双声,东、得双声,而“
得”字又读若登。登、东、中均一声之转。又诗旻中与
频韵,读中为真,与职韵同转。今川、蜀之人于职韵之
字多读若东部之音,扬子为蜀人,故据方土之音,书中
为得。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此即扬子以斯
民为天地之中所从出也。缁衣云:“民以君为心。”此
即扬子以一人为斯民之中所从出也。孟子云:“惟大人
为能格君心之非。”又云:“一正君而国定矣。”此即
扬子以心为一人之中所从出也。盖扬子之意,以为天下
之治乱,系于君心之邪正。一人者,即君之谓也。
周康之时,颂声作乎下,关雎作乎上,习治也。齐桓 之时缊,而春秋美邵陵,习乱也。(同 上。)
案:上节用齐、鲁诗之说,下节用 公羊之说。时今文立学官,扬子不得不从也。
或曰:“□□北夷,被我纯缋,带我金犀,珍膳宁糊 ,不亦享乎?”(同上。)
李轨注云:“嫌礼胡如此,太盛也
。”司马光曰:“‘享’当作‘
亨’。”俞樾云:“‘享’当作‘
厚’,厚、享二字隶文相似而讹。”案:享字不误。下
文云:“是为宗庙之神,社稷之灵也,可不享?”又自
序云:“孝莫大于宁亲,宁亲莫大于宁神,宁神莫大于
四表之欢心,撰孝至。”则孝至一篇所言以祀鬼宁神为
主,而祀鬼宁神又以得四表欢心为主。昔孝经以“四海
之内以职来祭为孝”,即扬子此文所本。“□□北夷”
四语,言匈奴臣服于汉,无异汉民,即序文所谓“得四
表欢心”也。“不亦享乎”,“享”即神不享此之“享
”,言既得四表欢心,则鬼神亦必来享。故下文又云:
“是为宗庙之神,社稷之灵也。”惜注家未明此义。
郡劳王师。(同上。)
李轨注曰:“劳王师而郡县之也。 ”王怀祖云:“郡者,仍也;仍,重也,数也。言数劳 王师。”案:“郡”当作“群”。上文言“龙堆以西, 大漠以北,鸟夷、兽夷”,则边外之夷非仅一族,故言 群劳王师也。郡、群均从君声,故借“群”为“郡”。
降周迄孔,成于王道,终后诞章乖离,诸子图徽。( 序。)
李注读“终后诞章”为句,“乖离 诸子图徽”为句。宋咸云:“图徽,图善也。”案:“ 终后诞章乖离”为句,“诸子图徽”另为句。终后诞章 乖离者,终后犹然嗣是。言孔子以降,而乖离之说大章 也。(“乖离”即“华离”,即下文所谓“差参不齐一 也。荀子:“四方之国有侈离之德,则必灭。”亦即此 乖离之义。)“徽”与“□”通。诸子图□,犹言诸子 自谋树帜也。即各立一说,自相旌异之义。李、宋二说 均非。
动不克咸,本诸身。(同上。)
李注读“动不克咸”为句,“本诸
身”为句,训克为能,训咸为皆。案:“动不克”三字
为句,“咸”字当连“本诸身”读。考修身篇云:“君
子不动,动斯得矣。”此序文即综括前文之旨。动不克
者,犹言不能行也。孟子有言“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
己。”“动不克”与“行有不得”同,“咸本诸身”即
彼书所谓“皆反求诸己”也。盖扬子之意以为不能行道
,由于不能正身,故用孟子之义而稍变其词。李说非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