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 直击“红月亮”:一封读者来信

***
                 

直击“红月亮”:一封读者来信

http://www.cReader.com 2001-11-21 温去非 中华读书网

 

    
——范小青的《于老师的恋爱时代》印象记



     我根本没法不喜欢这本书——当作一本儿童读物来喜欢。

     我喜滋滋地把它推荐给青春成长期的女儿。对一位父亲来说,今天的作家简直是可怕的梦魇。莫言是个天才,可他总把硕大的阳物当作旗帜挥舞。刘恒也是天才,就是太爱写变态,诗意化的变态还是变态。我不能接受满纸都是脐下三寸或者贾平凹的空格,就算是获了诺贝尔奖的那位,“性爱的主题赋予他的文本一种炽热的张力”也不行。苏童的凄艳,王安忆的长恨歌都让人叫绝,可除不去那种暧昧的情绪和腐坏的气息。有些作家太深刻,笔调太阴冷,容易吓坏孩子。王朔倒是挺机智。可谁愿意让孩子象他那样说话。

     现在我可以让孩子读读范小青,心里感到挺踏实。《于老师的恋爱时代》故事很简单,简单到如果不依赖作家的叙述才华都不太象故事了:乡村小学教员于老师为了他教的孩子特别是养女月儿,蹉跎了青春,到后来月儿可能爱上于老师了。故事是纯净的,忧伤的,美丽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给予。“一个年纪很小的女生慢慢地走到于老师旁边,她蹲下去拉了拉于老师的衣襟,轻轻地说:于老师,将来我长大了嫁给你。我也嫁给你,另一个小女生说。我也嫁给你。我也嫁给你……”读到这里我流泪了,因为碰到了内心深处藏着的某个柔软的地方。故事里没有所谓人性的压抑,没有激烈的善恶冲突。于老师的小乡村,汾湖乡,是沈从文的边城,这里没有一个“坏人”,只有好人、不够好的人和更好的人。善良被蒸馏出来,倒进干净的器皿里。“各家各户的广播喇叭里,就传出了村长的声音。村长说话的时候,一边拿一个小酒杯倒一点酒想抿一抿的,村长的老婆秀珍端了一点咸鱼,拿到村长面前,村长咂了咂嘴,当然这啧啧的的声音也会通过喇叭让村民都听到的,这一点,村长不在乎,…… 碗里那唯一的咸鱼已经被猫咬在嘴里了,老猫快速逃窜,喉咙口发出呼呼的吼声,村长能够来得及做的事情,就是大骂老猫。你个黄眼乌珠畜生,你个shaa胚。……”村长不是权力的化身,更象氏族部落的老祖母。童话的气息不召自来。

     故事的结构也简单,即使加进了电影镜头的交叉也没能使结构更复杂。基本上遵照时空的逻辑,偶尔的中断也都有迹可寻。作家没有以搭建什么文学的迷宫为乐,没去解构和消解什么,也没有用艰涩、拗口的行文来过分折磨读者。凭这点就要感谢范小青,在今天还肯老老实实地讲一个故事。

     更让我惊喜交加的是,故事的名字叫《于老师的恋爱时代》,可作家对情爱的描写却如此的克制,克制到基本没有。“他只是握着她的手,握了又握,一直没放开,握得她都有点脸红了……后来她的身影掩隐在庄稼地里了,于老师又踮起脚看。你看于老师,一个同学对月儿说。于老师看女人,另一个同学说。……”   “于老师他突然伸出两只手,按住了小梅的胸口,用力地推搡……大家疑疑惑惑又充满希望地看着于老师两只手在小梅胸前按摩着推动着,……这是人工呼吸,有一个人说,于老师是不是?于老师点了点头,是人工呼吸。”  “月儿指着其中于老师与王芳的合影:照片都被你的手磨破了,你还说你不要女人,你还说你……”。仅此而已,一想到这个题材如果落到马原的手里会怎样,我就感到害怕。他总不会让于老师去强奸小梅吧!

     我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书。甚至如果我有权力的话,我都想把它选进中学的语文课本里去。可是,作家真的是在这里为祖国的花朵们创造一份精神食粮吗?

     我一点把握也没有,我的鉴赏经验和知识准备都不足够支持我去读懂作家。这个故事基本上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赵连生,从七岁讲到了三十岁左右。可让人费解的是,这种作为目击者的亲历性却丝毫没能增强所讲述故事的真实感,却意外地产生了一种距离。赵连生的讲述如同梦游一般,充满了颠倒和犹豫。“村长说,等于老师成亲时我要到隔壁村去借新的拖拉机。这时侯拖拉机已经离开我们很远了。它还有突突突的很响的声音,其实我们是不可能听到村长说这句话的”。   “在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我回家了,后来吴慧说那一次她是跟着我一起回老家的,……但是我却记得我是一个人回去的,因为我是试图去履行我儿时的诺言的,我怎么可能带着吴慧,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这是什么意思呢?是用对细节的挑剔来证实整体的真实性,还是暗示整体的不真实?

     作家为什么在novelxiaoshuo里加入了电影的因素?于老师的故事由赵连生讲述一段,电影表现一段,交替向前发展。作者其实并没把时空的断面切得很碎,重新错位组接。即使是提供了两个不同的结尾,也并不复杂,没有博尔赫斯那种感觉,倒很容易让人想起八十年代那部电影《小街》的结尾,张瑜的面孔温暖亲切。作家只是想要产生一种节奏吗?novelxiaoshuo里最感人的地方都不是赵连生讲述的,都被作家安排在电影里了,作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是不冷不热地提醒我们:这不是真实的生活。还是甚至在暗示,这部分只是反映了新时期的摄影棚里(文学作品中)所追求的一套价值观念。无论怎样,电影似乎不是放给打谷场上的乡亲们看的。

     novelxiaoshuo里,作家使用了两种语言和语法。“于老师看了看天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回头对我说:连生,你等一等老师,老师去谈两句恋爱。”这是怎样一种语言,好象从泥土里连着根须拔出来的,叫人浑身颤抖。而在翻过10页后又是一种写法,“高高地骑在于老师肩头的月儿,欢快地唱着,笑着,但是她的眼睛里,饱含着两眶泪水……。”作家故意使用这种中学生习作的腔调,达到的效果似乎是间离。感觉上作家一直在试图稀释着某种情感,好几次我的眼泪要夺眶而出,都被作家有意无意地阻碍了。

     于老师是什么?作家在书里自己就问了一遍,通过写电影剧本的老庞的嘴。于老师不代表知识,通过他初中二年的文化,通过他的名字于老七就可以看出。于老师的力量来自于他内心的平衡从未被外界的力量所打破。他对付不了生活,最多能够让孩子们满足地坐在他的树阴下乘凉。城市在走远,乡村也在走远,尽管缓慢了点。于老师好象从来没有移动过他的位置,他是没有方向感的,甚至不懂算盘到电脑的突变。他改变不了学生要走的路,却一直在给予。作家躲闪着一直不对于老师及其代表的生活表示正式的尊敬。可作家为什么又让于老师总是给予呢?如果把《圣经》看成是一部文学作品。上帝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文学人物。上帝的性格都不是永远不变的,他曾先后扮演过不同的角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创造者、破坏者、旁观者、君主、父亲、隐士等等,为什么让于老师总是给予呢?

     请作家原谅,我不是一个批评家,读这本书我只能从里面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我肯定是浅读或者误读了这本书,可我觉得它好就好在,即使你误解了它,也能从中间得到益处。

     它的确是一本好书。
 


***

新国学网(http://www.sinology.cn)编辑整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