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四库全书道教指南茗香文斋茗香文斋-补遗轩怡文苑
作家眼里的novelxiaoshuo以及电影《海上花》(赵波)-->四书五经,四库全书,十三经,二十五史

回目录

作家眼里的novelxiaoshuo以及电影《海上花》

作者:赵波

  电影《海上花》到底说的是什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它的背景资料。电影《海上花》取材自novelxiaoshuo《海上花》,novelxiaoshuo《海上花》共六十四回,又名《青楼宝鉴》,《海上花列传》,原题“云间花也怜侬著”,实为清末韩邦庆所作。《海上花》于一八九四年出版,一九二零年中叶被胡适与其他的五四运动健将发掘出来,而又第二次绝版。
  我们知道,晚清时,社会人情novelxiaoshuo的重点完全转到了ji女身上,ji女成了当时领风气之先的时尚人物。除了韩邦庆的《海上花》,还有张春帆的《九尾龟》,俞达的《青楼梦》,这些novelxiaoshuo虽立足青楼,但直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在布局和人物塑造上受《红楼梦》影响较多。
  《海上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鲁迅先生曾在《zhongguonovelxiaoshuo史略》中评述此书,并推为“清之狭邪novelxiaoshuo”的压卷之作。
  novelxiaoshuo《海上花》在展示众多而鲜明的人物性格的同时,作者也客观地描绘了清末上海滩的世态人生的一个侧面:一批用钱买了花翎顶戴的老爷、少爷和腰缠万贯的纨侉子弟,躺在ji女的怀抱里,一边抽鸦片,一面等官做。他们挥金如土,在“千金买笑”的同时又常常“千金买恼”甚至“千金买罪”受。而那些老鸨、ji女却放出手腕,玩之于股掌之上,“斩客”毫不手软,动辄数千上万;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尽管作者对他们的“高雅”和“风流”多有溢美之词,但让读者感到的仍是一股庸俗、腐朽、没落之气。从此不难发现,晚清皇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命运正从这些上流社会的老爷们身上体现出来,作者在客观描写社会真实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预示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据清末民初人称,novelxiaoshuo中的人物多有原型,而将真实姓名隐去,如其中李鹤汀为盛杏荪,黎鸿篆为胡雪岩等等。在《zhongguonovelxiaoshuo史略》中,鲁迅曾驳其虚妄,但如传闻不虚,这本书其实又开了后来的“黑幕novelxiaoshuo”风气之先了。
  据清末民初的资料记载,《海上花》的作者韩邦庆为人淡于功名,潇洒绝俗。虽然家境寒素而从不视钱如命;弹琴赋诗、自怡自得;尤其擅长围棋,与好友对坐,气宇闲雅,一派名士风度。唯少年时即染上鸦片瘾,又耽迷女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出入沪上青楼,将所得笔资尽情挥霍,虽然因此而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却为他的novelxiaoshuo撰述创造了条件。
  正因为如此,韩邦庆在novelxiaoshuo中不是把ji女写成面目狰狞的母夜叉,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也不美化ji女,不像在此之前的某些狭邪novelxiaoshuo那样把ji院写成“唯ji女能识落魄才子,唯才子能识风尘佳人”的理想国,来借此抒发怀才不遇的牢骚。他更不是像后来的这类novelxiaoshuo以揭露ji家丑恶为目的,所写的ji女都是坏人,狎客也近于无赖。
  韩邦庆只是以平静自然的笔调,平和冲淡的风格,客观地表现人生,不夸张,不粉饰,只是如实把当时的情况娓娓叙来。这一艺术风格可见出《红楼梦》的影响。例如,沈小红的泼辣蛮横,水性杨花;赵二宝的贪图繁华舒适而又年轻幼稚;李漱芳对陶玉甫的真心相爱;雏ji李浣芳的天真无邪和一片憨态;黄翠凤的刚烈、干练和狡诈无不呼之欲出,其他如嫖客、老鸨、相帮、娘姨、大姐各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人等之性格,均各不相同。在合传之体中,一本书中的百十人做到绝无雷同,绝不矛盾,又没有丝毫挂漏,novelxiaoshuo的难度实在是很大的。
  这样一部描写上海一百多年前的社会现实的作品,现在为什么会在taiwan搭景拍摄,又是由著名导演侯孝贤先生来导演呢?据说这是他十三年来首次把触角从熟悉的taiwan伸到百年前的上海租界ji院,在以往的片子中,他的《悲情城市》、《好男好女》等向来是故事性不强的,完全凭对生活的感受去反射他要表达的东西,还选用过很多非职业演员,那么,在《海上花》中他将如何处理这部电影?又将由哪些演员来扮演这些抽鸦片烟的穿着各种各样丝绣衣服、缠着小脚的高级ji女?台报认为,预算300万美元(约合9000多万新台>)的《海上花》,无疑将成为侯孝贤创作年表上的一个里程碑。但要在taiwan复现一个有着老上海氛围的场景,肯定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为此特意采访了刚从taiwan《海上花》片场做完前期美工、服装等筹备和策划工作的旅美作家阿城先生,他是这部片子的顾问。
  阿城先生就这部影片谈了他的想法。他是九七年七月份去的taiwan,因为在taiwan最多只能批准呆六个月,所以在他年底签证到期一定要回沪的时候,《海上花》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刚刚结束前期工作开拍。这是身不由己的一件事。
  阿城说《海上花》是一本用苏州方言来写的苏白novelxiaoshuo,限于方言的限制,读者并不能全部看懂。张爱玲认为这本novelxiaoshuo很有意思,适合再流传,所以把它翻译成为白话。她从写作的标准,对这部novelxiaoshuo作了一定程度的删减。现在,侯孝贤先生就是依据张爱玲翻译的novelxiaoshuo来拍《海上花》。在最新出炉的张爱玲致原哥伦比亚大学文学教授夏志清的遗札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几次三番提到《海上花》一书,表示这本书她一直很喜欢,老有个志愿把它译成英文。尽管她在六十年代中期个人境况似乎并不好,为找工作的事正多有周折。
  据林以亮先生的回忆,张爱玲在六十年代后期已开始把《海上花》译成英文,七十年代初移居美国西岸后更是专心致力用逐字逐句的“绣花功夫”,终于把这本六十四回近二十五万字的书译完。她为这本书付出的耐心、热情与时间和心血是无法言说的。
  张爱玲初看《海上花》还是在十三四岁的年纪,那时她已看了《红楼梦》,已经能把这两本书的好处加以比较了。胡适先生对《海上花》和《醒世姻缘》所做的考证,也使张爱玲更理解并喜欢上《海上花》。到美国后,她在纽约有过几次与胡适先生的见面,胡适与她对同样一本书的喜爱增加了她要把它译成英文的心愿。在后来她给胡适的信中,提到她希望把《海上花》和《醒世姻缘》译成英文,并且说《海上花》一书中的对白的语气非常难译,外国人一看chinazhongguo人名字的“三字经”都会头疼,所以要想一些办法。但也不是绝对不能译的。
  张爱玲在1983年作的《海上花》英译文的序中写道:这本书其实是旧novelxiaoshuo发展到极端,最典型的一部。作者最自觉的结构倒是与西方novelxiaoshuo共同的,特点是极度经济;读来像剧本,只有对白和少量动作。
  暗写、白描,又都轻描淡写不落痕迹,织成一般人的生活的质地,粗疏,灰朴朴的,许多事“当时浑然不觉”,所以题材虽然是从前的上海ji家,却并无艳异之感,在我所有看过的书里最有日常生活的况味。
  《海上花》一书的日译本,由太田辰夫在一九六九年出版,早于张爱玲的英译本。到一九八一年已发行了十版,印刷精美,注解详尽,前有主要人物表,后有长跋,另附上海县租界地图与作者小传、版本考据和人物索引等。还保留原版的插图,衬托和表现出时代的气氛。
  以此可见日本学术界对我国古今文艺的移植工作的普遍、认真和深入。
  阿城说《海上花》novelxiaoshuo的结构曾经引起很多人兴趣,它里面的“穿插藏闪”之法是从前的novelxiaoshuo中没有的。所谓“穿插藏闪”,就是将novelxiaoshuo的几段情节在时间上同时发展,而在叙述时分拆开来。这段情节尚未叙完,那段情节又已开始,使读者茫然不解其如何缘故,急欲观后文,而后文又舍而说他事,及他事叙说完,再说明前面的缘故……达到环环相扣、悬念迭起的效果。
  阿城觉得这天生就是个电影形式,也就是电影里叫做镜头里的蒙太奇的,在电影中,我和你说话,这时来了个第三者,本来是我和你的事,但现在镜头里没有你了,你被镜头切割掉,而镜头只是跟着我和第三者走了。
  电影一百年,镜头里的蒙太奇还是比较晚近的艺术手法,而清末的章回novelxiaoshuo就采取了这个手段,是十分令人惊奇的。
  采用novelxiaoshuo结构去拍,就天生是个电影的形式了,会非常有意思的,但这只是阿城的想法。侯孝贤后来还是用传统的拍摄手法,一场黑了灯亮了再来另一场当然也有这种方法的朴素之处。
  现在的剧本是由taiwan作家朱天文改编,前后改了六七稿。原来novelxiaoshuo中的一个串场人物洪善卿的外甥赵朴斋的一条线现在取消了,可能在以后专门为他拍个续集。侯孝贤因为早就有和大陆电影业合作的愿望,八五年时和阿城谈过他要拍《孩子王》,但因为当时两岸还没开通,他和阿城见面都按排在香港新界。所以当时的《孩子王》仍由陈凯歌导演拍成影片。现在两岸稍为宽松之后,侯孝贤觉得以后电影还是要向大陆发展,这样不论题材还是环境都要比taiwan方便。
  这次《海上花》的剧本去年先送到大陆广电部,希望在剧本获得通过后与上影厂合拍这部影片,但是让侯孝贤伤心的是,剧本未获通过。这样和大陆电影厂的合作还是没能达成,全片只能搭景在taiwan拍,环境的质感将比上海拍多一些难度,尽管现在的上海也不是以前的老上海了。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租界才兴起,法国人盖的第一批石库门卖给太平天国战后逃过来的人,是非常新的。但现在上海的石库门房子已经很旧,最早期的石库门也没留多少,即使有也覆盖了很多电线、空调器……收拾这些也是够呛。但是如果在上海拍,总是还有很多街道、园林可拍进画面,所以还是好操作得多。
  也许,当《海上花》一片在世界各地播映时,我们的广电部门会稍稍认识到,错过了一部有影响的电影。有人真心真意地想拍一部东西,如果我们能提供帮助,也许这条路开起来后,大陆的很多资源将转化为可贵的经济利益。现在,《海上花》的主要景点就搭在台北郊区,在那里搭了三幢石库门房子。故事就将发生在这三栋仿照1880期间画报、摄影册还有《点石斋》画报等资料上的样子而建成的石库门房子里,也就是长三书寓。
  长三书寓是一些高级ji女在浓重的家庭气氛里接待嫖客的地方,那个时候的ji女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两样,可能更多一点琴棋书画的味道。现在那些扮演她们的女演员们穿着尖尖的高跟鞋和曳地的长衫,露出前面小小的一截,颇像过去的小脚。所有的戏就只能在taiwan搭起的三栋石库门房间里拍了,新的石库门房子,一共三排,开着很多的小门,故事只能在房间里进行。
  在taiwan拍不到街景,要拍街景的时候怎么办呢?
  阿城给侯孝贤的建议是到日本九洲去拍。因为阿城以前去九洲时,就看到这个地区上面是北海道,南边是岛,相当于我们明代的时候,这里就是日本门户开放之地,相当于我国的广州,上海。那时候外面来的很多西方人在九洲留下了许多建筑,那些房子和街景保存得非常好,还有着当时的余韵。
  阿城说九洲的人和一般日本人长得也很不一样,那里的混血儿很多。就像我们熟悉的高仓健是由西班牙混血的。而像扮演《寅次郎的故事》中的男主角寅次郎才是典型的日本人,有着五短身材和蒜鼻。
  阿城为了这部电影的服装和道具,前后从洛杉矶去北京三次。
  九七年六月,他在北京等其他从taiwan飞过来的工作人员,主要是为订做170套服装的事。服装要根据以前的衣服残留的绣片重新按照样子定做,以前的衣服因为是丝绸的,洗时不方便,那些领子和袖口上的绣片是缝上去的,洗时再拆下来。幸亏阿城对绣片很警觉,他对美术助理说现在盗墓的很多,那些刺绣来路也不清楚,更不知道是否消过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
  据阿城的知识,以前医疗水平低,瘟疫来了死人很快,那些陪葬的衣服根本不可能消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现在有很多以前绝了的传染病又开始复发,他觉得这和墓葬品的出现是有关系的。所以那些残片全部应阿城的要求用紫外线消了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du。不然工作人员搭上自己的命可犯不着。
  服装赶制完成,在运往taiwan的时候遇到麻烦,因为taiwan严禁进口大陆服装,怕冲击taiwan自己的服装市场。剧组说明这是戏装,也不同意进关,最后只能让助手一次次从北京随身带进taiwan,非常地耗时耗力。港星们经常整箱整箱地带衣服到taiwan倒是可以的,因为是从香港,大陆就还是问题多多。
  两岸贸易不直通给电影拍摄也带来很多麻烦,使得开拍时间一拖再拖。说到剧组的服装,当然也就想起了片子里需要的其他道具,阿城到taiwan前已订制了八九成的各式烟榻等用品,家具是委托南京的画家汤国代理,买了雕花大床等物用一集装箱运到taiwan。
  越南的雕花的传统工艺现在要远远超过大陆,所以就在越南订购屏风、窗门等等。阿城觉得剧组原来以为家具就是要找老古董的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是拍一百多年前的事,那些家具在当时是新的,所以即使是找来古董,也需要把古董的家具做新,恢复它新的面貌,在光鲜的石库门里当时那些小姐们的香艳闺房里是不可能摆设很旧的东西的。
  所以,后来,订制的家具都是仿制的新的了,它们出现在电影里的时候将会很漂亮。瓷器也是用量很多的一项,现在他们的瓷器都是从景德镇订的,餐具之类。新的瓷器进口和大陆所有产品一样都要报关,接受新闻局、国贸局的审批,都是一堆自己人麻烦自己人的事。
  在语言上,侯孝贤本想恢复苏白,但是苏州话学起来太困难,在taiwan也找不到可以教苏州话的老师。所以只好改为上海话。
  说老上海话的人在taiwan还有好多,这些话的好处是有许多话在现在的上海方言中已经不那样说了,但在taiwan还有人那样说着,比如,阿城用老上海口音说了:“狭气”,音发得很有些古味,现在的上海人不太这样说了。
  taiwan就是有很多人还在说着49年前的上海话,尽管49年也不是清末,但说话方式,不同等级等还会在这些上海话里有所保留。
  演员中,本来演沈小红的张曼玉,家里是上海人,她是会说些上海话的。但因档期相撞,张曼玉只能遗憾退出,这一角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改由新近走红的日本女星羽田美智子扮演,她现在正混在一群台港演员中大练老上海话。
  阿城说这些演员各说各的腔调的上海话,日本和台港腔混在一起,一时觉得有点惨不忍听,不过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操练,再上银幕的时候,她们会亮上一手的。
  除了日本女星,苏州人刘嘉玲是最没有问题的演员,她的男朋友、演过《春光乍泻》的梁朝伟这次在同一部戏里演软弱的王连生,又比别人多些照应。女演员中还有香港的靓女李嘉欣和taiwan的魏筱慧,taiwan的男歌手林强,演员高捷均参加这部群戏,到时会非常热闹。
  出于好看的角度,阿城的建议也将被候孝贤用在这部片子的拍摄上,也就是用烛光来补光,如同库布里克导演的影片《巴里·林登》,国内也可能翻译成《乱世儿女》的,在好多年前播映过,是根据英国传记novelxiaoshuo改编,讲一个人从乡下混进贵族圈,最后又被贵族圈排挤出去的一个漫长而又略显沉闷的片子。这部影片的画面是非常好看的,其中有七、八场戏是用蜡烛,当时用在房间照明的有二千支蜡烛,而且这些蜡烛里面还加过助燃剂,火光比一般蜡烛长,比一般蜡烛亮。
  用烛光作为主要光源,会使到时拍出来的画面有上过釉、压过膜的做旧感觉。taiwan的蜡烛尽管可能在制作上达不到很高的水准,但影片基本上就是定这样的调子,往这种风格靠近。
  《海上花》的摄影是现在香港的taiwan著名摄影李屏宾,杜可风就是他带出来的。他也是电影《半生缘》的摄影,非常有经验的一位。
  他做的活是很让人放心的。阿城觉得以前拍同治、光绪年间的京戏,那些戏服的配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和设计都是根据蜡烛光和油灯的光源的,烛光的特点是黄调,比较闪烁不定,更适合气氛的烘托。那些衣服真拿到现在的电灯光下,会很刺眼。
  总的说起来,《海上花》novelxiaoshuo中反映出来的时代是很耐人寻味的。
  张爱玲曾经提到那时chinazhongguo男人在性的方面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十八岁就结婚了。倒是在感情上缺乏倾诉的对象。结婚对象不一定是能谈什么,最多是家庭讲究门当户对、传宗接代的产物。所以产生了很多男人狎ji,与ji女产生感情,给她赎身的事情。也因为如此,当时出现了很多狎jinovelxiaoshuo,如文章开头提到的《九尾龟》等,这些novelxiaoshuo曾经很热门,后来又为什么突然消失呢?其实是因为民国以后,尤其五四宣扬自由恋爱以后,有知识的人、有钱的商界的人不一定要找ji女才能完成感情上的倾诉,他们都采取自由恋爱。所以这一时期,恋爱novelxiaoshuo就自然兴起,取代了狎ji的青楼novelxiaoshuo。这个脉络是非常清楚的。阿城说,ji女曾经是领导时尚的。当时官员有制服,一般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民间的“制服”,也就是到什么年纪就只能穿什么颜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北京zheengffuu机房敏感词屏蔽>se和式样。
  只有ji女一直是无拘无束,所以她们穿什么衣服,用什么化妆品,戴什么首饰……一直是一般市井女孩子观察的对象。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电影的出现,电影明星取代了ji女领导潮流的地位。直到现在,大家还是注意明星穿什么,她们的发型、式样、和别的八卦新闻永远是报纸的卖点,以前这些则是由ji女一肩担起来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现在的电影明星就是过去的ji女,但娱乐大众的功能是一样的。《海上花》中还有个特定的氛围,这里是英法租界,要增加很多表现外国时髦的东西,是和租界外不一样的。马车、自鸣钟、洋车,都是ji女们带起来的风尚。轿子还是有,但当时的ji女已经更喜欢坐马车兜风,街上的行人会注意着看那是哪个名ji,她又是怎样穿戴的。当时的ji女有的还喜欢穿男装,有的爱穿男式西服,西式背心、小马甲之类,就像我们现在从一些时装杂志里看到的一样。
  求新求异的爱美之心是共通的。这些都给电影《海上花》的工作人员给电影里面的人物怎样定型、那些服装和样式提出了要求。各种各样的因素都要在筹拍时考虑进去。当然影片《海上花》已经不是为了在电影中恢复那个时代,那是不可能恢复出来的。它只是在一定的考据下,尽可能发挥人对另一个不是自己所处的时代的想象力。还是努力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理解以前的人。
  所以,狎jinovelxiaoshuo被恋爱novelxiaoshuo所取代,ji女的时尚地位被后来的明星取而代之,这些都表示了时代在前进,在改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一些人之常情、人情世故是古而有之,不可能有太多变化的。人喜欢和讨厌的基本上还是不变。以后,我们在电影《海上花》中,将看到一百多年前的一群人,他们在银幕上复活,我们从中知道以前的ji女是要根据客人的文化水平,自己作相应提高的。ji女也是分等的,有专门解决性问题,也有解决心理上的苦闷。而现在说到ji女,性成了唯一,这是下等ji女的概念。
  当然一部电影它的作用与功能是有限的,它只能展示,不想说教。
  更多的问题留待我们每个人自己去想。
  阿城和我聊过这部电影后没几天,就到了97年的圣诞节。
  圣诞节不是我们chinazhongguo人的节日,所以只有外国人留在家里狂欢。
  阿城是在圣诞节那天坐上飞机回洛杉矶的,他说这天的飞机最空。
  分手的时候我问他:春节会在哪里过?
  隔着空旷的大街,有冷风吹来。我看到阿城迟疑了一会儿。这个惯于到处游荡的人脸上突然露出一丝恍惚。

回目录